樽俎折衝

樽俎折衝

樽俎折衝,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勝敵人。後泛指外交談判活動。折衝,使敵人戰車後撤,指擊退敵軍。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詞 目 樽俎折衝

發 音 zūn zǔ zhé chōng

解釋 指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談中制勝敵人。後泛指外交談判活動。折衝,使敵人戰車後撤,指擊退敵軍。

出處

樽俎折衝樽俎折衝

出 語出《晏子春秋·雜上十八》:“仲尼聞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

詳細釋義

折衝:

打退敵人的戰車,指抵禦敵人 。

起源於折衝騎,其最早出現在中的春秋時代,是一種戰車,它的名字的來歷就是因為它能遏止別人的衝鋒,好象把刀折斷了一樣,起名折衝,後來因為這種戰車車身過大,不利於逐漸來臨的戰國時期的大型戰爭,漸漸的淘汰。在漢朝時期,折衝騎兵是外交官的護衛兵,後來有人稱這種外交為折衝外交,漸漸的成為一種官位,在三國時期,夏侯惇,甘寧都曾被封為折衝將軍。在這裡起名折衝的意思,就是從起戰術戰法上命名的,多少和三國時期的突騎兵有所不同。

樽俎:

(zūn zǔ)

青銅器。同“尊”、“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樽以盛酒,俎以盛肉。後來常用做宴席的代稱:折衝樽俎。

謂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制敵取勝。語本《戰國策·齊策五》: “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

折衝樽俎: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席談判中制敵取勝。講的是春秋齊國晏嬰的故事。

相關典故

春秋時期,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形勢,晉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大家都有些醉,范昭借著酒勁兒向齊景公說:“大王,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齊景公對左右的人說:“把酒倒在寡人的酒杯里拿去。”范昭接過一飲而盡。晏嬰看到後,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給大王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上,君臣各用各的酒杯。范昭故意違反禮節就是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但被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最佳時機,我試探了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打,絕對沒有必勝的把握。

這就是折衝樽俎典故的由來。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