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腐爛病

當病斑繞樹幹一周時,病斑以上部分死亡。 以後病斑上生出針頭狀小黑點,況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子囊殼、分生孢子器、菌絲體在寄主病部越冬。

簡介

楊腐爛病又名爛皮病。分布於三北地區和山東、江蘇安徽等。危害多種樹木,可致其乾腐或枯梢,甚至整株死亡。

症狀

危害各種楊樹,以及早柳、榆、板栗、槭、櫻、桑、接骨木、木槿、花楸等,表現為乾腐和枯梢。千腐型主要發生在主幹、大枝及樹幹分叉處。初期為暗褐色水腫狀斑,皮層腐爛變軟,後失水乾縮下陷,有時龜裂,病斑有明顯的黑褐色邊緣。當病斑繞樹幹一周時,病斑以上部分死亡。皮層腐爛後,纖維分離如麻狀,易剝離,木質部邊材亦變色。以後病斑上生出針頭狀小黑點,況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器。潮濕或雨後,自小黑點內擠出橘黃色、黃色或橙黃色膠質卷絲狀物或膠質堆狀物,即為病原的分生孢子角。在前一年死枝的病部常形成一些小黑點,為病原菌的子囊殼。枯梢型是小枝發病,迅速枯死,無明顯潰瘍症狀。

發病規律

病原為真菌金黃殼囊孢。病菌以子囊殼、分生孢子器、菌絲體在寄主病部越冬。分生孢子器4~9月均能形成,以5~6月產生最多。分生孢子角5月中旬大量產生,雨後或潮濕天氣更多。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自傷口或組織侵入。有性世代在前一年的死枝上常見,在冀中平原病枝上子囊殼成熟期在5月以後,子囊孢子在雨後大量散放,靠風力傳播,從傷口侵入,過冬後顯症狀。該病只侵害生長衰弱的樹木,行道樹、防護林、人工林發病常嚴重。其發生與樹種、樹齡、密度、方位等有密切關係。銀白楊、胡楊最抗病,箭桿楊、小葉楊、加楊、鑽天楊較抗病,北京楊、多倍體毛白楊、唐柳、小青楊易感病。移植後緩苗慢的受害重。鬱閉度0.7以下的片林、被壓木、城市防護林的邊行,受凍害、乾旱、風沙、冰雹等危害生長勢弱的樹木易發病。

防治方法

(1)增強樹勢是根本措施。注意選栽抗病、抗寒、耐旱品系。不在坡梁沙地、鹽鹼地栽楊樹。栽後及時澆,施肥。修枝做到勤、弱、合理、適時,剪口平滑。
(2)及時清除生長弱的樹木及重病株,修下的樹枝要清理運走。
(3)病後治療。用刀劃破病斑,噴塗10%雙效靈10倍液或10%鹼水(碳酸鈉)、843康復劑3倍液、50%琥珀酸銅10倍液、10%蒽油乳劑、0.1%升汞液、5Be石硫合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