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池古村

楊池古村

楊池古村,坐落在封開縣羅董鎮,距縣城江口鎮28公里。是一個明清文化遺產地,被稱為“嶺南第一村”。楊池古村裡的居民全部姓葉,就像一個葉氏族落。在葉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綠,清澈見底;池邊上有纖細楊柳,和風依依。池上的柳樹,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稱為“楊池村”。

基本信息

環境

楊池古村楊池古村
從遠眺望,整個楊池村古屋環拱相接,莊嚴肅穆,是古香古色的古代建築群,體現著明清時期獨特的建築風味,青山環抱,綠水縈繞,曲徑通幽。從外面看,小村像一個世外桃源,而置身其中,又仿佛進入了一條時光倒流的隧道。這裡四處環山,林深樹茂,空氣清新,環境深邃,風景旖旎,走進楊池古村,就像身處世外桃源,令人流連忘返而有“不辭長作楊池人”之感。楊池古村,建於曲徑通幽,山環水抱的山坡上,整個村寨都順著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不僅立體感強,而且通風、取光、排水理想,對人群的居住極之有利。村寨共有60多間磚木結構的硬山頂或歇山頂體現明清建築風格的兩進或三進房屋,其中有五間是 書院( 學宮),一間古代錢莊。楊池古村裡的居民全部姓葉,就像一個葉氏族落。在葉氏祠堂前面有一眼池水,常年碧綠,清澈見底;池邊上有纖細楊柳,和風依依。池上的柳樹,柳影倒印池中。故此稱為“楊池村”。

特色

楊池古村楊池古村
楊池古村整座村子都是由青磚建造,目前有60多間磚木結構古屋。硬山頂或歇山頂房屋,昭示著明顯的明清風格。建築物均用經過人工精心雕琢的大塊長方形花崗石墊砌底角,起到了很好的防潮、防蛀、防塌作用,無其它古屋那種青苔橫生的痕跡。整個建築結構嚴密、勻稱,造型美觀、精緻,門窗造型奇特。走進屋內,先後有大門、屏風等,有的甚至有連環小門相叩;抬頭向上望,屋脊翹起,瓦脊上和正門上方雕鏤有花鳥蟲魚、龍鳳麒麟等民間工藝品,手工精巧,惟妙惟肖,並有書法、摹描、圖畫圖案等,真是圖文並茂。楊池古村房屋的底層均用花崗岩石條砌築(據說這樣可以起到防潮、防蛀的作用),上層則用青磚。因此,楊池村的古屋均沒有其它地方古屋常見的青苔橫生的現象。

小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知書達理。村民出門不用關閉家門。並且他們顯然懂得這些古居的價值,依然不忘將古居按原樣保留,使遠道而來的客人有幸一睹明清古居的迷人風姿。

原貌

楊池古村原貌依然,由於楊池村處於大山深處,因此至今仍保留著古樸的民風,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來形容最為確切。走進楊池村就如同走進古代的廣信,抬頭就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著“恩貢”的古代牌匾。楊池古村淳樸的民風,優美的景色,使得它更美,更迷人。

楊池古村的“葉氏大宗祠”是楊池古民居的建築精華,無論是木雕還是灰塑、壁畫,都是嶺南古建築中非常罕見的裝飾。“葉氏大宗祠”的3間廳房內,8根木製頂樑柱通體散發古木香味,上面鐫刻著工整的對聯。據說,這8根樑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自明朝年間修建“葉氏大宗祠”時就一直留存到現代,雖歷經400年風雨滄桑依舊屹立不倒。廣州市文物保護部門有關專家指出,嶺南地方古建築的特色之—,就是支撐主體古建築的“檐柱”,其整體均由一塊石料打鑿而成。而“檐柱”由木製成則是北方古建築特色,在“葉氏大宗祠”出現用杉木作“檐柱”,這在嶺南古建築中是十分罕見的。

民風

小村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知書達理。村民出門不用關閉家門。他們顯然懂得這些古居的價值,十分注意保持村子的建築風格,即便是生活富裕了,家裡蓋起了小洋樓,但仍不忘將古居按原樣保留,使遠道而來的客人有幸一睹明清古居的迷人風姿。

歷史資料

楊池古村楊池古村

楊池村是在明末清初由登仕郎葉翰彪起建,距今已有超過380年的歷史,是清一色的明清古建築。當時葉瀚彪為了躲避戰亂,隻身從京城來到這裡,見此處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便在此隱居下來,後結婚生子,又有了三個孫子,子孫繁衍。延續至今,已是葉瀚彪的第十五代子孫了。從葉氏族譜記載以及現今建築考究,整個楊池村是由始祖葉翰彪的一子三孫逐漸發展而來,到了清朝中葉光緒年間,楊池村葉氏中舉人士多,取得功名後衣錦還鄉就大量起建房屋,逐成現今規模。

相傳清朝中葉,肇慶地區發生騷亂和地方叛亂。由於地方守軍不力,紛紛敗退,叛軍很快攻打到肇慶府。肇慶府被圍剿占領而頻頻告急。由於肇慶府遠離京城,一下子難以上報求救援軍。遠水救不了近火。訊息傳到封川縣,葉交便親自領命,帶領一支“封勇”(舊時封川兵勇的簡稱)日夜兼程前往救援。未到肇慶府,便下令放兩聲大炮鳴示。“封勇”素來以猛戰著稱,影響極大。土寇叛軍一聽到炮聲,以為“封勇”來到,聞聲喪膽,紛紛棄城而逃,使肇慶府不攻而危解。捷報傳到京城,皇帝龍顏大悅,便下詔賞封葉交為“旨賞戴花翎”己酉科拔貢生,委任四川省補用直隸州知州冕寧縣知縣。從此,聲震全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