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錫佑

簡介

左一

他曾參加過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北京長城現場攝影大賽,奪得第二名;任職梁園時,他的盆景作品獲得全國第二屆盆景展金獎,被邀到香港參加國際花卉博覽會展出,受到當時港督衛奕信夫人的接見。
現為佛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國際攝影協會4星會員,國際攝影師榮銜。
其作品從主題思想.內容形式到創作表現手法都和諧統一,從反映物像的細微到涉世人生寬闊話題.都揭示出生命的哲理,從作品標題的命名到配詩闡譯圖像空間.都有弦外餘音的共鳴,連作品的題字也洋溢著中國書畫合壁的傳統文化底蘊,是攝影界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十年前,以《荷影詩情》揚名於藝壇的楊錫佑“移情別戀”,又愛上了梅。當時已年逾花甲的他,找來大量文獻、古籍,探訪梅蹤,然後挎起錙重的攝影行頭,不怕山長水遠,哪裡有梅,他的足跡就延伸到哪裡。武漢、南京、江西、韶關梅嶺、新興……連續6年梅開季節北上武漢,有時一年去兩次。有一次,由他學生陳國榮親自駕車、跑了14個鐘頭才抵達武昌;他經常為了等候最佳時刻,在冰天雪地中一“貓”就是8個鐘頭。他的行動驚動了武漢傳媒,當地電視台三次採訪了他並做了專題報導,以至武漢的市民都認出了他。武漢的影友遇見他,都親熱地說:你就是電視上那位踏雪尋梅的人!有的影友說:我也年年探梅,可就是捕捉不到這樣的景致!10年下來,照片堆積如山,但俗話說砂里淘金,君可知每一件“成品”是從多少“廢品”中精選出來的? 10年下來,他足跡遍及幾個省市?

楊錫佑其人

據說,大凡在文藝領域有所建樹的人,其生活道路都充滿艱辛與傳奇色彩。楊錫佑也符合了這一規律。
他於1935年生於佛山。15歲時,他讀完國中二年級的上學期,由於父親失業,為生活所迫,他北上北京謀生,在一間經營皮
革生意的貿易行做小工。1956年公私合營轉入北京土畜產公司,參加過北京市財貿文工團,擔任笛子演奏員。該單位解散後,轉為北京市外貿局幹部,從事宣傳、布展等工作。他的美術基礎就是在這時候奠定的。
30歲那年,調回佛山,娶妻生子。
此後的日子,他擔任過石灣日用陶瓷三廠幹部,因為搞“農業學大寨”展覽,調入佛山市博物館,再又調去市文物商店,調佛山市圖片社任主任。58歲時提前退休,退休前是佛山樑園管委會副主任。
他對攝影藝術的追求,始於47歲那年(1982),10年後,他退休了,用他本人的話來說,是如虎添翼。筆者數年前寫過介紹
楊錫佑的文章,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他食無定時、行無定蹤,常常騎著腳踏車,帶備雨衣、乾糧、礦泉水、手電筒,穿
插於田野阡陌間,為了守候一個畫面,有時乾脆就在野外貓上一夜。”他是一個為了攝影一切都可以放棄的人。
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底子,要在文藝任何一個領域想有所建樹幾乎是不可能。
楊錫佑雖然國中都未畢業,但在幾十年的人生中,他不倦地自學、進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他的人生追求。常常在夜深人靜,他依然手不釋卷,他對文學、詩詞歌賦、美術書法無不鍾情,只要條件允許,他不忘每天練練書法。他的精神使佛山青年女畫家葉嬌屏深為感動,主動免費供給他紙筆墨,並聲言用多少給多少。
“文化戰士不能空白做人”
一次,傳媒記者在採訪他時,問他該怎樣稱呼他的身份呢?他平時沒想過這問題,一時也說不清楚。
記者說:那就稱“老文化工作者吧?”“就這稱謂好!”楊錫佑很喜歡“老文化人”這個稱謂。這次筆者採訪他時,他也說:“文化戰士不能空白做人!”
在他舉辦《荷》專題影展時,筆者採訪過他。問及他,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嗎?他說不是,只是個業餘發燒友,並且也未有申請加入的打算。
“要緊的是拿出有份量的作品來!”楊錫佑這樣認為。
據悉,他已完成“水鄉”和“紅棉”的專題攝影,下一個目標是“竹”和“松”。
他在生活中是極其隨和的,但在藝術追求上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每做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出水平。”任職梁園時,他的盆景作品獲得全國第二屆盆景展金獎,曾被邀到香港參加國際花卉博覽會展出,當時港督衛奕信夫人接見了他;他參加過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北京長城現場攝影大賽,奪得第二名。
但是後來他很少參加各種攝影方面的賽事,因為他有自己的創作計畫、自己獨特的追求。他總是獨立特行,在藝術上不隨大流,另闢蹊徑。

梅展逸事

2006年3月的一天,影友盧永燊在楊錫佑家中發現了梅花的“寶藏”,逐一拿起來端詳。這一端詳不打緊,足足嚇了一大跳,原來梅花竟是如此千姿百態有這么多的詩情畫意,身邊的影友10年奔走不辭勞,拍下了這么多彌足珍貴的鏡頭卻不為人知!他對楊錫佑說:“在梅花專題攝影方面,我敢說,目前國內無人可與你相比!”“應該向社會推介,讓梅成為《荷》之後的又一個里程碑!”盧永燊義不容情地說。
但是,盧永燊的呼籲沒有得到楊錫佑的回響。他是一個只知耕耘、不事張揚的人。
“我來為你當總策劃!”盧永燊仗義執言,“逼”著楊錫佑痛下決心。
終於說動了楊錫佑,開始了尋找和整理底片。盧永燊幾乎天天打電話或登門催問事情的進展。
電話那頭傳來楊錫佑求饒的聲音:“底片太多,真的很難尋。”
“難尋也得尋,不能半途而廢!”一種敦促的口吻!
一個星期過去了,楊錫佑終於尋到了80多張“負片”。“尋底片尋到我傻!”他苦笑著說。
接著就要將負片掃描。長虹沖印店的老總陳應超向來佩服楊錫佑在追求攝影藝術方面的精神。他知道了這事,立即指定體育路分店免費為之掃描,
然後輸入了盧永燊的手提電腦。每天,楊、盧二人就對著電腦,反覆欣賞、反覆篩選,挑出了72張。楊錫佑用了幾天時間,
逐一為之命題,再又請著名詞人楊崇立加以潤色。楊崇立是位在詩詞創作研究方面造詣頗高的詞家,一般情況下是很難請得動的,這時候,他被這72幅梅影的詩情畫意所打動,主動請纓為每幅梅影配詞。他用了整整一個星期,分別為72幅照片配了詞,並且所用詞牌名不重複。這就使照片的文化品味得以提升。
楊錫佑、盧永燊兩人反覆對底片進行裁剪、調色不下10次,還是感到未臻完美,於是再請這方面的高手黃立強進行校色、剪裁,去掉妨礙突出主題的蕪雜,才算定下版來。從最初動議搞展覽的暮春三月,經歷了夏的熱烈;秋天,用它特有的紅葉向大地發出了第一張請柬。
也就在這時候,筆者收到了楊錫佑的請柬“2006楊錫佑梅花攝影作品展”,展覽的題簽還是楊錫佑的親筆字。

攝影界“獨行俠”

個人才情的全方位展示《2006楊錫佑梅花攝影作品展》,可以說是楊錫佑個人才情的全方位展示。它的特點是:用鏡頭寫畫,以(題)詩言志,書法傳神。攝影與圖畫的視覺效果是不同的。但楊錫佑的攝影,往往似美術作品而高於美術作品:有的似國畫、有的似油畫、有的似水粉畫,但卻又有美術作品所無法達到的境界與細膩。
他給每幅攝影配的題,可以看作是詩句或聯語。這裡略舉4例:
△梅花不肯傍春光 自向深冬著艷陽
△看來豈是尋常色 濃淡由他冰雪封
△怎以孤芳符眾賞 繁如瑞雪壓枝開
△橫斜鐵桿疏還密 敢以寒香配畫師
楊錫佑的書法自成一格,按盧永燊的評價,是“鐵劃銀鉤”,甚見精神。本次展覽的題簽及每幅照片上的題詩都是他親力親為:先將書法寫在紙上,然後用電腦移植在畫面上,再拿去噴畫製作。

正直為人知音多

世上歷來有所所謂“文人相輕”之說,但通過楊錫佑這次辦展覽,筆者卻看到了文人相重、文人相敬。
首先是盧永燊無意間發現了楊錫佑大批“梅影”,繼而“逼”他辦展覽,由此自己也在很長一段日子裡“陷”了進去,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說得諧趣一點,這段時間盧永燊“連車夫都做埋”(連車夫的工作都包攬了),到了隨傳隨到的地步。最搞笑的是那天專程去為楊錫佑拍藝術人像(用於本次展覽)。盧永燊將機車停在楊的樓下,鎖上4把鎖,外加一個防盜器。結果
還是被賊“光顧”了。雖然損失慘重,但他只是一笑了之。
上面已經說過,楊崇立主動請纓為每幅照片配詞的事。在短短一個星期內,他共寫了不同詞牌的80多首詞,十分工整地一式2份譽抄好。再又請著名詩家余福智、梁二白給予勘正;禪城區老乾活動中心一位年輕女打字員連續幾晚加班為之列印電子文檔;攝影家黃立強精心為每張照片裁剪、調色;企業家黃偉雄主動承擔噴畫費用;另一位影友主動提出承擔開幕那天的餐飲費用;影展開幕前4天,“長虹”老總陳應超約楊錫佑吃午飯,問及還有哪些事需要幫忙?席間,陳總提出用製作藝術相冊的方式,為之複製一批影展作品,用以分贈各有關單位和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