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王姓

樂王姓,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樂氏,分別融入王氏和樂氏家族。

基本介紹

樂王[樂王,讀音作yuè wáng(ㄩㄝˋㄨㄤˊ),不可讀作lè wáng(ㄌㄜˋㄨㄤˊ)]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樂王鮒,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晉國大夫樂王鮒,字叔魚,甚受晉平公的寵信,為晉平公二寵臣之一,另一是程鄭。在史籍《古文觀止》中記載:“欒盈出奔楚。宣子殺羊舌虎,囚叔向。人謂叔向曰:‘子罹於罪,其為不知智乎?’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樂王鮒見叔向曰:‘吾為子請。’叔向弗應,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聞之曰:‘樂王鮒言於君無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許;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樂王鮒從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獨遺我乎?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夫子,覺者也。’晉侯問叔向之罪于樂王鮒。對曰:‘不棄其親,其有焉。’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曰:‘《詩》曰:惠我無疆,子孫保之。《書》曰:聖有謨勛,明徵定保。夫謀而鮮過,惠訓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猶將十世宥之,以勸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棄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興;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無怨色;管蔡為戮,周王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棄社稷?子為善,誰敢不勉,多殺何為?’宣子悅,與之乘,以言諸公而免之。不見叔向而歸,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周簡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晉國一代明主晉悼公姬周英年而逝。周簡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年輕的晉平公姬彪即位,晉國國君逐漸喪失了保持君主權威、駕御各個家族、維護國內穩定的能力,從此各個家族在內斗中的自由度和膽量越來越大,執政大臣甚至可以運用國家機器、利用霸主的權威來進行家族鬥爭。周簡王十六年(晉平公二年,公元前556年),晉國執政大臣正卿欒黶去世。周簡王十七年(晉平公四年,公元前554年),接手執政的忠公正派的正卿荀偃亦去世,多年來對欒氏恨之入骨、早想除之而後快的的范氏集團開始執政,開始對欒黶之子、晉大夫欒盈下手。不久,欒盈因范宣子(士丐,一作士匄)的驅逐而出逃到楚國。范宣子乘機殺死了欒盈的主要同黨羊舌虎,並囚禁了羊舌虎的兄弟羊舌伯華(羊舌赤)、羊舌叔向(羊舌肸)、羊舌叔魚(羊舌鮒)等人。有人問羊舌叔向:“您罹患此難,是你不夠聰明吧?”羊舌叔向說:“這個與死及逃亡比如何?《詩經》中說:‘君子優哉游哉於亂世,聊以過完歲月。’這才是智啊。”樂王鮒平素甚為仰慕羊舌赤、羊舌肹兄弟的賢名,意欲結納而無機會。當聽說二人被囚,特意趕到朝門,遇上羊舌肹,勸慰他說:“你們不要怕,我去見主公,一定要請求主公寬恕你們。”羊舌肹沒有理會樂王鮒,樂王鮒不由面生慚色。當樂王鮒離開時,他也不拜謝。羊舌肹的家人都埋怨羊舌肹有此好機會而不理睬。羊舌肹卻說:“能求免我的,必須得祁奚大夫。”管家聽了這話就說:“樂王鮒很得國君喜歡,他在國君那裡說的話,沒有不被採納的。他要請求赦免您,您卻不理睬;祁奚大夫卻無法請求國君赦免您,您卻說必得由他。為什麼?”羊舌肹說:“樂王鮒只是一個阿諛奉承、只會順從國君的人,怎么能辦到救人的事?祁奚(祁黃羊)先後推薦仇人解狐和兒子祁午,留下“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難道他惟獨會忘記掉而不救我嗎?《詩經》說:‘有正直的德行,四周的國家都順應它。’祁奚先生才是真正有覺悟而且正直的人啊!”樂王鮒回宮後,晉平公向樂王鮒詢問羊舌肹的罪責。樂王鮒憤憤地回答說:“叔向根本就不捨棄他的親人,這說明他與他的弟弟有同謀之罪。”其時,祁奚早已經告老回家了。但一聽到羊舌肹被囚這事,就趕緊乘坐驛站的快馬車來見范宣子,對范宣子說:“《詩經》里說:‘給予我的恩惠無邊的人,子子孫孫都保護他。’《書》說:‘聖賢有謀略功勳,就要明確表示一定保護他。’有叔向這樣的人,我們在謀略方面很少有錯誤,又有高明良好的訓導而不知疲倦,國家才能穩固啊。這樣的人,應該寬宥他十代子孫的罪,用此來勸勉有才能的人。如今因為其弟這一點不是,而捨棄叔向這個人,因此捨棄了國家社稷的依賴,不是太糊塗了嗎?鯀被殺而禹興盛;伊尹流放大甲然後又任他為國相,最終他沒有怨恨;管叔、蔡叔被殺,周公卻輔佐成王成就大業,兄弟的罪責互相不牽扯。如此,怎么能因為羊舌虎而捨棄羊舌肹那樣的社稷重臣呢?您如果做多善事,誰敢不努力為善呢,多殺人乾什麼啊?”范宣子心聽了以後心悅誠服,趕緊和祁奚共乘一輛車,奔進宮來對晉平公說情,免除了羊舌肹及其他家人的罪責。祁奚做完這件事後,沒有見羊舌肹就直接回家了。而羊舌肹也沒有去向祁奚拜謝,簡單收拾一下就上朝辦公去了。此後,羊舌伯華、羊舌叔向、羊舌叔魚鼎盛於晉平公一朝(公元前557~531年)。
在樂王鮒的後裔子孫中,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樂王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樂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二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初期夜郎國樂王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該支樂王氏即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望謨縣樂旺鎮。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這一記載和司馬遷其他有關夜郎的記述,被史學家們普遍認為是有關黔西南地區夜郎國年代最早、可信度最強的關鍵性歷史證據。在史籍《史記》和前漢書》、《後漢書》中,均載了楚國大將熊莊在攻克了夜郎國並遠至今雲南境內“以兵威定屬楚”之後,“欲舊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這便是《史記·秦本紀》中所載的“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這裡所說的“楚黔中”,郡治就在今湖南省沅陵縣,與新晃同屬於今懷化市。之後,夜郎國向貴州大山深處遷搬,因黔西南地區崇山峻岭疊嶂,楚國放棄繼續攻擊,夜郎國得以在黔西南地區繼續發展。自此後至公元前百年的近二百年間,由於西南“夷地”相對地為中原王朝所無暇顧及(莊能以其眾王滇便是明證),夜郎部族隨著其自身的壯大及與一些小部族聯盟,活動的範圍便愈來愈廣。但所至之處或停留不久或留下一部分又分頭繼續遷徙,並非有目的地擴大疆土,因而現在也很難劃定它的活動範圍,以致今日除了湖南與貴州外,還有雲南、四川、廣西都有縣市稱是夜郎故地。
樂王邑,即為夜郎國當年重要的鎮邑之一,今稱金州。其地之民在“夜郎自大”之後歸屬大漢王朝,其民仿漢制,有以地為姓氏者,稱樂王氏,後多改為單姓王氏,亦多為苗族同胞。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複姓了。

得姓始祖

樂王鮒。

遷徙分布

樂王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樂氏,分別融入王氏和樂氏家族。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夜郎國:亦稱牂牁郡。椐史志記載,今黔西南所轄地域殷朝為荊州西南裔,稱為“鬼方”。周朝時期屬越地,春秋時期屬牂牁國,戰國時期屬夜郎國。秦朝時期設立郡縣制、歸象郡領屬,秦末又屬夜郎國。西漢時期分屬牂牁郡和夜郎國所轄。三國時期分屬牂牁郡和興古郡。兩晉時期分屬夜郎郡和西平郡,隸屬於寧州。南北朝時期,肖梁時屬於爨蠻,又稱“烏蠻”,南朝陳至隋朝時期,屬於東爨。唐朝初期,分別屬於黔中道、劍南道及牂牁國。唐朝中、晚期,分別屬於於矢部及羅甸國。宋朝中晚期分別屬於自杞國及羅甸國。元朝時期,分別屬於雲南行省曲靖宣慰司的普定路、普安路和湖廣行省八番順元宣慰司的泗城州。明朝時期,分別屬於貴州安順軍民府的普安衛、安南衛和廣西布政司的泗城州安隆長官司。明朝末期,南明永曆王朝搬遷安龍,改安隆千戶所為安龍府,屬於雲南行省。清朝時期,屬貴州行省,設有南籠廳、南籠府、興義府、永豐州、普安縣、安南縣、興義縣。清朝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籠府為興義府,直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末變更,府址設在今安龍縣城,轄貞豐州(今貞豐縣及望謨縣一部分)、冊亨州(今冊亨縣)、普安縣(今普安)、新城縣(今興仁)、安南縣(今晴隆)、興義縣(今興義)和捧鮓巡檢(今興義捧鮓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撤銷興義府,設立貴西道,駐今安龍。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撤銷貴西道,各縣直屬貴州省。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5月,屬第三行政督察區,駐興仁縣。轄興仁、興義、盤縣、安龍、貞豐、安南(今晴隆)、普安、冊亨八縣,稱為“盤江八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設立貴州省興仁專署,轄興仁、興義、普安、晴隆、關嶺、盤縣、安龍、貞豐、冊亨、望謨十縣,專署駐興仁縣城。1952年12月4日,經政務院批准,改興仁專署為興義專署,專署移駐興義縣城。1956年4月13日設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冊亨、望謨、貞豐四縣劃歸黔南州。1956年7月18日,撤銷興義專署,所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關嶺、晴隆六縣劃歸安順專署。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署,轄興義、興仁、盤縣、普安、晴隆、安龍、貞豐、冊亨、望謨九縣,專署駐興義縣城。1965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縣,分別成立貞豐、望謨、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和冊亨布依族自治縣。1971年1月1日,盤縣改為特區,歸六盤水市。1981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興義地區,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原行政區劃未變更。同時撤銷貞豐、望謨、安龍、冊亨四個自治縣,設貞豐、望謨、安龍、冊亨四縣。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州府駐興義縣城。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牂牁堂:以望立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