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塞後心絞痛

梗塞後心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一個月內又出現的心絞痛。由於供血的冠狀動脈阻塞,發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壞死,一部分未壞死的心肌處於嚴重缺血狀態下又發生疼痛,隨時有再發生梗塞的可能。

名詞解釋

  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一個月內又出現的心絞痛叫梗塞後心絞痛,屬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範疇。臨床上需按急性心肌梗塞前驅症處理,根據發作特點選用藥物。如為休息時發作,特別是發作時ST段抬高者,應首選鈣拮抗劑;如為活動時發作,屬勞力型範疇,應首選β受體阻滯劑,同時用肝素抗凝,並進行心電監護,以防再發生梗塞

相關介紹

梗塞後心絞痛標誌著冠狀動脈循環儲備能力明顯下降和在梗塞區周圍有殘餘缺血心肌的存在。這種心絞痛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粥樣斑塊破裂附壁血栓形成冠脈痙攣血小板聚集和側支循環減少等因素。梗塞後心絞痛的發生率在無病理性Q波心肌梗塞中占52%,遠遠高於Q波性心肌梗塞(32%),梗塞後心絞痛的發生與心肌梗塞的延展、再梗塞、心力衰竭和猝死有明顯關係。大量臨床資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後半年內發生心絞痛者其病死率明顯增加。因此,患者出現梗塞後心絞痛,則提示預後不良,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有條件者待梗塞恢復2個月後,及時作冠狀動脈造影,根據病情作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或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