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織蛾

榆織蛾

mm,黃白色。 10月中、下旬(霜降前),旬平均氣溫3-soC,全部化蛹,進入越冬。 1.營林措施要因蟲制宜,採取不同的措施。


種名:榆織蛾
種拉丁名:Cheimophila salicellum Hübner
國內分布:吉林、遼寧、內蒙古
國外分布:歐洲

形態特徵

卵橢圓形,長 0.7 mm,徑 0.4 mm。卵殼薄軟,粉白色,有金屬光澤,孵化前出現小黑點。 幼蟲老熟時體長 18~22 mm,黃白色。頭部褐色,前胸背板黃褐色,後綠色濃,有黑斑;胸、腹部各節散生對稱的褐色毛片8個,剛毛較長,胸足發達。 蛹褐色,體長 8-13 mm,尾端有約狀臀棘 8根。

生物學特性

在內蒙古赤峰地區1年發生1代,以蛹居薄絲繭內在樹幹下疏鬆表層土內越冬。3月下旬(春分)平均氣溫 1.6oC時,成蟲開始羽化,至 4月中旬羽化完畢。通常雄蛾先行羽化。羽化時間大多集中在6—7時。羽化後3-4小時開始交尾,一生只交尾1次,交尾延續時間達4小時,交尾後隨即產卵,產於殘留在樹枝上的乾葉包內或樹皮裂縫中,每隻雌蛾平均產卵160粒,最多300餘粒,聚集成塊狀。成蟲有假死性,受驚即假死落地。雄蛾飛翔力較強,具趨光性。產卵期3月下旬至4月末,卵期脫天左右。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穀雨至立夏期間)是全年防治的關鍵時期,因為這時榆樹芽苞葉片均未展開,技梢上帶有卵塊的乾葉苞一很易發現。初孵化幼蟲爬至技梢頂端組卷2.3個葉片,潛居在內取食。幼蟲稍受驚動便吐絲從卷葉一端熟於空中或落到地面雜草中。當卷葉葉肉被食盡枯黃後,可再轉移到新葉片上繼續危害。 10月上旬(寒露),旬平均氣溫 9-11oC左右,幼蟲老熟;隨著氣溫下降,樹葉開始枯黃凋落,幼蟲下樹,在樹幹基部附近疏鬆責層上內結英化蛹,英次粘著土粒,不易發現。一般3-5個幼蟲在一起化蛹。10月中、下旬(霜降前),旬平均氣溫3-soC,全部化蛹,進入越冬。幼蟲危害期長達6個月。幼蟲專食害榆葉,生長在乾旱丘陵地上的榆樹純林或孤立樹受害最重。 天敵金黃彩寄蠅和一種姬蜂寄生蛹,但自然寄生率均很低,為 0. 5%。

防治方法

1.營林措施要因蟲制宜,採取不同的措施。如榆織蛾,可選擇鄉土或適合當地生長的樹種——油松,改造榆樹純林,營造針、闊葉混交林,定期封山,輪流開放,以促進山林的恢復和生長,逐步改善森林生態系統。而油茶織蛾喜愛陰濕,敵對油茶林應及時疏伐與修剪,控制在900-1500株/ha,保證林內通風透光良好。修剪的最佳時間為7-8月間,也可於冬季農閒時,剪除蟲害枝幹,集中燒毀。 2.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每 2. 7 ha可裝置一盞 40 W黑光燈。連誘 2-3年,可收到良好效果。 3.在大面積鬱閉林分,於成蟲羽化盛期,施放10%敵馬煙霧劑,用藥量以15kg/ha為宜。 4.於初孵幼蟲期和幼蟲潛居卷葉危害期,噴灑 50%敵馬合劑,或甲敵松合劑,用量為1.5 l/ha;用 2.5%澳氰菊酯乳油或 20%氰戊菊酯乳油,用量觀一60 ml/ha,兌水稀釋進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也可用50%二澳磷乳油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2000-30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液常量噴霧毒殺幼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