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m81

梅西m81

distan 1774年12月31日,M81與其近鄰星系M82一起由Johann 1995年,Perelmuter和Racin

星系簡介

赤經 09 : 55.6 (小時:分)
赤緯 +69 : 04 (度:分)
distance 12000 (千光年)
視亮度 6.9 (星等)
視大小 21x10 (角分)

詳細信息

1774年由Johann Elert Bode發現。
對於北半球的業餘天文愛好者來說M81是一個最容易觀測也最值得去觀測的星系,因為作為一個視覺亮度為6.8星等的星系來說,即使用比較簡陋的望遠鏡也可以輕易的觀測到它。洛厄爾天文台的Brian skiff曾說過在利於觀測的天氣里,比如晴朗的夜空下,M81甚至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何況Brian Skiff並不是第一個這樣說的人--他是第四個指出可用肉眼觀測到M81的天文學家。
結構精細的漩渦星系M81與他的鄰星M82是一對著名的物理雙星,M81也是鄰近星系群(M81星系群)中最明亮的星系。幾千萬年以前,M81與M82發生密近會合,當然在宇宙時間尺度里這只是不久以前的事。在這一事件中,比較強壯和緻密的的M81星系通過引力作用使M82明顯發生變形。在M81的漩渦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到,引力作用也對其自身產生了影響,一方面使其變的更加明亮,另一方面在它核心區域的左下方形成了黑暗的線狀結構。目前,這兩個星系仍然靠的很近,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150,000光年。
1774年12月31日,M81與其近鄰星系M82一起由Johann Elert Bode發現,這是他最先發現的四個天體之一。Bode將其列入星表,編號為No. 17,並描述它為“暗淡的光斑”,距離M82約0.75度,“很圓,中心區擁有緻密的核”。1779年8月Pierre Méchain重新發現了這兩個“暗淡的光斑”--M81、M82星系,並將其觀測結果匯報給梅西耶,後者在1781年2月9日完成了兩個星系的位置測量後,將它們收入星表。
1993年,早在哈勃望遠鏡被改造之前,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Wendy Freedman領導的小組就已經通過哈勃觀測了M81中的32顆造父變星,並測定其距離為1100萬光年。結合歐洲航天局Hipparcos衛星的測量結果所得出的最新距離尺度修正,M81的真實距離應該接近1200萬光年。(參看H0 Key 研究小組有關M81的報告 paper 1 and 2, 1994)。
1993年3月28日星期天,西班牙業餘天文學家Francisco Garcia Diaz在M81中發現一顆II型超新星(1993J)爆發,其達到的最大星等為10.5。在這次爆發後的6到18個月中,歐洲和北美洲的甚長基線干涉(VLBI)陣列射電望遠鏡在3.6CM波長的射電波段,拍攝了這顆超新星的遺蹟。
1994年的研究表明,M81或許只含有少量的暗物質,因為它的自轉曲線在外側區域會有所跌落;這與包括銀河系在內的許多星系剛好相反---它們的自轉曲線在外側會增加。為了解釋這些區域中的恆星速度發成變化的行為,星系必須擁有特定數量的物質。然而,觀測到的發光物質(恆星和星雲)的總量通常不足以解釋這種行為;因此人們假設星系組成中的相當一部分是不會發光的暗物質(或者至少是低光度的物質)。對M81來說,其暗物質的百分比含量估計值略低於平均水平。
1995年,Perelmuter和Racine研究了M81的周邊區域,尋找其中的球狀星團。他們找到了約70個可能屬於M81球狀星團系統的候選天體(Perelmuter and Racine, 1995),並估計處M81擁有的球狀星團總數為210 +/- 30個。
1990年12月,ASTRO-1航天飛行任務(STS-35)將望遠鏡送入了地球軌道,其中包括了UIT(紫外成像望遠鏡),它拍攝了M81的照片(紫外波段;將這些照片與可見光照片進行比較、組合併得到了有趣的、信息量豐富的覆蓋圖;這裡提供的一段動畫[433 k MPG]顯示了M81的紫外圖像向可見光照片漸變的過程)。在此之前,蘇聯Astron軌道天文台研究過M81的紫外輻射波段。研究員Bill Keel收集到了M81在不同電磁波段中的一系列照片,從射電到X射線一應俱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