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活性物質

植物生物活性物質

植物生物活性物質對於人體最佳健康狀態的維持起著重要作用。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類胡蘿蔔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甾醇、類黃酮、花色苷、雌激素、原花色素、單寧、有機硫化合物,皂苷化合物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結構、性質、功能及作用機制等,可供從事保健(功能)食品、天然活性產物、研究與開發的科研技術人員參考使用,也適用於食品科學與工程、營養與衛生、農產品加工及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基本信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對植物生物活性物質的全新認識代表了營養學的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它作為功能性因子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地位日趨重要!

目錄

1植物生物活性物質概況10

概論10

碳水化合物及磷脂11

單糖11

低聚糖11

多糖12

4糖醇及環多醇13

有機酸13

脂肪酸及脂質14

7烴及其衍生物15

8乙炔類及噻吩類16

9雜脂(肪)族化合物17

含氮化合物(生物鹼除外)18

胺基酸18

胺類化合物19

生氰糖苷19

4硫代葡萄糖苷酯20

5嘌呤及嘧啶21

蛋白質及多肽類21

其他含氮化合物22

生物鹼23

石蒜科生物鹼24

甜菜苷生物鹼24

二萜類生物鹼25

吲哚類生物鹼25

異喹啉生物鹼25

石松生物鹼26

單萜及倍半萜類生物鹼26

多肽類生物鹼26

吡咯烷及哌啶類生物鹼27

吡咯啶類生物鹼27

喹啉類生物鹼28

喹啉啶類生物鹼28

甾族類生物鹼28

tropane生物鹼29

其他類生物鹼29

酚類化合物29

花色苷及Anthochlors類30

苯並呋喃類或香豆酮類32

色酮及色烯類32

香豆素類32

微量類黃酮33

黃酮及黃酮醇類34

異類黃酮及新類黃酮類36

木酚素類37

酚類及酚酸類38

酚酮類38

苯丙烷類39

醌類41

二苯乙烯類41

單寧類42

黃色酮類43

混雜酚類化合物44

萜類化合物44

單萜類45

環烯醚萜類45

倍半萜類46

倍半萜烯內酯類47

二萜類47

三萜皂苷類48

甾基皂苷類50

強心內酯和蟾蜍二烯羥酸內酯50

植物甾醇類51

葫蘆素類52

正三萜類52

混雜三萜類53

類胡蘿蔔素53

本章參考文獻55

類胡蘿蔔素57

引言57

類胡蘿蔔素的結構以及性質58

1化學結構58

溶解度60

光吸收以及光化學性質60

化學性質61

電化學性質61

生物學性質64

類胡蘿蔔素的生理功能65

類胡蘿蔔素的抗氧化研究進展65

類胡蘿蔔素與癌症的預防71

類胡蘿蔔素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78

類胡蘿蔔素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預防82

類胡蘿蔔素的膳食來源以及攝取量83

食品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83

食品類胡蘿蔔素的攝取量84

加工對類胡蘿蔔素含量的影響84

類胡蘿蔔素的分析檢測方法85

需要注意的方面86

樣品製備86

萃取86

HPLC分離87

檢測以及定量88

類胡蘿蔔素的消化、吸收以及代謝(生物效價)88

消化過程89

吸收過程90

相互作用91

輸送過程92

類胡蘿蔔素的有效劑量以及毒性93

類胡蘿蔔素在健康或功能性食品中的發展趨勢及前景94

胡蘿蔔素替換維生素A製劑中的維生素A94

胡蘿蔔素食品的形態多樣化94

類胡蘿蔔素複合化95

本章參考文獻95

3維生素E99

引言99

維生素E的發現以及歷史99

維生素E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100

化學結構100

物化性質101

維生素E在機體抗氧化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101

構效關係102

維生素E的生理功能研究概況103

抗氧化作用104

提高機體免疫機能107

抗癌或抑制腫瘤作用110

4抗不育功能111

5其他生理功能111

維生素E的非抗氧化分子機制111

對蛋白激酶C的影響112

對基因表達的影響113

對細胞增殖的影響113

其他方面114

-生育酚以及δ?-生育酚作用的非抗氧化機制115

生育三烯酚的非抗氧化機制115

維生素E與諸多慢性疾病的預防115

心血管疾患115

癌症117

神經障礙117

白內障以及與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118

炎症118

糖尿病118

維生素E在植物食品中的分布以及含量118

1主要食品來源118

成熟以及收穫後維生素E含量的變化120

工業加工對維生素E含量的影響121

維生素E的分析方法122

正相HPLC分析生育酚與生育三烯酚123

反相HPLC分析生育酚與生育三烯酚123

維生素E的吸收、代謝以及排泄125

維生素E的吸收、代謝以及排泄過程126

影響因素128

維生素E生物效價以及加工的影響130

維生素E的安全性以及攝取量131

安全性131

維生素E的最佳攝取量131

維生素E的開發以及套用展望132

1天然維生素E的開發132

維生素E在功能性食品套用中的展望134

本章參考文獻134

4植物甾醇136

引言136

植物甾醇的化學結構及性質137

化學結構137

物化性質138

3在植物體內的生物功能140

生物合成途徑140

植物類食物中的植物甾醇分布以及影響因素141

主要食物來源141

植物成熟及收穫貯藏對甾醇含量的影響145

加工的影響146

植物甾醇的穩定性148

植物甾醇的分析檢測方法148

樣品製備149

色譜分析150

質譜以及核磁共振分析152

植物甾醇氧化產物的分析152

植物甾醇及甾烷醇的生理功能進展153

調節血清脂質效果154

抗動脈粥樣硬化效果160

抗癌症或腫瘤效果161

其他生理效果161

植物甾醇的一些副作用162

植物甾醇的生物有效性與吸收代謝163

吸收以及傳輸163

代謝164

植物甾醇的消費量以及攝食效果164

消費量164

攝食效果164

植物甾醇的攝入165

影響攝食的因素165

植物甾醇的安全性以及毒性166

功能性植物甾醇食品的開發以及套用前景167

植物甾醇/甾烷醇製品的開發歷史及現狀167

功能性植物甾醇食品簡介168

植物甾烷醇酯的製備方法169

本章參考文獻169

類黃酮172

引言172

類黃酮的化學結構、生物合成以及生物重要性172

化學結構172

類黃酮的生物合成175

5類黃酮在植物生體中的重要性176

類黃酮的抗氧化性/促氧化性177

類黃酮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構效關係177

淬滅單線態氧178

清除過氧化物179

清除羥自由基活性179

抗脂質過氧化活性180

類黃酮酚羥自由基的穩定性182

類黃酮的生理功能研究進展182

抗癌以及抑制腫瘤活性183

改善心血管疾患效果186

抗過敏以及抗炎症作用191

抗微生物活性191

抗酶活性192

雌激素活性192

其他生理功能或生物活性192

類黃酮在植物食品中的分布以及含量194

黃酮烷、查爾酮以及二氫查爾酮194

黃酮醇、黃酮以及黃烷醇類198

類黃酮的分析檢測方法204

類黃酮的膳食攝取量204

黃烷酮、查爾酮以及二氫查爾酮204

黃酮醇、黃酮以及黃烷醇204

類黃酮的吸收、生物有效性、代謝以及排泄205

黃烷酮、查爾酮以及二氫查爾酮206

黃酮醇、黃烷醇207

類黃酮的可能副作用212

類黃酮的開發及套用前景212

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套用前景213

在一般食品中的套用213

本章參考文獻213

花色苷類218

引言218

花色苷的化學結構及性質218

化學結構218

物化性質221

生物功能221

花色苷的分布、生物合成以及含量222

花色苷在植物中的分布222

生物合成223

一些食品以及飲料中的花色苷含量224

攝食數據224

花色苷類化合物的生理功能224

抗氧化作用224

改善血清膽固醇以及中性脂肪效果228

抗變異以及抗腫瘤作用229

改善肝功能230

抗病毒作用230

其他生理功能231

影響花色苷色澤以及穩定性的因素231

pH值231

溫度233

氧以及過氧化物234

光234

酶類234

親核以及親電試劑235

糖類以及它們的降解產物236

輔色作用236

衍生單寧--花色苷轉化產物239

花色苷的萃取以及分析241

萃取241

純化241

定性分析242

定量分析243

花色苷的吸收、代謝以及排泄244

人體研究244

動物研究244

花色苷化合物的安全性以及毒副作用247

花色苷類的開發以及套用展望247

本章參考文獻248

7植物雌激素250

引言250

植物雌激素的屬性、化學結構及性質251

植物雌激素的屬性251

異黃酮的化學結構及性質252

木酚素的化學結構及性質253

二苯乙烯類的化學結構及性質253

植物雌激素在食品中的分布及含量254

1異黃酮254

2木酚素255

二苯乙烯256

植物雌激素的生理功能研究進展257

雌激素受體257

植物雌激素的作用機制258

植物雌激素對人體健康的潛在促進作用259

植物雌激素及其代謝物的分析檢測方法266

-MS法檢測食品中的異黃酮267

2LC-MS分析亞麻籽中木酚素含量267

植物雌激素的吸收以及代謝267

木酚素的代謝268

二苯乙烯的代謝269

植物雌激素的潛在危害或副效果269

植物雌激素的開發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套用前景270

本章參考文獻271

8原花色素275

引言275

原花色素的化學結構及物化性質276

1化學結構276

物化性質278

類單寧的酚聚合物281

茶葉中的類單寧化合物281

葡萄酒中的類單寧化合物283

原花色素的分析及檢測方法285

原花色素在植物性食品中的分布以及膳食負荷286

原花色素的生理功能研究進展288

抗菌活性288

抗病毒活性289

酶抑制活性290

抗變異活性290

抗癌或腫瘤作用291

抗氧化作用291

預防心血管疾病效果292

抗炎症效果292

類單寧化合物與癌症預防293

原花色素與癌症預防293

茶多酚與癌症預防294

葡萄酒多酚與癌症預防295

原花色素類化合物是致癌的嗎?295

原花色素及類單寧化合物與心血管疾病預防295

葡萄酒以及茶多酚與心血管疾病預防295

抑制LDL氧化296

抑制血小板凝集297

原花色素的安全性及毒性297

肝毒性297

抗營養活性298

致癌活性298

原花色素的吸收、代謝以及排泄298

原花色素的開發及其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套用前景299

葡萄籽萃取物原花色素的開發及套用前景300

蘋果多酚的開發及套用前景300

本章參考文獻300

9可水解單寧302

引言302

可水解單寧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302

化學結構302

化學性質304

可水解單寧在植物食品中的分布及膳食負荷304

在植物食品中的分布304

膳食負荷307

可水解單寧的分析以及評價308

萃取308

2HT的穩定性以及反應特性309

薄層色譜分析HT以及濃縮單寧309

4HPLC分析HT以及CT309

單寧分析方法的選擇309

可水解單寧的吸收、代謝以及排泄310

可水解單寧的生理功能及對人體的重要性311

抗癌、抗腫瘤作用以及毒性311

抗菌效果312

免疫調節效果312

對人體的重要性313

可水解單寧的潛在開發前景313

本章參考文獻313

10有機硫化合物315

1引言315

2硫代葡萄糖苷酯的化學結構及性質315

化學結構315

物理性質317

硫代葡萄糖苷酯的生物合成以及降解318

硫代葡萄糖苷酯在膳食植物中的分布及含量320

分布及含量320

加工及貯藏對含量的影響320

攝食量322

硫代葡萄糖苷酯及相關衍生物的生理功能322

預防癌症或抑制腫瘤效果323

抗微生物效果324

抗氧化功能326

硫代葡萄糖苷酯及其降解產物的分析檢測方法327

總硫代葡萄糖苷酯327

單個硫代葡萄糖苷酯327

3降解產物328

硫代葡萄糖苷酯及其降解產物的吸收與代謝329

腸胃道內的代謝329

吸收後的代謝以及部署330

硫代葡萄糖苷酯及其降解產物的安全性及可能的毒副作用330

硫代葡萄糖苷酯及其降解產物的開發及套用前景331

本章參考文獻331

皂苷化合物333

引言333

一些常見植物皂苷的化學結構及性質333

人參皂苷334

甘草皂苷334

大豆皂苷334

食品中皂苷的含量及影響因素337

植物食品中的總皂苷含量337

影響植物食品中皂苷含量的因素339

皂苷的生理功能或藥理效果339

與癌症相關的活性339

對免疫系統的活性341

3肝保護活性341

心血管活性34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342

降血糖活性343

抗微生物活性343

其他效果或活性344

膳食來源的皂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機制344

生物活性344

作用機制344

構效關係345

皂苷化合物的分析檢測方法346

皂苷化合物的吸收與代謝346

人參皂苷Rb?1的代謝346

人參皂苷Rg?3的代謝347

甘草苷的代謝349

皂苷化合物的毒性及副作用349

皂苷化合物的開發及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套用前景350

本章參考文獻3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