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榮

楊樹榮 ,1942年12月生,男,四川省眉山縣人。現任西南化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被中央及省級六報兩刊宣揚,並被省長作為改革典型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介紹推廣。

基本信息

1.河北任丘老教師

楊樹榮,字朴之。河北任丘人。天津優級師範畢業。曾任直隸第五師範教員、淶水縣知事、陸軍第六軍主任參議、河北省清河縣政府行政科長、北京市社會局辦事員、�州教育館館長、河北省政府科員、天津師範教員等。196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76年10月在北京逝世。

2.西南化機董事長

楊樹榮 1942年12月生,男,四川省眉山縣人。現任西南化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84年起,先後擔任企業副廠長、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高級經濟師。他在任現職期間,團結、領導一班人,率先在四川省實行各項制度改革,使企業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改革的8年間,產品銷售收入、實現利潤、上交利稅及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增長790%、670%、510%、730%。產品獲國優、部優、省優達10種,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年居全國同行業前三位、西南第一位,獲國家二級企業和四J;咱百家經濟效益最佳企業稱號。他本人工作勤勉,清正廉潔,曾被化工部、四川省、德陽市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由他組織實施的企業三大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曾被中央及省級六報兩刊宣揚,並被省長作為改革典型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介紹推廣。

3.湖北苗族黨員

楊樹榮 1951年2月生,湖北來鳳人,苗族,中共黨員,大專文化,來鳳縣經貿委主任兼經貿戰線黨委書記,恩施自治州第四屆人大代表。1968年10月~1969年9月在大河芭蕉溪國小任教;1969年10月-1971年8月任大河區東風公社黨委委員兼黨支部書記;1971年9月~1973年6月在武漢糧食工業學校學習;1973年7月~1979年12月任縣糧食局副局長;1980年1月~1984年5月任大河公社管委會主任;1984年6月~1987年6月任接龍橋區副區長;1987年7月~1991年12月任縣企管局副局長、局長;1992年1月~1997年3月任縣經委主任、黨委書記;1997年3月至今任現職。他從1991年以來,一直在縣經委、縣經貿委任主任之職,任職期間積極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思想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勤懇,作風紮實,能夠經常深入基層為基層服務,為企業解難;能夠堅持自身的廉潔自律,能夠自覺遵紀守法;自覺維護領導班子團結,堅持原則,顧全大局。

4.陝西勞動模範

楊樹榮(1915~1980) 城關鄉朱家寨村人,粗識字,省農業勞動模範。1949年底加入農會,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擔任互助組長、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生產大隊長、黨支部書記的30年中,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艱苦奮鬥,表現了崇高的品德。
1951年,他回響黨“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頭辦起有5戶貧苦農民參加的變工組。1952年,又辦起有12戶農民參加的常年互助組,帶動全村組成互助組12個,後又聯合組成3個常年互助組。1954年1月,在縣委的幫助下,建成全縣首批3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又轉為全縣第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建成後,他嚴格實行民主管理、勞動管理和財務管理,帶動了全縣和寶雞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1953年,他向全縣農民發出開展連環性愛國豐產競賽運動的挑戰書,他領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1954年種植的58.8畝碧碼1號小麥豐產田,比大田增產74.9%,被評為全縣豐產村和豐產社。1956年,又創造了小麥“五肥四水”奪高產經驗,推動了全縣小麥增產。1958年,在全縣率先成立了大隊科研室和青年農場,大搞科學實驗,推動大田生產,使這個人均只有6分地的村莊當年甩掉了缺糧村的帽子,受到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和國務院的表彰獎勵。1970年,又積極推廣種植玉米、高粱雜交良種,秋糧比上年增產3成。1971年,開展麥秋、麥辣、麥油間作套種,其中麥秋間套170畝,平均畝產620公斤。1975年,帶領農科隊和社員學習洋縣“三種三收”的套種經驗,種植試驗田212畝,平均畝產達到783公斤,有的成為“噸糧田”,創全縣歷史最高水平。1977年,又聯合附近大隊開展千畝、雙千畝、萬畝豐產方競賽活動,促進了糧食大面積增產。同時試種大棚黃瓜,創造了畝產7000多公斤的全國高產記錄。他所領導的生產大隊曾先後兩次被評為全縣科學種田先進單位。
農業合作化後,他帶領社員移石改土300畝。1970年後,又帶領社員治河造田210餘畝,修成河堤1500米,渠道1.5公里,打成機井13眼,使全部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
他熱愛國家、熱愛集體,關心民眾疾苦。1963年,主持大隊交售愛國糧16.5萬公斤,超過任務的50%。1976年,給李家河公社贈送支災糧5000公斤,又借給河北、李家河公社支災糧2.5萬公斤。“文革”武鬥混亂期間,他在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抱病餵養牲口,動員在家社員及時撈出漚在水池的大麻,避免了損失。他通過大隊作出決定,凡本村與子女分居、喪失勞動力的老人,由生產隊從其子女名下,每年給每位老人劃出200個勞動日,直接參加收益分配,使本村老年人老有所養。他還資助生活有困難的社員治病,並親自拉架子車送病人去醫院治療,受到了民眾的稱讚。
他一貫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經常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和道德法制教育,使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在他任職的30年中,全村沒有發生刑事案件,沒有打架鬥毆,迷信賭博等惡風邪氣。
他在工作中敢於實事求是,從不隨波逐流。他堅決牴觸“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的“平調風”、“浮誇風”和“文革”後期的“大批判風”,從不違心地執行農業生產中的某些“瞎指揮”,即是遭到非議,也不改變初衷。對工作中的成績,堅持一是一,二是二,從不弄虛作假。
他嚴以律己,不謀私利。他經常積極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從不多記因公耽誤的工分。七十年代,他家有21口人,6對夫婦,只住9間房,十分擁擠,他為了不占集體耕地,力排眾議,不蓋新房。1980年6月,上級要求多胎夫婦作絕育手術,在一次黨員會上,他動員已有一子一女的女兒做了引產手術。由於在建立和發展集體經濟中成績卓著,曾先後擔任縣農民協會委員、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供銷聯社理事、縣革委會委員、公社黨委委員、公社貧協副主席、縣貧協常委、寶雞地區貧協委員。並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農業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模範幹部,7次出席全國、全省農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兩次進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他不居功、不驕傲,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樸實無華的作風。
楊樹榮逝世後,縣、社、隊三級聯合召開追悼大會,600多名民眾參加,向他深切哀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