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馬山滘

榕城馬山滘

海邊鄒魯尚精英,南康古邑稱三滘。滘者,河的支流。揭陽縣治榕城的三滘就是:馬山滘、南滘與北滘。此三滘應是榕江支流,天順年間(1 4 5 7—1 4 6 4)開闢三滘水門,滘上有滘樓以安機鍵,樓上有鐵索系木桿於兩端,以阻船隻出入。榕城正是有縱橫交叉的大小滘,才能讓古城旱澇無憂,人文蔚茂,成為歷史名城。

地理位置

馬山滘是榕城東門與南門的分界線,位於東環城路的華僑中學向西幾百米,順著1989年新建的秀水橋往北走,就是馬山滘。馬山滘是一條“一河兩街”的河流,河的東邊是東門後溪土乾街,河的西邊是南門馬山滘路。古時馬山滘可能是從東護城河內河流經東門直街,雙峰寺旁, (到此處河流應是“一河一街”)介公宮,蟹地羅,陳厝祠(原東南國小),陳厝圍,城隍廟前,史巷直街,注入南滘,或是從城隍廟前流經太平橋,禁城腳,九間厝,石獅橋,注入北滘,清時的丁家族人才能從丁府麒麟池下船,順此來到百蘭書館(現榕城紅旗國小),百蘭書館是丁日昌的私人圖書館。順著馬山滘,丁家族人可以到花園,丁日昌私家花園在東門華僑中學內。

歷史文化

河流交叉,水路通捷是昔日榕城的勝景。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橋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經濟繁榮的地方,古時稱“橋市‘’。馬山滘的馬山橋連線東門直街,東環城路到中山路,可以從東門直街直接到中山路南,東門直街是昔日榕城的重要街道,跟北門天福市街一樣,是商鋪密集之地。馬山橋到蟹地羅之間有兩座橋,一座是東門後溪土乾通往介公官,一座是百蘭書館通往陳厝祠。1987年居住在這一帶的居民生活飲用水都是馬山滘水。可惜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馬山滘被填,成為水泥小道,滘水成了封閉水溝,給歷史名城造成的損失是不能用文字來形容的。面對著被破壞的馬山滘,有識之士扼腕嘆息。 水的靈性帶動一方熱土,蘊藏著史事掌故,折射著歷史文化的輝煌,”一河兩街‘’的馬山滘,是文化匯聚之地。據史書記載,“在湄書莊”位於榕城東門後溪土乾,建於清代,旁於馬山滘東側的內城壕,水岸相接,此書莊是古城“繞祿,惠迪,在湄”三大書莊之一。占地半畝雖玲瓏,但有庭院,假山,亭閣,魚池,苗木花卉。窗臨城河,流水潺潺,又辟小門通城壕以垂釣,確是學子求學好地方。園林書院是榕城一秀景,可惜現在已渺無痕跡。東門後溪土乾的蓮花心是道光十五年舉人郭光故里,他到過連州,羅定州,恩平縣,陽江等地任職,著有《字學拾遺》四卷等,是著述頗多,手不釋卷的文人。馬山橋往東不到幾百米,就是明代進士郭之奇的府第,“金馬玉堂”大匾懸掛,記載著府第的莊嚴與宏大。雙峰寺就在河的東邊,雙峰晚鐘是揭陽古八景之一,1985年重建的雙峰寺是南方名剎,目前香火旺盛。百蘭書館是清代丁日昌私人藏書館,丁日昌史稱“鹹豐三大藏書家”之一,是一代名人。開發利用名人效益可以帶旺一方水土。河的西邊是南門馬山滘路,在馬山橋往北不到50米,就是傅式精舍,從破舊的建築中可窺精舍早年的盛況。旁邊尚有一座破舊的門樓,是“四點金”建設格局,現在雖然七零八落,但從現有的建設中可見是大戶人家的氣勢。介公宮是馬山滘路通往中山路的要道。蟹地羅稱榕城活地,時而見到溪水如泉噴出,雪亮水珠伴有小小聲音,是榕城一處勝景。短短的一段榕江支流馬山滘記載著如此豐盛的人文景觀,即使是聞名的江南水鄉周莊與烏鎮,也不敢與之媲美。

挖掘歷史的文化,是要喚醒生活於此的揭陽人民,為了讓先民們的燦爛文化發揚光大,應該珍惜名城的歷史,多保護、少破壞,回響市委號召,齊心協力構建嶺南水城,讓歷史名城永葆青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