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

楊家將傳

《楊家將演義》是一部較優秀的通俗小說。書中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原型,在《宋史》都有傳楊家將捍衛邊疆,抗擊入侵者的英雄業績在宋代已經流傳。楊家將捍衛邊疆,抗擊入侵者的英雄業績在宋代已經流傳。楊業死後六十多年,楊文廣還活著的時候,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楊家將小說講述的是北宋大將楊繼業一家世代盡忠,抗遼保國的故事。自南宋以來,千古流傳。問世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楊家將演義》,融會了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各種楊家將故事和傳說,小說塑造了一大批楊家將的人物形象。在楊家將系列小說中,《楊家將演義》堪稱定鼎之作。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熊大木

<楊家將演義>是一部較優秀的通俗小說。書中的楊業、楊延昭、楊文廣原型,在《宋史》都有傳楊家將捍衛邊疆,抗擊入侵者的英雄業績在宋代已經流傳。楊家將捍衛邊疆,抗擊入侵者的英雄業績在宋代已經流傳。楊業死後六十多年,楊文廣還活著的時候,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另一文學家蘇轍在出遼國,經過古北口楊無敵廟時,寫下“馳驅本為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的詩句。楊家將小說講述的是北宋大將楊繼業一家世代盡忠,抗遼保國的故事。自南宋以來,千古流傳。問世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楊家將演義》,融會了宋元以來廣泛流傳的各種楊家將故事和傳說,小說塑造了一大批楊家將的人物形象,如楊令公、楊六郎、佘太君、穆桂英、楊宣娘、焦贊、孟良等,個性突出,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楊家將系列小說中,《楊家將演義》堪稱定鼎之作。此後出現的各種楊家將的小說戲曲作品,都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敖衍、擴充、改編的。小說大膽地飽含激情地塑造了一大批巾幗不讓鬚眉的楊門女將形象,她們武藝超群,性格豪放,聰慧靈秀,叱吒疆場,完全擺脫了封建禮教那一套婦德女訓、尊卑等級的枷鎖,為平民百姓家喻戶曉,津津樂道。在民間甚至有了“楊家府里女勝男”的說法。

基本內容

內容提要

本書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楊家將傳》的改寫本。它有通俗生動的現代語言敘述了我國歷史上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征服分裂的北漢、遼及西夏等北部、西部邊疆政權、統一中原的故事。書中著重描寫了楊家將三代男女老少英雄為國出征、為統一中國而忍辱負重、浴血奮戰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塑造了楊業、楊六郎、楊宗保、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人物,鞭撻了潘仁美、王欽等僅為一已私利而妒賢忌能、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奸臣、貪官的醜惡行為。

編輯推薦

本書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楊家將傳》的改寫本。

它有通俗生動的現代語言敘述了我國歷史上北宋初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時期征服分裂的北漢、遼及西夏等北部、西部邊疆政權、統一中原的故事。書中著重描寫了楊家將三代男女老少英雄為國出征、為統一中國而忍辱負重、浴血奮戰的可歌可泣的事跡,塑造了楊業、楊六郎、楊宗保、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人物,鞭撻了潘仁美、王欽等僅為一已私利而妒賢忌能、出賣民族和國家利益的奸臣、貪官的醜惡行為。

目錄

敘述

楊家將傳楊家將傳

第一回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贊激烈報仇

第二回 李建忠力救義士 呼延贊夢神教武

第三回 金頭娘征場斗藝 高懷德大戰潞州

第四回 講和議楊業回兵 迎鑾駕豪傑施能

第五回 宋太祖遺囑後事 潘仁美計逐英雄

第六回 潘仁美奉詔宣召 呼延贊單馬救主

第七回 北漢主議守河東 呼延贊力擒敵將

第八回 建忠議取接天關 遼主出兵救晉陽

第九回 郭進大破耶律沙 劉鈞敕書召楊業

第十回 八王進獻反間計 光美奉使說楊業

第十一回 小聖感夢取太原 太宗下議征大遼

第十二回 高懷德幽州大戰 宋太宗班師還汴

第十三回 李漢瓊智勝番將 楊令公大破遼兵

第十四回 犒將士趙普辭官 宴群臣宋琪賦詩

第十五回 曹彬部兵征大遼 懷德戰死歧溝關

第十六回 太宗駕幸五台山 淵平戰死幽州城

第十七回 宋太宗議征北番 柴太郡奏保楊業

第十八回 呼延贊大戰遼兵 李陵碑楊業死節

第十九回 瓜州營七郎遭射 胡原谷六使遇救

第二十回 六使沛京告御狀 王欽定計圖八王

第二十一回 宋名臣辭官解印 蕭太后議圖中原

第二十二回 楊家將晉陽鬥武 楊郡馬領鎮三關

第二十三回 樵夫詭計捉孟良 六使單騎收焦贊

第二十四回 孟良智盜驌驦 馬岳勝大戰蕭天佑

第二十五回 五台山孟良借兵 三關寨五郎觀象

第二十六回 九妹女誤陷幽州 楊延德大破番兵

第二十七回 樞密計傾無佞府 金吾拆毀天波樓

第二十八回 焦贊怒殺謝金吾 八王智救楊郡馬

第二十九回 宋君臣魏州看景 王全節銅台交兵

第三十回 八王齎詔求六使 焦贊大鬧陳家莊

第三十一回 呼延贊途中遇救 楊郡馬大破遼兵

第三十二回 蕭太后出榜募兵 王全節兵征大遼

第三十三回 呂軍師布南天陣 楊六使明下三關

第三十四回 宗保遇神授兵法 真宗出榜募醫人

第三十五回 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

第三十六回 宗保部眾看天陣 真宗築壇封將帥

第三十七回 黃瓊女反投宋營 穆桂英破陣救姑

第三十八回 宗保大破天門陣 五郎降伏蕭天佐

第三十九回 宋真宗下詔班師 王樞密進用反間

第四十回 八殿下三關借兵 眾英雄九龍鬥武

第四十一回 楊延朗暗助糧草 八娘子大戰番兵

第四十二回 楊郡馬議取北境 重陽女大鬧幽州

第四十三回 平大遼南將班師 頒官誥大封功臣

第四十四回 六郎議取令公骸 孟良焦贊雙喪命

第四十五回 禁宮中八王祈斗 無佞府郡馬壽終

第四十六回 達達國議舉伐宋 楊宗保兵征西夏

第四十七回 束天神大戰宋將 百花女錘打張達

第四十八回 楊宗保困陷金山 周夫人力主救兵

第四十九回 杜娘子大破妖黨 馬賽英火攻番營

第五十回 楊宗保平定西夏 十二婦得勝回朝

文摘

北漢主屏逐忠臣 呼延贊激烈報仇

話說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yìn)龍袍加身後,開始平定四方各鎮,藩國們一個個都臣服了。訊息一個接著一個傳來,令北漢主劉鈞如坐針氈,寢食難安,日日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北漢主說:“先帝與周朝是世仇。如今趙匡胤立宋代周,志向不小,開始著手削平諸國,自然不肯讓寡人自霸一方,這事該如何是好?”

諫議大夫呼延廷自群臣中走出啟奏:“陛下,臣聽聞宋朝君主是英武之主,諸國都已歸降。如今陛下的國土只有小小一塊,而且兵微將寡,拿什麼跟宋朝對抗呢?不如修表納貢,以免生靈塗炭,禍國殃民。”

正在劉鈞猶豫未決之時,樞密副使歐陽昉(fǎng)忽然上前進言:“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意進讒言想讓陛下投降。這樣宋朝就能兵不血刃地一統江山了。我北漢地靈人傑,無事可借民而守,有警則執戈而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何必將江山拱手相讓?陛下應該將呼延廷斬首,以正國法。倘若宋朝軍隊來襲,臣願意率軍抵擋。”

劉鈞聽了,連連點頭,想也不想就下令將呼延廷押出斬首。

國舅趙遂連忙站出來阻止:“陛下,呼延廷一向盡忠職守,他說的也是句句忠言,怎么會通謀宋朝呢?陛下如果任意斬殺忠良,宋朝就更加師出有名了!陛下可以令呼延廷罷職還鄉,成全君臣之義。萬不可殺!”

劉鈞轉念一想此話也有道理,就下令削去呼延廷的官職,罷歸田裡。

呼延廷謝過北漢主的不殺之恩就出了宮。他命令下人收拾行裝,帶著一家老小往故鄉絳州而去。可是,歐陽昉卻不願善罷甘休。他喚來親信張青、李得,對他們說:“你二人悄悄帶幾百人,前去追殺呼延廷,一定要把他一家老小滅口,回來我重重有賞。”張、李二人馬上帶人追趕呼延廷去了。

卻說呼延廷和家人來到石山驛的時候,天色已晚,就在此住下了。晚上,呼延廷喝著悶酒,對著夫人訴說心中的憤懣(mèn)。將近二更時分,驛外忽然喊聲四起,火光沖天。下人來報是劫賊來到。呼延廷大驚,讓家人趕緊出逃。張青、李得率人殺入驛站,將呼延廷一家老幼都殺了,劫掠走了呼延家所有的財寶。

呼延廷的隨從各自逃生,只有小妾劉氏抱著幼子,躲進廁所,才保全了性命。好不容易挨到四更,天已開始微亮。劉氏哀嘆:“我家竟然遭此劫數,使我母子無依無靠。”遂放聲大哭。

忽然,後面傳來一個聲音,嚇得劉氏魂不附體:“小娘子何故痛哭?

作者簡介

熊大木,我們在正史、方誌中,卻很難找到這位古人的名字。他幾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即便在有關的小說史論著作中,提及他時也只有十餘字的介紹:“熊大木,字鍾谷,又字鰲峰,嘉靖時建陽書林。”而即便有這樣明確的介紹,熊大木的名與字是否確切,在很多人看來,依然疑點多多。在他的家鄉福建建陽,至今還保存著的《潭陽熊氏宗譜》中,也找不到“熊大木”的名字。據陳大庚考證,這位被稱為“熊大木”的人物,其實真名熊福鎮,字大木,號鍾穀子。

然而在嘉靖年間新出的七種歷史演義小說中,熊大木一個人竟然編寫了其中的四種。

他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即《武穆精忠傳》)、《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北宋志傳》、《全漢志傳》、《楊家將演義》(即《楊家將傳》)等,都成為通俗文學中流傳頗廣的作品。

熊大木(生卒年不詳)是明朝嘉靖、萬曆年間福建建陽的一位書坊主,其書坊名為“忠正堂”。同時,他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編著者和刊行者,也是英雄傳奇較早的作者,更是通俗歷史演義小說的開拓者。

熊大木編有大量通俗小說,在明清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宋代君臣演義》、《岳家將》、《宋傳續集》等。

序言

楊家將的故事流傳了近千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楊家將傳》以楊令公一家抗遼的英雄事跡為主線,講述了楊令公、楊延昭、楊宗保三代世代盡忠、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

故事中忠心報國的楊業、楊延昭等人是歷史上實實在在的真人物。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讚“楊氏父子皆名將,智勇號稱楊無敵”。而民間傳說中“楊家將”的死敵,則是遼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承天太后蕭燕燕。

楊業本名楊貴重,山西太原人,擅長騎射,武藝高強。作為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楊業在弱冠之年(20歲)便成為北漢政權的將領。

宋太祖建立宋朝後,舉兵伐北漢。北漢戰敗投降,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勸降使者乃是皇帝親信,楊業悲憤地大哭一場,投降了宋朝。

歸宋以後,宋太宗因楊業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任命他為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負責山西地區防禦遼國的重任。在楊家駐守邊關的這些年間,遼國人屢屢犯境,卻屢戰屢敗。

楊業七個兒子中最有名的楊延昭,幼年時沉默寡言,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見後說:“此兒像我。”每逢出征,必帶楊延昭同行。在這樣的環境中薰陶成長,楊延昭也成了一名出色的將領。

979年北宋伐遼,29歲的楊延昭作為先鋒,隨父先後攻克應、朔等州,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楊業殉國後,楊延昭繼承父志,領兵鎮守大宋的北部邊境,多次擊潰遼國入侵者。

楊延昭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每戰都身先士卒,史書稱讚他“治兵護塞有乃父之風”。

中國民間最重視道德,《楊家將》的故事正是忠孝節義的典範。雖然一千多年過去,但楊家將的傳奇故事和楊家諸將的忠誠勇武精神,仍然深深印在每箇中國人的心頭。

由於人們對楊家將的喜愛,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些富有神話色彩的情節,使原本已十分英武的人物更加偉岸,血肉豐滿。由此可見,楊家將身上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諸多希冀和精神力量。

內容

卻說北漢主劉鈞,聽知大宋平定各鎮,與群臣議曰:“先君與周世仇。宋主之志更不小,今既削平諸國,寧肯容孤自霸一方乎?”諫議大夫呼延廷出奏曰:“臣聞宋君英武之主,諸國盡已歸降。今陛下一隅之地,何況兵微將寡,豈能相抗?不如修表納貢,庶免生民之禍,而保河東無虞[虞(yu,音魚)——憂慮。]也。”劉鈞猶豫未決。

忽樞密副使歐陽昉[昉(fang,音訪)——曙光初現,引申為開始。]進曰:“呼延廷與宋朝通謀,故令陛下納降。且晉陽形勝之地,帝王由此而興。無事則籍民而守,有警則執戈而戰,此勢在我耳,何必輕事他人乎?乞斬呼延廷以正國法。倘或宋師致討,臣願獨當之。”鈞允奏,令押出呼延廷斬首。國舅趙遂力奏曰:“呼延廷之論,忠言也,豈有通謀宋朝之理?主公若輒斬之,使宋君聞知,則征討有名耳。必欲不用,只宜罷其職而遣之,庶全君臣之義也。”劉鈞然其言,下令削去官職,罷歸田裡。

呼延廷謝恩而退,即日收拾行裝,帶家小直向絳州而去。歐陽昉尚不遂意,深恨呼延廷,欲謀殺之。喚過親隨人張青、李得謂之曰:“汝二人引健軍數百人,密追呼延廷安下處,盡殺之,回來吾重賞汝。”張、李領諾,即引健軍追趕呼延廷去了。

卻說呼延廷與一起人行至石山驛,日已晚,歇下鞍馬。是夜與夫人對席飲酒,自敘不幸之事。將近二更,忽聽驛外喊聲大振,火炬連天,人報有劫賊來到。呼延廷大驚,令家人速走。張青、李得部眾擁入驛中,將呼延廷老幼盡皆殺了,財寶劫掠而去。

時隨從人各自逃生,只有妾劉氏抱著幼子,走入廁中,保得性命。至四更,劉氏嘆曰:“誰想我家遭此劫數,使我母子無依。”放聲大哭。忽有一人在後叫曰:“小娘子何故號哭?”劉氏星光之下,淚眼覷看。其人近前問曰:“汝是誰家女子,獨自到此?”劉氏位曰:“妾是本國諫議大夫呼延廷偏室,因回歸鄉里,至此被強人劫掠,將一家盡皆殺死,只留得妾身同乳子,避於此間,無計可保,望尊官見憐。”其人聽罷,懷憤長呼曰:“吾乃河東府兩院領給,姓吳名旺。適聞殺汝恩主者,卻是歐陽昉親隨人張青、李得,假作強人到此。汝宜速抱幼子而走,不然一命難保。”道罷而去。

劉氏正慌間,忽驛外喊聲又起,一夥強人擁入,見劉氏,捉住來見馬忠。馬忠曰:“汝何處女子,抱著孩兒在此?”劉氏曰:“妾含冤負屈……”因將一家被害之故,備述一遍。馬忠曰:“適夜巡人來報,驛中有官宦被劫,我等正要來奪分金寶,原來有此苦事。汝若肯隨吾回莊,撫養孩兒長成,與汝報此冤仇,可乎?”劉氏曰:“妾有莫大之冤,何恤微軀?願從大王而去。”馬忠即引劉氏,回至莊上。將近天晚,馬忠安頓劉氏居莊,自與手下復口山賽去了。劉氏密遣人去驛中收殮其主屍首,埋於一處,立意只圖報冤,撫養孩兒。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將近七年光景,孩兒已長成矣。馬忠與其子取名曰福郎,送往從師學業。其子生的面如鐵色,眼若環朱,貌類唐時尉遲敬德。雖是讀書,暇時便習兵法。年至十四五,走馬射箭,武藝通曉。使一條渾鐵槍,有神出鬼沒之能。馬忠見其雄勇,不勝歡喜。改名曰馬贊。一日,隨馬忠出莊外,見一起腳夫扛著大石碑來到,上寫道:“上柱國歐陽昉”數字。馬忠見了,憤怒變色。馬贊曰:“大人見此石碑,何故有不足之意?”忠曰:“看此歐陽昉名字,甚有傷吾心也。此人十五年前,害卻呼延廷一家。吾聽得呼延廷有子尚在,我若見他,便與之同去報仇矣。”贊怒曰:“可惜孩兒不是呼延廷之子,若然,即日報仇。”忠曰:“此事汝母更知其詳,可入問之。”

贊回莊,入見母劉氏,問歐陽昉害呼延廷一家之故。劉氏嗚咽灑涕而泣曰:“我含此冤恨,今十有五年矣。汝正是呼延廷之子,此父乃托養汝者也。”贊聞此言,昏悶在地。馬忠逕入,倉皇救醒。贊哭曰:“孩兒今日辭父母,便去報冤。”忠曰:“他是河東權臣,部下軍士甚眾,如何近得?須用計策圖之。汝今後只稱我為叔。”贊拜曰:“叔叔有何計策教我?永不忘恩!”忠正思量間,忽報耿忠來相訪,馬忠即出迎接。

中國古籍全錄

入至莊裡坐定,令贊相見。耿忠問曰:“此位是誰?”馬忠曰:“義子馬贊也。”乃問耿忠來此之故。耿忠曰:“適與強人相爭,贏得一匹好馬,名曰‘烏龍馬’。將要送往河東,賣與歐陽丞相,因過尊兄莊上,特來相訪。”馬忠曰:“既賢弟有此好馬,不如只賣與小兒,就中更有事理。”耿忠曰:“吾與尊兄,義雖契結[契結——情義相投的朋友。],勝如嫡親,汝之子即吾侄也,此馬便當相送。”馬忠大悅,因具酒醴[醴(li,音里)——甜酒。]相待。

馬忠席上因道起呼延廷一家被歐陽昉所害,此子是呼延廷親生,正欲報仇,不得其策。耿忠聽罷,憤然曰:“尊兄勿慮,吾有一計,可以殺歐陽昉也。”馬忠曰:“弟有何策?願指教之。”耿忠令贊近前,謂之曰:“汝今只將此馬送入歐陽昉府中,稱作拜見之物。他得此馬,定問汝要何官職,須道不願為官,只願跟隨相公養馬,彼必喜而收留。待遇機會處,因而殺之,此冤可報也。”贊拜受其計。是日席散,耿忠辭歸山寨。次日,贊拜別馬忠、劉氏,上馬登程。後人有詩為證:

豪毅英雄膽氣粗,軒昂人物世間無。

此行必定冤能報,方表男兒大丈夫。

且說呼延贊離了馬家莊,徑赴河東,訪問歐陽昉府中,令人報知曰:“府門下有一壯士,牽匹好馬,要來獻與相公。”昉聽罷,即令喚入。贊到階下跪曰:“小人近販得駿騎,特來獻相公以為進見之禮。”防曰:“汝何處人氏?”贊曰:“祖居馬家莊,小人姓馬名贊。”昉曰:“此馬價值幾何?”贊曰:“價值連城,”昉聽得,自思:“此人必圖做官。”令左右問之。贊曰:“不願為官,只願服侍相公一年半載,終是名分人也。”昉見贊儀表奇特,又送他這馬,不勝之喜,即收留為左右使喚。贊既欲行事,遂盡意奉承,極得昉之歡心。

開室七年八月中秋佳節,歐陽昉與夫人在後園涼亭上飲酒賞月。怎見得中秋好景?有蘇子瞻[蘇子瞻——北宋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水調歌頭》為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闌,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歐陽昉飲罷,酒醉,從人扶入書院中,憑几而坐。贊隨至院中,自思:“此處不下手,等待何時?”正欲拔出短刀,忽窗外有人持燈籠進院,卻是管家來請昉安歇。贊即藏刀入鞘,嘆曰:“此賊尚有餘福,須再圖之。”

卻說趙遂以歐陽昉專政已久,恐惹兵端。一日,奏知北漢主曰:“昉有擅殺之罪,陛下若不早除之,為患深矣。”會帥將丁貴等,力劾[劾(he,音和)——揭發罪狀。]其罪。劉鈞乃降歐陽昉丞相之職,宣授為團練使之職。防恥與遂同列,上書辭歸鄉里。漢主允其請。昉即日收拾行李,領從人離晉陽,望鄆州而去。不消一日,已到其家,諸親眷皆來稱賀,昉日具酒醴相待。

九月九日,卻是昉之生辰,準備筵宴,與夫人暢飲。呼延贊獨安外房,悶坐無聊。將近二更時分,出庭外閒行,但見月明如晝,西風拂面,贊仰面長嘆曰:“本為父母報仇到此,不遂其志,蒼天能無憐及我那?”言罷揮淚入房,偃身而臥。忽窗前起一陣怪風,贊睡中見許多人滿身鮮血,向前抱著贊曰:“汝父被昉所害,今日可以報仇矣。”贊聽得,忽然覺來,只是夢中。

正在猶疑間,忽從人來叫:“馬提轄,相公有事喚汝。”藏了利刃,逕入書院中,見歐陽昉睡在床上。昉曰:“吾飲數杯,宿酒未醒,汝在身旁,好生服侍。”贊應諾,因自忖曰:“此賊命合休矣!”約近四更,贊走出院外,見四下寂靜,正是: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腰間取出尖刀,寒光凜凜,殺氣騰騰,復入書院,拿住歐陽昉曰:“汝認得呼延廷之子么?”昉驚得心膽飛裂,連告曰:“饒我一命,家私盡付於汝。”話聲未絕,贊即揮刀,刺入咽喉。歐陽昉大痛無聲,命歸陰府。贊既殺歐陽昉,逕入內去,將夫人並至親男女四十餘口盡皆屠了。靜軒詠史詩曰:

氣概凌雲孰可加?懷冤必雪震中華。

全家竟殺伸深恨,始信皇天報不差。

贊殺出庭中,只有老嫗跪在階下,告曰:“乞饒殘生。”贊曰:“不乾汝事,急去收拾金寶與我。”老嫗進房,將緞帛金銀,裝作一車,與贊帶回。贊臨行,以血書四句於門曰:

志氣昂昂射鬥牛[斗(dou)牛——斗宿與牛宿。二十八宿的兩宿。],胸中舊恨一時休。

分明殺卻歐陽昉,反作河東切齒仇。

呼延贊寫罷,騎了烏龍馬,並帶金寶,連夜回見其母劉氏,具道殺死歐陽昉一家四十餘口,並取得金帛而回。劉氏大喜。次日,與馬忠相見,忠問曰:“報得仇否?”贊答曰:“賴叔叔之福,將昉老少一家誅戮殆盡,臨行留有字跡四句。”馬忠問曰:“字跡如何道?”贊以其詩告之。忠驚曰:“倘漢主得知,則吾家有滅族之禍!汝速宜收拾盤費,往賀蘭山,投耿忠、耿亮二叔叔,以避其難。”贊領命,即日拜別父母而去。......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