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蝸牛

樹蝸牛

樹蝸牛屬腹足綱陸生軟體動物,種類很多,遍布全球。據有關資料記載,世界各地有樹蝸牛四萬種。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樹蝸牛作為人類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上等食品和動物性蛋白飼料,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基本信息

簡介

樹蝸牛樹蝸牛
樹蝸牛對濕度的感覺樹蝸牛雖然是陸地上生活的貝類,但是它們大多喜歡陰濕的環境,而且對空氣的濕度威覺非常敏銳。空氣濕潤可以影響樹蝸牛皮膚、肌肉的伸展。在潮濕的夜晚,尤其是下雨以後,是樹蝸牛最活動的時候。
有很多樹蝸牛在下雨以前就出現,當我們看到樹上、葉上或草地上有樹蝸牛大量出現的時候,就可以斷定天快要下雨了。有人把樹蝸牛看作晴雨表是有一定道理的。試驗證明,樹蝸牛不但在露天的空氣中對濕度的感覺極為敏銳,就是把它放在室內,罩在玻璃罩里,它對濕度也同樣有極靈敏的威覺。有些特別習慣在潮濕地方生活的種類,如果把它放在乾燥的環境中,還會自己找到適合於它生活的環境。
此外,樹蝸牛還有許多“特殊本能”。
達爾文曾經記下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人告訴他,在一個很荒蕪的沒有充足食料的小花園裡發現了兩個樹蝸牛,其中一個生了病,行動比較困難,這時其中強壯的一個便即刻離開它的同伴,很快地越過高牆到另一個食物很豐富的花園裡去了。不久它從另一個花園回到了同伴的身邊,並且即刻同它的同伴一同到那個有豐富食物的花園裡去了。從這個記載或許可以說明它是有一種特殊的本能吧!
樹蝸牛樹蝸牛
樹蝸牛的這種回家的習性,有時候表現得特別突出。例如有種樹蝸牛很討厭煤焦的氣味,它會繞過煤焦場去找食物。在吃完食物以後,還會從原路回到它原來居住的地方。雖然在有食物的地方它能夠很方便地找到更適合的新居,它也要再繞過它所討厭的煤焦堆爬回來。
樹蝸牛的生活力很強,對冷、熱、乾旱以及飢餓的忍耐能力都很強。在很冷的時候,樹蝸牛的活動停止,心臟跳動也很慢,進入冬眠期。一般在秋天以後,天氣逐漸變冶,植物性的食料減少,樹蝸牛便爬到石下、古牆的洞穴、樹洞、石縫或鑽到地下隱居起來。達時它的身體完全縮到貝殼裡面,用足分泌一種白色的膜把殼口堵起來,這樣它就可以安然地度過冬天了。有時很多樹蝸牛聚集在一起冬眠。
在很熱的地區,樹蝸牛便夏眠來越過夏季。很多種樹蝸牛對熱的抵抗力很強,例如在非洲,有些地方非常熱,甚至於植物都很少,但是有樹蝸牛生活著。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對強光、強熱有很大的抵抗力,樹蝸牛有兩種適應的方式:一種是使貝殼的顏色變白,這同我們在夏季穿白衣服是一個道理,因為白色的東西對光線和熱吸收得較少;另一種是加厚貝殼,使光和熱不容易侵到裡面去。
樹蝸牛在完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也可以生活很久。例如,1846年3月25日,科學家從埃及采了兩個樹蝸牛,回到英國的一個博物館,把它們粘在固定板上,存放在標本室里。但是到1850年3月15日,把它們取出來研究的時候,發現其中的一個在殼口有新形成的粘液膜。科學家感到很奇怪,於是把它從板上取下來,放在溫水裡,不久它的身體便從貝殼裡鑽了出來。到第二天還吃了些白菜葉子,到1—2個月以後便已恢復了從板上取下時受的損傷。將近4年的時間,它既得不到食料,也得不到水分,但是卻能很好的活著。還有很多例子也都說明樹蝸牛在這種情況下能生活4—6年之久。這真是一件驚人的事,恐怕除了某些昆蟲以外,其他動物就很少有這種能力了。
樹蝸牛樹蝸牛
英國自然資源保護管理論者正在努力營救一種瀕臨滅絕的微小蝸牛。這種蝸牛體長不超過1.3厘米,目前全世界僅存209只,其中一半以上都生活在英國一家動物園。
全世界僅存209隻
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溫徹斯特馬威爾動物園的蝸牛飼養人員正努力挽救這種原產於太平洋莫雷阿島的瀕危蝸牛。這種蝸牛又名玻利尼西亞樹蝸牛,目前全世界僅存209隻,其中一半以上都生活在馬威爾動物園。
在該動物園工作了31年的飼養員傑夫·雷德說:“每天都會發生這種蝸牛死去的情況,每當想到這種小生命即將從這個星球消失我就非常難過。”
對生存條件要求極其苛刻
樹蝸牛極其珍稀,與其苛刻的生存條件有關。雷德說:“動物園特別為它們設計了‘蝸牛房間’。它們的生活環境看起來更像是基於生物科技理念設計的房間,因為溫度和溫度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溫度必須嚴格控制在20到24攝氏度之間,濕度必須控制在70%到75%之間,無論高於或低於上述兩個區間,都會導致樹蝸牛死亡。”
雌雄同體 成年體長不超過1.3厘米
樹蝸牛是根據羅馬分娩女神命名的。與其它蝸牛不同的是,樹蝸牛是胎生並且是雌雄同體,同時長有雄性和雌性兩套生殖器官,通常每6至8周就會產下一隻小蝸牛。1歲時樹蝸牛達到性成熟。成年樹蝸牛壽命可達10年。剛出生的樹蝸牛與針頭差不多大,成年後體長也不超過1.3厘米。
樹蝸牛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島嶼上,以落葉上的寄生藻類為生,和章魚是“遠房親戚”。別看樹蝸牛平時懶洋洋的,每當下完雨它們就會顯得很活躍。
瀕臨滅絕屬“意外”
樹蝸牛主要生活在太平洋莫雷阿島,它們瀕臨滅絕純屬意外。
當年,法國殖民者將大量的非洲陸地蝸牛帶到莫雷阿島,但由於這種蝸牛的肉口感較差,當地人不喜歡,隨後便將這些蝸牛放生。沒想到,非洲蝸牛竟在島上大量繁殖,並嚴重破壞當地農業生產。
1974年,為控制日益泛濫的非洲陸地蝸牛,莫雷阿島居民引進了食肉的佛羅里達玫瑰狼蝸。弄巧成拙的是,玫瑰狼蝸對非洲陸地蝸牛不感興趣,反倒將原本數量稀少的樹蝸牛作為美食,最終導致樹蝸牛瀕臨滅絕。(聞天)
此前該動物園曾經發生過一夜之間20隻樹蝸牛死亡的情況,但至今原因不明。令飼養員困惑的是,緊鄰死亡蝸牛生活的其它蝸牛卻安然無恙。這表明,即使生活環境指標合格,但只要有微小的變化,也會危及它們的生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