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坪鄉

楮坪鄉

縣境西部,東經119°48′35″,北緯29°14′。東與城郊、東源二鄉接壤,西與福安上白石鎮為鄰,南與富溪、黃柏二鄉交界,北與英山鄉毗連。總面積50.35平方公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鄉2496戶、9970人,其中畲族632人,轄14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楮坪村,該村海拔620米,距離縣城10公里。

基本信息

楮坪鄉
楮坪鄉

位於

縣境西部,東經119°48′35″,北緯29°14′。東與城郊、東源二鄉接壤,西與福安上白石鎮為鄰,南與富溪、黃柏二鄉交界,北與英山鄉毗連。總面積50.35平方公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鄉2496戶、9970人,其中畲族632人,轄14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楮坪村,該村海拔620米,距離縣城10公里。
民國23年(1934),霞鼎泰縣蘇維埃時期,境內建立楮坪、洪坑、社坪、石鹹、灣里5個鄉蘇維埃政府和洋邊、仙嶺、後樓、灣斗、榴坪、陸家莊、蘇家洋、徐家嶺、蕪頭、坑頭、彭家山、下蓮洋、秀家宅、和尚洋、鄭家洋15個村蘇維埃政府。革命低潮時,國民黨恢復在柘榮的統治,民國24年,曾設楮坪鄉,民國26年與流坪(榴坪)鄉、社坪鄉合併為三坪鄉。民國29年,三坪鄉又與英竇坑鄉合為英坪鄉。民國33年12月,改稱康平鄉。鄉聯保辦事處、鄉公所設在楮坪村。新中國成立之初,縣人民政府劃康平鄉和雙城鎮的漈頭、西源2保之地為第三區(區公所設在石鹹村),廢除舊保甲編制時,楮坪保改為區屬的楮坪鄉。1955年底,第三區公所由石鹹遷到楮坪村,改稱楮坪區。1958年10月以後建立的楮坪人民公社,或為縣屬,或為區屬,至1984年10月,裁撤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定為縣屬鄉。
鄉所在地是個山巒重疊的狹長山谷地帶,早期韋姓世居於此,後林、江、孔諸姓相繼遷入,一百多戶人家,新舊住宅多沿山而築。山上分布竹林、茶園,門前舊路蜿蜒曲折,福溫公路穿過村內後,經統籌規劃,在楮坪段公路兩旁,陸續建起供銷店、糧站、衛生院、茶站、以及個體商店、農貿市場。至1990年,全村總建築面積3.44萬平方米,年末人均居住面積12.49平方米。是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鄉屬中山山地丘陵地帶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6.1℃,一月氣溫6.4℃,七月氣溫25.4℃,極端最高氣溫38.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9.5℃,年降水量1886.2毫米,全年無霜期256天。全鄉耕地面積13606畝,其中水田10445畝,農地3136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甘薯、馬鈴薯、大小麥、黃豆。經濟作物有油菜、菸葉、席草、黃麻、太子參。民國時期,生產落後,產量不高,糧食不足。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修建大壩里、橋頭壩、流彎渠道等引水、蓄水工程125處,有效灌溉面積7463畝,占水田總面積的71.45%,給糧食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80年代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普及科學種田,推廣雜交良種,在穩定糧食基礎上,狠抓茶葉生產、發展蘑菇生產、太子參種植,使多輪旋轉的高最佳化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1990年糧豆種植面積20603畝,占農作物總面積的77.3%,總產量4940噸,畝產239公斤,人均擁有糧474公斤,居全縣之首,農業總產值400萬元(其中農業占60.10%,林業占15.89%,畜牧業占20.4%,副業占3.61%),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8.4%。

楮坪鄉系省油茶基地

和縣茶葉重點鄉之一。全鄉有油茶林12518畝,年產油茶籽124.8噸,茶園5783畝,年產乾茶78.7噸。全鄉有林地27314畝,其中用材林10088畝,薪炭林5296畝,經濟林10668畝,竹林616畝,防護林646畝,森林覆蓋率41%,綠化程度60%。
民國時期,境內僅有加工糧、油的作坊。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辦起農械廠、茶葉初制廠、碾米廠、蚊香廠、肥皂廠、針織廠,以及林茶果場、水電站等社隊企業。1986年興辦的印染廠,產品馳名省內外,其中“2872”、“2876”絨線被評為省優產品,廠獲省政府授予的先進企業稱號。1990年全鄉有鄉鎮企業49家,從業人員267人,總產值312萬元(其中農業企業9家,產值85萬元;工業企業14家,產值185萬元;交通運輸業8家,產值25萬元;商業、飲食服務業18家,產值34萬元)。上交稅金14萬元(其中鄉辦9萬元,村辦2萬元,個體3萬元),純利潤22萬元。
1960~1990年,全鄉建水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568千瓦,現存4座,裝機容量435千瓦,年發電量150萬千瓦時,加上與縣電聯網,境內90%以上的自然村用上照明電。
新中國成立前夕,全鄉僅有洪坑中心學校和楮坪、社坪、彭家山、石鹹4所國民學校,在學學生不到150人。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不斷發展,80年代後掀起民眾性集資建校熱,全鄉共建新校舍35座,總建築面積11372平方米,總造價113.2萬元,除縣上撥款80.1萬元外,其餘全由民眾捐資、出力、獻料解決。1990年全鄉有國中1所,學生338人,教師33人,中心國小1所,完小5所,初級國小26所,學生總數1086人,教職員工118人,中心幼稚園1所,附設幼兒班8所,入園兒童362人。國小“四率”均達到省頒一類標準。
鄉所在地設廣播站和文化站各1所,灣里少數民族村設文化站1所。1949年前,境內只有洪坑、石鹹、社坪、楮坪、榴坪等村個人開設的5間中藥鋪,醫療衛生條件較差。50年代初區所在地設聯合衛生所,50年代中期設中醫聯合診所,1965年合併衛生所和中醫聯合診所,成立保健院,1970年各村成立醫療站。1973年保健院易名楮坪中心衛生院,1990年有醫師3人,護士1人,醫士4人,工作人員2人,設有超音波、X光等先進醫療診斷器械。
1956年福溫線公路通過境內,交通狀況大為改善。隨後繼續拓展楮坪至英山鄉公路,以及鄉內楮坪至西洋、彭家山至山後、馬蹄岩至茶灣、社坪至官山岡、鄭家洋至蘇家洋、楮坪至東門岔等7條村級公路,和交溪公路楮坪段一段公路,共長41公里,全鄉各行政村均通公路。
楮坪往東2公里處的龍井庵,建於明代,環境幽靜,國內第二次革命鬥爭時期,葉飛親自主持的閩東特委會議曾在這裡召開,現經縣政府批准,列為縣革命文物紀念地。
境內元朝興建的陸家莊方東石拱橋和鄉所在地楮坪石木結構的通利橋均保護完好,橋上所鐫“方東”、“通利”四字尚存,筆鋒蒼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