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底村

榆樹底村位於河北省隆化縣章吉營鄉北部,距隆化縣城35公里,距章吉營鄉政府6.5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全村總面積2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600畝,由於耕地絕大部分為旱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又無其它穩定增收項目,致使農戶生活十分貧困,到2001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750元,是第三批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自2001年以來,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帶領全村幹部民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級幫扶單位的大力幫助下,該村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村莊建設

該村於2001年被確定為第三批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該村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項目領導小組,通過召開黨員會、民眾代表大會、組長會,討論制定了以發展“養牛、養雞、養羊、大扁杏”為脫貧致富項目,以“水、電、路、校、醫、訊”共同發展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在國家扶貧資金還沒有扶持的情況下,他們不等不靠,多方爭取資金和民眾投工投勞,按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到2007年底,共爭取資金150多萬元,自籌資金30多萬元,實施了“養牛、建學校、修路、造林、通訊、廣播電視”等項目,使全村人均純收入逐年提高,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有了明顯改善。2008年,上級開始對該村進行重點扶持,他們又把扶貧開發規划進行了完善和充實,確定了2008-2010年三年內為民眾辦實事10件,使全村90%的貧困戶實現了穩定脫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的扶貧規劃。

扶貧工作

為了使扶貧資金確實投放到戶,項目落實到戶,該村制定了五項扶持到戶措施:一是扶持對象到戶。先是對全村農戶的貧困狀況調查摸底,對貧困戶建檔立卡,並進行公示後作為扶持對象。二是扶貧規劃到戶。按照民眾廣泛參與扶貧的原則,根據全村的整體規劃,因地制宜,因戶制宜選擇項目,使有經營能力的貧困戶有增收項目。三是扶貧項目資金到戶。在實施的“周轉牛”到戶項目時,由縣統一購買,由村將周轉牛發放到戶;其它到戶項目,各戶完成項目經驗收合格後,將報帳的財政扶貧資金直接發放到戶。四是實用技術培訓到戶。在到戶項目實施前,村里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舉辦養牛、養兔、養雞、養羊等培訓班,向農戶傳授養殖、種植技術,並將相關技術要點印成材料發放到農戶手中,幫助他們掌握技術要領。五是責任到戶。在實施的兩個周轉項目時,村委會與首批扶持的貧困戶簽訂周轉契約,待契約期滿,收回同等數量的實物或現金,再扶持下一批貧困戶,達到周轉使用,滾動扶貧的目的,使貧困戶責任、義務明確。
為了使村的“水、電、路、訊、校、醫”等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同步發展,在縣扶貧辦和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把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所缺項,經過詳細規劃,拿出具體項目計畫,到縣直有關行業部門和幫扶單位匯報工作,爭取資金。僅2008年,就爭取到位各行業部門資金和幫扶資金92萬元,實施了修橋、通沙石路、土地整理等項目,使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效:一是利用財政扶貧資金22萬元,實施了“周轉牛”項目,,共扶持40戶貧困戶購買可繁母牛44頭。二是利用財政扶貧資金3.4萬元啟動小額到戶貸款69萬元,扶持36戶貧困戶發展養牛、養豬、養羊等項目。三是利用縣財政提供的財政貼息資金2.8萬元,發放養牛貸款57萬元,扶持養牛戶7戶,購買可繁母牛114頭,使這些戶成為了養牛項目示範戶。四是利用退耕還林資金21.47萬元,種植大扁杏和楊樹共1342畝。以上項目共扶持貧困戶406戶,使1580貧困人口直接受益。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使該村養牛、養羊、養雞等產業初具規模,使部分貧困戶有了穩定的增收項目。

農業發展

為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該村利用土地整理資金60萬元,新打機井6眼,修防滲渠2500米,修壩1000米,新開發耕地87畝,新增加水澆地1000畝;利用財政扶貧資金13萬元,新修護村護地壩及壩上路1300米,保護耕地500畝。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益事業,使貧困村落後面貌得到改善。一是在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修沙石路6.5公里,修橋2座,徹底解決了該村民眾行路難問題。二是繼續鞏固和擴大“普九”成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在教育部門的扶持下,新建教學樓一處,使學校達到了“普九”標準,解決了全村適齡兒童入學難問題。三是加強農村陣地建設,新建村部、黨員活動室和圖書室八間、210平方米,使村兩委班子改善了辦公條件,使黨員民眾有了活動場所。四是大力實施廣播電視入戶工程,架設有線電視光纜8公里,使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5%以上,解決了民眾看電視難問題。

取得成績

幾年來,該村通過實施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750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0元;70%的貧困戶都有了穩定的增收項目;貧困戶由原來的486戶減少到245戶,貧困人口由原來的2050人,減少到1025人;全村實現了通電、通路、通電話、能廣播電視,村里建起了合格的學校、衛生所和文化活動室,為圓滿完成扶貧開發規劃奠定了一定基礎。

隆化縣榆樹底村新民居帶來新風尚

“以前蓋了新房才能娶上新娘,現在有新房,咱不愁娶不上新娘。”隆化縣偏坡營鄉榆樹底村人深有感觸地說。新民居建設給村民帶來了實惠,從他們樸實的話語裡感受到農村生活新風尚正逐漸形成。
“要節儉,好讓錢生錢”
“政府就是好,幫助咱老百姓蓋房子,給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統一購料、統一驗收,讓咱又省心、又省力、又省錢。”村民陳鐵峰激動地說。
“以前咱村蓋房子,各蓋各的,比著蓋,面積大小、高度多少、裝修用料,一家比一家強,一家賽著一家好,不然沒面子。結果沒錢的借錢,強忍著也得爭口氣。打工好幾年債都還不上,想做點買賣也做不成。”
“現在好了,政府給咱統一了標準,大家的房子一個樣,誰也不比誰矮一頭。還讓咱把有數的錢花在了刀刃上,誰不高興。省下點錢能做買賣,好讓錢生錢啊!”陳鐵峰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學會花錢,學會節儉”已成為時下榆樹底人的口頭禪。“蓋房要節儉,以後娶媳婦嫁閨女也要節儉。”“住房平等”讓榆樹底人為將來經商、創業打下了基礎。
“要小家,也要顧大家”
封閉的院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交往,寬闊的廣場能讓人們心情更敞亮。
“以前一家一個小院,院牆一圍,你過你的,我過我的。鄉親們除了日常來往,誰有啥心事也不跟別人說。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聚在一起,不是喝酒就是賭錢,有時因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還動了手。”村民王森說。
“現在建了大廣場,茶餘飯後可以去蹓躂蹓躂,說說笑笑,踢踢毽子,扭扭秧歌……心情好了,很多事情就好解決。賭錢的少了,喝酒打架的也少了。誰家有啥事,鄰居還會主動上前幫忙。大家明白了誰家過日子都不能房頂上開門,灶坑邊打井。以後選幹部,我就選能給大家帶好頭、辦好事的人。有個好村幹部,全村都享福……”
腳下踩著寬闊的廣場,就是可觸可感的實惠。溝通平台的建立,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要小家,也要顧大家,還要選好全村的領路人。村民的思想在變,做法在變,這將是榆樹底村新生活的開端。
“好習慣,使街上更乾淨”
新民居建設給一家一戶安上了太陽能、節能吊炕,配建了沼氣池、垃圾站。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村民陳峰思緒萬千。
“去浴池洗澡得騎車走十多里路,有了太陽能在自家就能洗;大灶做飯煙燻火燎,用煤氣罐有時灌不上氣菜就炒不了,現在有了沼氣池全由自己控制,方便多了。”
“不光這些,以前垃圾四處倒,流浪狗街上跑,秸稈隨處放,塑膠袋子隨風飄,現在咱村建了垃圾站,有專人負責清運,誰還好意思亂倒亂放。建了沼氣池,秸稈就是原料,在地里燒的現象少了,好習慣使街上更乾淨。”
乾淨、整潔、清新的居住環境讓榆樹底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環境髒亂成為過去,村民素質得到提高,環保意識逐步養成,創業激情空前高漲。文明、和諧的鄉風吹遍榆樹底村的家家戶戶、一草一木,滋潤著每個村民的心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