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勛

楊伯勛

楊伯勛,字鼎銘(明),曾用名楊斌、董文濤(1898—1960年),雲南騰衝人,祖籍江蘇南京,家境殷實,為人忠厚,律已以嚴,待人精誠。 戎馬一生,歷盡辛亥護法,黃埔建軍,北伐東征,敵前情報,十年抗戰,且能身先士卒,從不言苦計酬,總以全力為國效命,不失為一愛國軍人。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革命軍少將。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楊伯勛,字鼎銘(明),曾用名楊斌、董文濤(1898—1960年),祖籍江蘇南京,出生雲南省騰衝縣,民國初年畢業於騰衝縣立中學,其父楊貢臣,字輔臣,早年參加同盟會,並參與辛亥革命騰越起義。

楊伯勛從小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有著戎馬報國的志向,於1920年秋離開家鄉,經緬甸仰光渡海赴廣州投身民主革命。

1920年11月,到廣東後,加入護法滇軍張開儒部從軍,但是,不久即被粵軍陳炯明部解除了武裝。

1921年2月,孫中山任命張開儒擔任滇軍北伐軍總司令,楊伯勛加入駐粵滇軍第二師跟隨張開儒投身孫中山麾下。

1923年進入中央直轄滇軍第一師討伐背叛孫中山的粵軍陳炯明部,第二次入粵護法保衛廣州孫中山政權。

1923年保送進入中央直轄滇軍幹部學校第一期學習,

1924年畢業後回中央直轄滇軍第一師(趙成梁部)第二團任上尉連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駐粵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桂軍總司令劉震寰在段祺瑞、唐繼堯等軍閥的唆使下,5月10日趁廣州政府兵力空虛,興兵叛變,被北伐軍回師鎮壓,6月12日雙方展開激戰,滇軍第一師師長趙成梁被炸死於廣州火車站,楊希閔、劉震寰潰逃,滇桂聯軍在廣東徹底失敗。

為繼續投身國民革命,楊伯勛改名楊斌在廣州大學重新投考了國民政府所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錄取後被編入步科第二團第三連,因有中央直轄滇軍幹部學校學歷,後升調入軍官第一團(團長張治中)。

1926年9月,黃埔軍校教育長方鼎英率第四期學生到北伐前線,奉命將第四期軍官生分配至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各師,參加北伐第二次東征,楊伯勛被編入第二師(師長劉峙)第五團(團長蔣鼎文),打垮軍閥孫傳芳。

1927年8月,北伐東路軍渡過長江,沿津浦路進攻之中,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師五團一營少校營長。

1928年,保送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憲警班第一期學習(校長蔣中正),

1930年畢業,分配在南京首都警察廳任中校副處長。

1934年,組織並參與破獲日本故意捏造的外交事件“駐華武官藏本失蹤案”,立功受獎,並晉升為上校處長。

1935年進入參謀本部“乙種諜報參謀訓練班”學習,

1936年奉調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第二廳第三處(軍事情報處)任上校情報參謀。並以平漢鐵路鄭州至長辛店段長的職務掩護下,收集日軍軍事情報,在長辛店布置電台與軍事委員會情報處聯繫。“盧溝橋事變”後,平津、保定相繼失守,半年後,武漢、鄭州、信陽失守,軍令部(參謀本部改為軍令部)命令楊伯勛堅持敵後,率部轉移至許昌、駐馬店一帶,帶領所屬情報人員在敵後堅持了四年,一直和軍令部第二廳負責對日情報的副廳長鄭介民聯繫。

1939年,奉調第九戰區長官部任情報處處長,

1941年兼任粵漢鐵路警務署少將督察主任。

1943年-1945年任軍委會別動軍第四縱隊付縱隊長,(縱隊長楊遇春)率部至湘、贛、粵邊區汝城一帶與日軍進行游擊戰,破壞日軍軍火給養基地、炸毀橋樑,制裁漢奸,破壞日軍情報網,

1944年6月,率部參與陸軍第十軍衡陽保衛戰戰,奮力抵抗約9萬日軍進攻,死守衡陽四十餘天,最後成功突圍向軍事委員會匯報衡陽保衛戰全況。

1945年抗戰勝利,楊伯勛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命接受粵漢鐵路,被任命為交通警備司令部粵漢鐵路警備司令部司令,交通警察總署衡陽第八警官訓練所所長。

1949年於湖南返回雲南昆明,

1960年在昆明逝世。

生平職位

楊伯勛 楊伯勛

1920年赴廣州加入護法軍隊中央直轄滇軍第二師從軍,

1923年中央直轄滇軍幹部學校第一期畢業,

1926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軍官生第一團 ,

1928年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級憲警班第一期畢業 ,

1932-1935年南京首都警察廳稽查處,

1935年進人參謀本部“乙種諜報參謀訓練班”,

1936-1939年軍事委員會第二廳第三處 ,

1940-1943年第九戰區司令部情報處 ,

1943-1945年軍事委員會別動軍第四縱隊少將付縱隊長

1946年衡陽警備司令部 ,交警總隊衡陽第八警官訓練所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