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閣老

楊閣老墓位於沅江市赤山楊閣老村,為明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之墓,現墓碑均在。 這月形山當時森林茂密,還長有七棵參天大樟樹,楊嗣昌的墓就葬在大樹中間,人們俗稱"七星伴月"。 楊嗣昌是常德人,他是明末的重臣,曾為太子太傅,都敬稱其為"楊閣老"。

原為為中國最大內陸島,赤山島上最南端一個鄉,撤區並鄉後併入沅江市新灣鎮。因明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楊嗣昌葬於此地而得名。楊閣老墓位於沅江市赤山楊閣老村,為明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之墓,現墓碑均在。
楊閣老墓。
楊嗣昌(1588——1641)中國明末重臣。字文弱。湖廣武陵(今我們洞庭湖區的湖南常德)人。萬曆、天啟兩朝,歷官杭州府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郎中等。崇禎元年(1628),起河南副使加右參政,移守霸州。七年,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山西軍務。當時,中原饑荒,農民軍蜂起,楊嗣昌請開金銀銅錫礦以解散其黨。又六疏陳邊事,多所規劃,帝異其才。十年至京,深受崇禎帝信任,所奏請無不聽。曾奏請增兵12萬、增征剿餉、團練壯丁,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網戰術,企圖以剿撫兼行的策略撲滅農民起義軍。但在李自成起義軍的抗擊下,其計畫被粉碎。十一年,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該年五月,張獻忠於谷城(今湖北谷城)再起。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劍,赴湖廣、陝、川指揮圍剿張獻忠等農民軍,大敗張獻忠。時多支農民軍皆集於四川,楊嗣昌認為川地扼塞,如官軍四面合圍,可盡撲滅,遂入川。但官軍內部矛盾重重,而楊嗣昌本人經常貽誤戰機,故農民軍得以從容作戰,聲勢益盛。十四年初,李自成軍乘機攻陷洛陽,而張獻忠以輕騎出川奇襲襄陽,朝野震驚。楊嗣昌憂懼交加,舊病復發,遂畏罪自殺(有說多日不食而死),死後最初葬在當時的漢壽縣兔子哨,如今屬沅江市西北十多公里的新灣鎮麗園村月形組。這裡是洞庭湖中心赤山島最南端的一個山頭,(曾經是楊閣老公社的蠡園大隊月形山小隊。)山是一個半園形山島,從上而下象半邊月彎著伸向湖中,與從下而上的半園形湖汊形成一個"太極圖"似的地形。這月形山當時森林茂密,還長有七棵參天大樟樹,楊嗣昌的墓就葬在大樹中間,人們俗稱"七星伴月"。這裡緊靠洞庭湖的水路要道,是沅水入洞庭主要航道的重要"拐點",是長沙與常德之間的水路必經之地,是西洞庭與南洞庭、東洞庭之間的要塞。凡過往的船隻經過這裡,老遠就能看到參天大樟樹,人們划船以大樹為標示,就像用手對著樹作揖打拱;每到傍晚時候不早,或颳風下雨,過往的船隻必定要在月形山下的湖汊過夜。所以這裡是號稱"日有千人拱掌,夜有萬盞明燈"的寶地。楊嗣昌是常德人,他是明末的重臣,曾為太子太傅,都敬稱其為"楊閣老"。他生前經常來往經過此地,據說選擇在月形山作墓地,是他自己的主張。自月形山上葬著楊嗣昌的墓,山下天然湖汊成了避風港灣,停靠的船越來越多,湖汊的右岸年長日久逐步形成了一個集鎮,這個鎮因"楊閣老墓"有名,久而久之就叫"楊閣老"鎮了,原來的老地名"兔子哨",後人都不知道了。(楊閣老古鎮自1952年漲大水淹沒以來,由於湖場的變化,逐步沉入水中,現在該鎮已不負存在。)
1980年沅江縣政府將楊嗣昌墓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