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沙葉蟬

條沙葉蟬

條沙葉蟬,全體灰黃色,頭部呈鈍角突出,屬昆蟲、鱗翅目。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4~4.3mm,全體灰黃色,頭部呈鈍角突出,頭冠近端處具淺褐色斑紋1對,後與黑褐色中線接連,兩側中部各具1不規則的大型斑塊,近後緣處又各生逗點

條沙葉蟬條沙葉蟬
形紋2個,顏面兩側有黑褐色橫紋,是條沙葉蟬主要特徵。複眼黑褐色,1對單眼,前胸背板具5條淺黃色至灰白色條紋縱貫前胸背板上與4條灰黃色至褐色較寬縱帶相間排列。小盾板2側角有暗褐色斑,中間具明顯的褐色點2個,橫刻紋褐黑色,前翅淺灰色,半透明,翅脈黃白色。胸部、腹部黑色。足淺黃色。卵

長0.93mm,長卵形,淺黃色。

若蟲

共5齡,5齡時背部可見深褐色縱帶。

發生規律

長江流域1年生5代,以成、若蟲在麥田越冬。北方冬麥區年生3~4代,春麥區3代,以卵在麥茬葉鞘內壁或枯枝落葉上越冬。翌年3月初開始孵化,4月在麥田可見越冬代成蟲,4

條沙葉蟬條沙葉蟬
~5月成、若蟲混發,集中在麥田為害,後期向雜草灘或秋作物上遷移。秋季麥苗出土後,成蟲又遷回麥田為害並傳播病毒病。成蟲耐低溫,冬季0℃麥田仍可見成活,夏季氣溫高於28℃,活動受抑,成蟲善跳,趨光性較弱,遇驚擾可飛行3~5m,14~16時活動最盛,風天或夜間多在麥叢基部蟄伏。以小麥為主1年一熟制地區,穀子、糜黍種植面積大的地區或丘陵區適合該蟲發生,早播麥田或向陽溫暖地塊蟲口密度大。

防治方法

(1)生態防治。通過合理密植,增施基肥、種肥,合理灌溉,改變麥田小氣候,增強小麥長勢,抑制該蟲發生。
(2)合理規劃,實行農作物大區種植,科學安排禾穀類早秋谷糜地、小麥地塊,及時清除禾本科雜草,控制越冬基地,減少蟲源。
(3)對小播小麥田、向陽小氣候優越的麥田,用直徑33cm的捕蟲網捕捉成、若蟲,當每30單次網捕10~20頭時,及時噴撒1.5%樂果粉或1%對硫磷粉劑、4%敵馬粉劑、4.5%甲敵粉劑,每667㎡用藥1.5~2kg。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