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瘡

胞瞼內面紅色細小顆粒密集叢生,狀若椒粒,故名椒瘡。

基本信息

胞瞼內面紅色細小顆粒密集叢生,狀若椒粒,故名椒瘡。分布以大小眥及穹窿部為重,常與粟瘡並生,癢澀流淚,若及黑睛可致赤膜下垂血翳包睛;若及胞瞼,終為拳毛倒睫,黑睛生翳。該病與眼乳頭增生基本一致。西醫學病名稱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所引起的一種顆粒狀慢性傳染性結膜炎

病因

風熱毒邪聚於胞瞼肌腠,血絡郁滯成紅色或黃白色細小顆粒叢生。研究證明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沙眼分泌物是由手指、洗臉用水、毛巾、面盆等媒介散播。

早期症狀

風熱上攻型椒瘡。證見眼部微癢沙澀,翻轉胞瞼,內生細小顆粒,色紅赤,羞明流淚,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散風清熱,方用清脾涼血湯等。

治療

一、風熱外乘
1.主症:·胞瞼閉開疼痛,眵多流淚。、
·癢澀熱赤。
2.治法:祛風清熱,各型均應以外治為主。
3.方藥:銀翹散(《溫病條辨》)。
銀花10連翹10桔梗10蘆根15荊芥10牛蒡子10薄荷6竹葉6甘草4.5淡豆豉10
二、血熱瘀滯
1.主症:·胞瞼微腫,血絡暗紫。
·顆粒色紫紅。
2.治法:清熱散瘀。
3.方藥:歸芍紅花散(《審視瑤函》)。
當歸10大黃10山梔10黃芩10紅花6赤芍15白芷10生地15連翹10防風6甘草4.5

外治法

1.10%黃連眼藥水和西瓜霜合劑點眼。每日4~6次。
2.椒瘡累成片,可用熏洗法。兼症明顯者,應內服外治並重,當兼症好轉時,即仍以外治為重,堅持點藥。
銀翹片:每次4片,每日3次。
桑菊飲:每次10.0,沖服,每日3次。
黃連西瓜霜眼藥水:滴眼,每日3次。

病型分類

椒瘡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眼病,提倡一人一巾與流水洗臉,患者的洗臉用具要與健康人分開使用,以免交叉感染。本病分為三期,第一期為上穹窿部和上結膜有活動病變(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濾胞形成)。第二期有活動性病變,同時出現疤痕。此二期又按活動病變占上瞼結膜總面積大於三分之二、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小於三分之一各分為重(+++)、中(++)、經(+)三級。第三期為僅有疤痕,而無活動性病變,此期一般不需治療。第一、二期可以用10~30%磺胺醋醯鈉溶液、0.25%氯黴素溶液、0.1%利福平溶液、四環素眼藥白天點眼藥水4~6次,晚上塗眼藥膏一次。還可採取濾泡擠壓術和乳頭磨擦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