棖沖鎮

棖沖鎮

棖沖鎮位於瀏陽市城西部,距城區20公里,東接瀏陽城區,南與醴陵毗鄰,西通株洲,北望長沙。1992年撤鄉建鎮,1995年與青草鄉合併,共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68個村(居)民小組,共11196戶,42163人,總面積197.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362畝。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1992年撤鄉建鎮,1995年與青草鄉合併,共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68個村(居)民小組,共11196戶,42163人,總面積197.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362畝。

簡介

棖沖鎮位於瀏陽市城西部,距城區20公里,東接瀏陽城區,南與醴陵毗鄰,西通株洲,北望長沙。1992年撤鄉建鎮,1995年與青草鄉合併,共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468個村(居)民小組,共11196戶,42163人,總面積197.9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362畝。

下轄村有:嘉園村 張家店村 黃崗村 楊家壠村 黃板村 新南村 新湖村 江山村 平息村 東灣村 西源村 董家塘村

高家洲村 土禾村 七步村 車關村 古皮村 芳芷村 丁頭村 斑竹村 肖家坪村 耀霞村 南山村 龍虎村 荷葉村 增加村 坡灣村 董家村 大元地村 裕塘村 德益村 鳳儀村 牙際村 青山沖村 貫頭村。

2005年全鎮實現GDP 5億元,財稅總收入4151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0元,各項產業全面協調發展。全鎮現有企業128家,規模企業17家。棖沖紅炮全國有名,禮花彈也多次在國際比賽中榮獲冠軍,棖沖成為了目前全國最大的禮花彈生產基地之一。企業結構由單一的鞭炮煙花向造紙、化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等多元化發展。同時,以花木彩色產業、烤菸金色產業、蔬菜楠竹綠色產業為主的特色農業基本形成,張家店珍稀植物園、觀光休閒農莊等項目相繼啟動,區位優勢日益提升,通鄉公路全面硬化。

近年來該鎮以“創品牌、進八強、爭一流”為奮鬥目標,以發展統攬全局,凝聚人心,促進穩定,各項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歷史沿革

棖沖,素有“千年古鎮“之稱,其名源於東漢建安年間,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1995年6月與原青草鄉合併成立棖沖鎮,棖沖鎮總面積198平方公里,總人口4.3萬餘人,在瀏陽範圍內是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的鄉鎮。瀏陽河貫穿而過,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美麗富饒的棖沖,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英雄輩出,曾養育出唐才常、唐才中、黎尚雯、余昭常等一大批愛國英雄志士。在棖沖這片熱土上,不但有170多位先烈為新中國的誕生灑盡了熱血,更有許多仁人志士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青春和一生。改革開放以來,棖沖人秉成了過去勤勞勇敢、敢於創新、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攻堅克難求突破,開拓創新謀發展,為棖沖的又好又快發展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基礎設施

棖沖鎮棖沖鎮

棖沖鎮村環境徹底整治。以“四清五改一建”和環境綜合整治為切入點,共拆除違章建築2000餘平方米,拆除不規範廣告牌、門店牌86塊,清理小廣告62條,粉飾鎮村主幹道圍牆23000平方米,栽植綠化樹木3000棵,聘用保潔員33名,成立鎮區管理辦公室,建立長效機制,棖沖鎮面貌徹底改觀。

棖沖鎮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先後完成了4×1.4公里的慢車道、5米寬的綠化帶、3米寬的人行道及污水管網工程。投資60萬元的1.1萬千伏安變電增容項目和投資300萬元的網通公司新交換站項目均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交通公路建設步伐加快。2006年,共投入450萬元,完成33公里,其中,計畫內項目6.9公里的任務已全部完成。

城鎮建設

黨建工作凝聚人心,基層堡壘更加夯實

棖沖鎮棖沖鎮

全面開展領導幹部崗位試點工作,創新鎮、村幹部績效管理機制,領導班子建設不斷加強,幹部隊伍的活力和潛力激發。棖沖鎮連續三年獲綜合目標管理“紅旗單位”和“四好”領導班子,並榮獲長沙市“五個好”鄉鎮黨委稱號。從鎮黨政班子、鎮幹部、村支兩委成員、企業負責人、和諧家庭示範戶五個層面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基層堡壘更加夯實。

鎮域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連上台階

2007年全年實現GDP8.5億元,財稅收入突破60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0元。棖沖鎮形成了花木產業、烤菸產業、油菜產業、養殖業為主體的特色農業,棖沖鎮擁有企業156家,其中產值過500萬元的規模工業企業22家。花炮爭雄天下,花木盛名遠揚。“金生”、“紅鷹”花炮、“棖沖紅炮”世界聞名,“溢品鮮”豆豉、“梁嘉”食品享譽全國,聚寶園林的奇異花木更具特色,明朝大將張武墓、東晉易雄將軍墓等古蹟歷史悠久。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完成了棖沖集鎮總規修編,編寫了《棖沖鎮志》,投資80萬元啟動了棖沖客運站建設,建成了復興路居民安置小區,加快了棖沖35kv變電站建設,農網改造完成89%,完成“三改一分離”1000戶,實現“一池三改”580戶。交通網路日益完善,實現了鎮、村主幹道全面硬化。

工農發展

1、整合資源,不斷提升遠程教育的學習環境。2003年4月,三元村被確定為瀏陽市第一批遠程教育站點建設試點村,站點建在偏遠且人口稀少的原黃崗村國小,有天網無地網,村民學習極不方便。2004年年底並村後,該村調整遠教發展思路,整合原有的各種資源,將遠教站點搬至人口最集中、交通最方便的大元地,並在村級財力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自籌資金3萬餘元租用村民住房進行擴改,添置完善遠教設備,使之成為一個擁有60餘平方米學習場地、10台電腦、桌椅齊全的標準擴展型站點。站點硬體完善後,明確一名年輕勤奮且熟悉電腦的後備幹部擔任站點管理員,確保了站點的開放時間和正常運行,遠教站點的學習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創新方法,努力探索遠程教育的發展模式。隨著遠教站點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遠程教育的不斷宣傳,到站點學習、查找資料的黨員民眾不斷增多,遠教站點成為村民致富的好幫手和休閒的好去處。為確保站點的有效持續發展,該村積極創新方法,努力拓展遠程教育的發展模式。如利用遠教站點,積極為轄區企業提供員工技能培訓,企業則為站點提供一定數額的設備維護經費,實現村企雙贏。

3、強化學用,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遠程教育要發揮作用,學用是關鍵。該村在不斷規範完善各項日常工作的同時,大力強化學用結合。一是積極培育遠教學用示範基地和示範戶,在轄區內建立了一個占地150餘畝的生豬養殖基地,培育了年出欄生豬2000餘頭的學用示範戶張學良、花木種植示範戶劉建成和烤菸學用示範戶張常保,並帶動種養殖大戶40餘戶,戶均增收8萬餘元。示範戶劉建成通過在遠教站點查找花木種植信息,將小苗種植改為移栽桂花、古樟等大樹,利用遠教平台傳送花木圖片並進行網上交易,效益大增,年收入達20餘萬元。二是組建遠程教育流動服務隊,不定期到各組各戶企業進行技術服務和現場指導;免費印發農村實用技術資料,製作集站點介紹、法制宣傳、文化娛樂於一體的頗具地方特色的宣傳光碟,並進行流動放映,很受民眾歡迎,社會風氣明顯好轉,全村上下呈現一片繁榮發展、文明進步的和諧景象。

產業結構

棖沖鎮棖沖鎮

棖沖鎮內交通便捷,“百里花木走廊”貫穿棖沖鎮,直通瀏陽、長沙,連線周邊鄉鎮的交通要道新楊路和西南幹線均已硬化,村級公路硬化率達60%;電力充沛,通訊發達,萬門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網蓋棖沖鎮。 經濟已呈現興旺繁榮景象,工業經濟初步形成以鞭炮煙花、化工、造紙、食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農業經濟逐步形成了花木彩色產業、烤菸金色產業、蔬菜楠竹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農業現代化建設凸現亮點,張家店村被確定為省小康建設示範村,並進行了整體規劃。

2005年,以百里花木走廊為主軸,以張家店生態植物園和聚寶園林為樣板,正在建設一條高品位花木帶,建設年產10萬頭的牲豬飼養基地、年產50萬羽的肉雞生產基地、年產2萬頭的黑山羊養殖基地。進一步搞好農產品流通,做大做強。“溢品鮮”豆豉廠、“紅雙喜”食用醋廠等為龍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名河食品加工廠、高家洲食品廠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發展。

棖沖鎮平息村民眾工作站工作紀實

平息村位於棖沖鎮北邊,毗鄰瀏陽河,與棖沖鎮政府隔河相望。全村下轄27個村民小組,801戶,3137人。境內有企業10餘家(其中花炮廠2家,軍工硝廠4家),農業以煙、糧種植為主,花炮、化工、種養殖業等產業初具規模。2004年,平息村由原耀霞、芳芷、平息三村合併而成,村民居住分散,轄區內矛盾糾紛易發,社情相對複雜。今年來,平息村群工站緊扣發展主旋律,落實措施優服務,創新機制促和諧,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村未發生各類群體性事件和信訪案件,一大批不穩定問題得到妥善化解,黨群幹群關係持續改善,民眾幸福指數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創新鎮官科學考核

“現在有什麼事一個電話,鎮幹部就會迅速趕到現場,辦事效率提高了,態度也熱情多了。”湖南瀏陽市棖沖鎮青山村村民李春生談起該鎮的“鎮官”考核,臉上綻開了笑容。在瀏陽市委組織部支持下,今年4月起,棖沖鎮開始了鄉鎮幹部崗位管理考核的探索之旅。項工作按難易度、工作量分類賦分,並根據工作成效加減分;每分元,幹部得分越高年終獎金就越多。這套全新科學的考核模式,有效促進了“鎮官”的黨風廉政建設,帶來新農村建設的勃勃生機。困惑:催生“鎮官”崗位賦值《SPAN

“下面一根針,上面千條線”。作為我國行政機構的最基層組織,鄉鎮幹部從事著繁雜艱苦的工作,他們“有多大的權力、有多強的能力,又該承擔多重的責任”,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因為缺少科學的量化標準而變得模糊不清。“鄉鎮幹部管理普遍存在四個困惑。”棖沖鎮黨委書記彭保剛說,“工作難度不同,但待遇相同;分工時,輕鬆活兒爭著做,難事苦差就成了“燙手山芋”;工作遇到難題,分管副職一推了事,交由班子成員一起討論,造成中心工作比本職工作多;緊急事態情況下無法分清責任,處理不及時又容易導致事態惡化。”

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將全鎮計畫生育、安全生產、綜合治理、財稅、招商引資等項工作交由7名副職分管,然後按工作難易、工作量大小來分類賦分。“鎮官”崗位賦值便應運而生。

首先設立基本分,分管副職每人10分,再將7名副職的總分70分按照工作難易程度分攤到41項工作中,像計畫生育、綜合治理是最難的工作,分數自然高,分別是11分、8分,一些相對容易的工作甚至低到0.2分。根據工作實績輔以加減分措施。對主動擔負職責外的工作予以加分,鼓勵鎮幹部在忙好本職工作之餘多管“閒事”,充分發揮拾遺補缺作用。

其次,按分兌獎。每分對應的年終獎金為1000元,這樣一來,崗位賦值的意義在於,年初分工你選擇的工作越多,或者越難,分值就越高,也就意味著年終獎金越多。“並非分數低的工作就不重要,而是在鄉鎮實際操作中,不同工作的量和難易度確實相差很大。”彭保剛解釋。

創新:“冷板凳”變成“香餑餑”

工作幹得好不好,得分高低見分曉。

今年4月30日,《棖沖鎮領導幹部崗位管理實施辦法》正式施行。黨政班子成員分工申請表收回後,彭保剛笑了,班子成員中有《SPANlang=EN-US》3《/SPAN》人主動選擇了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的計畫生育工作,“冷板凳”變成了“香餑餑”從棖沖鎮辦公樓公布的分值表上看到:2007年6月,黨委委員、副鎮長劉賦輝組織花炮企業參加長沙會展活動、調解糾紛、協調修路阻工等工作效果好加2.5分,但因企業安全問題扣減0.5分;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高俊傑組織助殘日活動實效大加0.5分;副鎮長黃淼處理好一起修路阻工糾紛加0.5/分……今年第二季度,最高的加了4分,最低的也加了1.5分。每個鎮領導幹部的工作情況一目了然。乾多乾少、乾好乾差不再一個樣,鎮幹部的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幾乎每個人每月都能在政績上拿出過硬的東西。

新考核模式蘊含的利益激勵機制,促進機關效能悄然提高,副職協作大大增強,6月份發生一起修路阻工糾紛,書記鎮長都公差外出,在家的幾名副職接到信息後不約而同地趕到現場及時處置,避免了事態的擴大蔓延。《SPAN各線分管副職權責利的明確,促使他們盡最大能力去解決本職工作中的問題。“今天上午過來之前,我才處理完兩件事,還沒來得及向鎮長匯報。”黃淼說,分管工作都想自己去解決,因為提交中心會議討論就會被扣分。如今,“遇到問題就上交,碰到矛盾繞道走”的情況在棖沖鎮再也見不到了,幹部辦事效率顯著提高。“考核得分與崗位獎金直接掛鈎,結果也將上報市委組織部,成為其年度考核的參考。”瀏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肖賽男說。最近的“清閒”也讓彭保剛大為滿意:“以前各副職提交為中心工作的事情很多,大部分時間都白白耗費在會議上。如今我從瑣碎的事中解脫出來,能集中精力謀劃鎮裡經濟發展等全局問題。”

完善:一花引來萬花開

得分高,獎金多,市委組織部還會將其作為幹部考核晉升的一個重要依據,分數高的好處不言而喻。今年9月,原副鎮長劉賦輝被提名到官橋鄉任人大主席,他此前的崗位得分是11.7分,幾個月來加分也躍居各副職首位。

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利益是否會導致“惟分數論”?“試點幾個月以來,我們認為這套考核標準是科學的,符合公平公正原則。”肖賽男說,“除了打分,還有全鎮幹部職工和村幹部參加的年度民主測評,組織部的民意調查等措施,分數絕對不是對一個幹部的最後評價。”看來,輔以其他措施,崗位賦值這盤棋是能夠走好的,是有推廣價值的。

棖沖鎮把試點情況向全鎮幹部職工公示,進一步徵集意見建議,以完善制度,將崗位賦值從鄉鎮領導延伸到幹部職工。目前該鎮計畫生育辦公室的11名幹部職工已參照該辦法進行崗位管理。瀏陽市委組織部將在今年12月把這套崗位管理辦法在全市鄉鎮推廣,崗位賦值之花將盛開在瀏陽河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