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紅脈穗螟

昆蟲名,屬鱗翅目,螟蛾科。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島。主要為害椰子,也為害檳榔和油棕。以幼蟲為害花及果實,被害花苞不能展開,導致慢慢枯萎。已展開的花苞也會被幼蟲為害,幼蟲隱藏在將幾條花穗用其所吐出的絲綴粘起來,加上其排泄物而築成的隧道里。幼蟲為害果實時,主要從果實果蒂附近的幼嫩組織入侵,鑽食果實和果肉,被蛀果留下果皮,提早變黃乾枯,造成嚴重落果。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13毫米,翅展23―25 毫米。初羽化的成蟲顏色鮮艷,前翅綠而帶灰色,其中脈、肘脈及臀脈和翅後緣均被有紅色鱗片,使脈紋呈紅色,翅的外緣有1列黑點,分布於各脈端之間,翅緣毛紅褐色,翅面著生零星小黑點,翅的中央區第三徑脈分支處有一大黑點,後翅及腹部橙黃色。雄蛾體較細小,體色淺但很鮮艷,下唇須短,翅的外緣可見兩條銀白色斑紋;雌蛾體較粗大,體色較深,下唇須長。

長徑0.55―0.64毫米,短徑0.40―0.44毫米,橢圓形,具網狀花紋。初產時乳白色,一天后變為黃色,孵化前呈枯黃色。

幼蟲

共分5齡。老熟幼蟲體長約22毫米,呈圓筒形,兩端漸細。初孵化的幼蟲白色透明,隨著蟲齡的增長體色逐漸變為黑褐色。老熟時體色轉淡而呈淡褐色。頭及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澤,前胸氣門特別大,中胸背板具有5個不規則的褐色斑點,體背具不甚清晰的暗褐色縱走紋,散生較多剛毛。腹足趾鉤雙序環式,但臀足趾鉤為雙序缺環式。

體長10―13毫米,赤褐色,背面有一條明顯而顏色較深的縱脊,翅芽末端達第4腹節後緣。在第9腹節是雄蛹生殖孔,孔的兩側有2個乳狀突起,雌蛹生殖孔在腹部第8腹節。

長約14毫米,一端有一開口為羽化孔,長橢圓形。

發生規律

紅脈穗螟在海南島1年發生10代,世代重疊,無明顯的越冬現象,幼蟲和蛹可周年發生。4―5月和8―9月為幼蟲發生高峰期。成蟲一般是在晚上8―9時羽化,初羽化的成蟲不太活躍,下半夜活動較盛,羽化後第2d晚上進行交尾,交尾後次日晚開始產卵,產卵期2―5d,未交尾的雌蟲亦能產卵,但產卵少且不能孵化,一般是將卵產在佛焰苞及花穗上,成蟲白天隱蔽在寄主葉片背面或其它隱蔽場所,晚上活動,具有弱趨光性。在雌花上生活的幼蟲,因花穗大,食料充足,整個幼蟲可在其中渡過,幼蟲行動敏捷,畏光,在暴光時則極不安定,四處尋找縫隙隱蔽。幼蟲有脫皮現象,每增加1齡,體表上的剛毛則增多、增粗,幼蟲有取食蛻皮留下的頭殼的習性。五齡幼蟲結繭化蛹,不結繭化蛹的,也能正常羽化。

防治技術

(1)加強果園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抵抗力。科學修剪,剪除病殘枝及茂密枝,調節通風透光,注意果園排水措施,清理果園,減少蟲源。
(2)保護和利用天敵。
(3)嚴格檢疫,及時清除被紅脈穗螟幼蟲為害的花穗和被蛀的果實。
(4)化學防治 在幼蟲發生高峰期或開花前或幼果期噴施2.5%的敵殺死乳油2000倍液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