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澣

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中(938前後),拜右拾遺,召為翰林院學士。 學士院復立,他遷為中書舍人,復為翰林學士。 契丹改號為遼,世宗兀欲襲位,以楊澣為宣政殿學士。

楊澣(?~962年),字日新。五代時歷仕後唐、後晉和遼,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少年習文,後長於書法。後唐明宗長興初年(930),“吳越王錢鏐卒,詔兵部侍郎楊凝式撰神道碑,令澣代草,凡萬餘言,文采遒麗,時輩稱之”。【註:《宋史·李澣傳》】後為校書郎,集賢校理。
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中(938前後),拜右拾遺,召為翰林院學士。學士院廢,改吏部員外郎,迂禮部郎中、知制誥。學士院復立,他遷為中書舍人,復為翰林學士。
出帝石重貴開運三年(946),契丹軍南下攻占汴京(今開封市),後晉滅亡,楊澣被契丹軍虜至塞北。契丹改號為遼,世宗兀欲襲位,以楊澣為宣政殿學士。
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年間,楊澣曾以密信向郭威報告遼內部局勢。郭威派間諜前往撫慰,他復密報遼主年弱多寵,大臣離心,“若出師討伐,因與通好,乃其時也,請速行之”。【註:《宋史·楊澣傳》】周未出師,楊澣尋機南逃。行至涿(今河北涿縣),被遼軍抓獲,送至南京(今北京市)下獄。值遼建太宗功德碑,高勛立即推薦由楊澣撰並書。他在獄中撰就碑文,遼主甚喜,即釋放出獄,加禮部尚書,仍為宣政殿學士。遼穆宗應歷十二年(962)卒於遼境。楊澣死後,其兄李濤收集他的文章,編為《丁年集》1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