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字

梅花篆字

在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中記載了輝煌燦爛的文字載體,行、草、隸、篆、楷可謂是層現疊出、百花齊放。唯獨梅花篆字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現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洪軍先生謙虛地向前輩大師學習,融會貫通,勤奮好學,看病為主、閒余習字、忙時種田,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推陳出新,他吸取傳統梅花篆字的精髓,容入現代審美情趣,將生澀難懂的篆字轉換成易於辨認的現代漢字,將梅花的枝幹穿插字裡行間,然後在所書篆字周邊或疏或密,圈點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點綴,使原本顯得呆板單調的梅花篆字,愈發的風姿搖曳,婀娜多姿。

簡介

非遺“梅花篆字”德非遺“梅花篆字”德
在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長廊中記載了輝煌燦爛的文字載體,行、草、隸、篆、楷可謂是層出疊現、百花齊放。唯獨“梅花篆字”獨樹一幟、自成一體。
非遺“梅花篆字”家非遺“梅花篆字”家

中國文字自誕生之日起,其書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由象形到表意,由具象到抽象,

“梅花篆字”紫禁城序長卷“梅花篆字”紫禁城序長卷
完成了對用筆,結體和章法布局的美化與完善構成了漢字的形式美。秦統一六國之後,由李斯在六國文字的基礎上,經過改造形成小篆,統一了文字。官方使用的文字雖然統一了,但作為藝術的字型並沒有消失,使得藝術的百花園裡爭奇鬥豔,絢麗多姿。
非遺“梅花篆字”瓷瓶非遺“梅花篆字”瓷瓶

梅花篆字就是這百花園中的一朵嬌艷的奇葩。它是指在篆字的基礎上,利用光學、距離、方位、色彩、水墨等筆法,將花鑲嵌字中,將篆字與梅花巧妙地融為一體巧奪天工,富有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達到“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獨特藝術效果。梅花又名“五福花”,是傳統的名花,它象徵著快樂、長壽、順利、和平、吉祥。梅花不僅具有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讚美,更是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為世人敬重。宋代王安石詠梅名句:“遙知不是雪,為有喑香來”和元代王冕題畫《墨梅》“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充分表現人們對梅花象徵的、高尚品格的、崇敬愛戴的情懷。

歷史

“梅花篆字”原始版“梅花篆字”原始版
梅花篆字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
非遺“梅花篆字”在歐洲巡展非遺“梅花篆字”在歐洲巡展
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已成為人們欣賞收臧的佳品,當時名聲顯赫的著名書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識誡龐增抗極》的名帖。到了唐朝李世民即位後,在長安出現了“梅花大盜”鬧京都的事件,皇宮中的玉璽被盜,現場留書梅花三朵。案件始終懸而未決,皇帝大怒之下,將全國所有能寫梅花篆字的藝人一律緝拿斬殺,後來家中凡藏有梅花篆字的人為免招殺身之禍,也紛紛舉火焚之。
非遺“梅花篆字”在博物館陳列展覽非遺“梅花篆字”在博物館陳列展覽
直到元明時期,梅花篆字才重見天日。由於篆字能識辨者本來就不多,加上梅花點綴,就更加生澀難懂了,所以也一直充滿神秘感。歷史上有關它的記載並不多,大部份都是民間傳說。我國最早的梅花作品,為南北朝張僧繇《詠梅圖》,宋代宋雪岩之《梅花喜神譜》,明代沈襄之《梅譜》,清代“八大山人”、“楊州八怪”乃至近現代吳昌碩、徐悲鴻等大家有歷史可考的是明武宗年間,
王洪軍雙手在創作王洪軍雙手在創作
被人們認為是歷史十大罪人之一的大奸臣劉瑾能用雙手書寫,其他記載要么出現在民間傳說里,要么出現小說故事中。評書《楊家將》夜審潘洪一段,就提到過寇準會寫;《三國演義》中也曾提到徐庶的老娘也會寫;國粹京劇《陳三兩爬堂》中的陳三兩也能雙手書寫。它的發展歷經了商、漢、唐、宋、元、明、清七朝的風雨沉浮,這顆璀璨的民間藝術魂寶,卻漸漸不為人知了,能寫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王從彬

王從彬先生王從彬先生

為了報答王先生的救命之恩,郭敬齋就把祖傳的梅花字寫法,全部傳授給了王從彬。並告訴他;這梅花篆字是祖上所傳,先輩曾拜陳三兩為師學習這門技藝。雖不被世人所器重,郭家卻是視為傳家之寶,輩輩傳承下來。

非遺“梅花篆字”傳承人王洪軍在國際禁毒日和公安局長合影非遺“梅花篆字”傳承人王洪軍在國際禁毒日和公安局長合影
王從彬先生也不是一個張揚的人,學會梅花篆字後很少示人,只是在農閒之時寫上幾幅自娛自樂,也從未收徒授藝。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年事已高的王從彬覺得自己寫了大半輩子的梅花篆字不能失傳,得找個合適的人選傳下去才對。他思來想去,認為自己的侄子王洪軍自幼聰穎好學,把他叫到身邊,說出了心裡話。

王洪軍

《梅花篆字》大師王洪軍在創作《梅花篆字》大師王洪軍在創作
王洪軍的確沒有辜負他大伯的一片苦心,在老人的精心指導下,書法技藝長進很快,沒幾年工夫就掌握了書寫梅花篆字的要領,
中央電視台海峽春晚中央電視台海峽春晚
並且帶著這門精湛藝術走進了大學,進而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已是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的骨幹民警,仍是忙裡偷閒,刻苦研習書法技藝。其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大型書畫比賽活動中獲獎。曾參加國家級文化團體出訪過日本、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瑞士等近三十個國家和地區,還曾經被授予“中歐友好文化特使”和“東方梅中藏字大師”稱號,
王洪軍做客CCTV影響力的話欄目王洪軍做客CCTV影響力的話欄目
作品曾被維也納金色大廳、羅浮宮博物館等地展出並收藏。王洪軍的“梅花篆字”就是在篆字的基礎上,將梅花鑲在字中,使篆字和梅花巧妙地融為一體,達到“遠觀為花,近看為字“王洪軍先生六十年代初期,出生在宿州古城蘄縣一鄉村,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軍陳勝吳廣就是在他家鄉揭竿而起的。洪軍先生幼時,家父遭受文革風雨洗禮,
王洪軍在紫砂壺創作王洪軍在紫砂壺創作
一窮二白。80年5月,受父親教導自學醫學,承包土地12畝,卻喜好丹青,四處塗鴉。一牆之隔的大伯王從彬,已是耄耋老人,體弱多病,兒女又不在身邊,小洪軍常常幫著老人打水掃院,下地割麥種豆,忙得不亦樂乎。王從彬老先生看到小洪軍天資聰穎,
梅花篆字非遺“梅花篆字”傳承人和國際巨星在一起合影
又喜歡寫寫畫畫,終於有一天,他把小洪軍拉到屋裡說:“洪兒,大伯教你寫梅花篆字吧。

”小洪軍高興得手舞足蹈,喜不自禁。此時“文革”結束不久,舞勺之年的王洪軍正式拜王從彬老先生為師,研習梅花篆字,這一寫就是三十多個春秋。他決心進一步鑽研“陳三兩”的梅花篆字,不斷創新,求工於一筆之內,寄情與點畫之間,施美與花枝之中,展風神氣韻之美。為發揚光大中華傳統文化藝術,

王洪軍和梁宏達合影王洪軍和梁宏達合影
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清大師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

洪軍先生謙虛地向前輩大師學習,融會貫通,勤奮好學,

非遺傳承人王洪軍為潘曉婷頒獎非遺傳承人王洪軍為潘曉婷頒獎
《梅花篆字》在台灣《梅花篆字》在台灣
看病為主、閒余習字、忙時種田,幾十年如一日,臨池不輟,推陳出新,他吸取傳統梅花篆字的精髓,容入現代審美情趣,將生澀難懂的篆字轉換成易於辨認的現代漢字,將梅花的枝幹穿插字裡行間,然後在所書篆字周邊或疏或密,圈點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點綴,使原本顯得呆板單調的梅花篆字,愈發的風姿搖曳,婀娜多姿。為了畫好梅花,洪軍先生深入生活,同時還從傳統的國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師古而不泥。
《梅花篆字》專利證書《梅花篆字》專利證書
將梅花篆字的藝術推向高峰,他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登門求畫的絡繹不絕。

王洪軍大師部分作品在人民大會堂展出並被收藏。傳略被《當代名人藝術大典》《世界藝術家傳略》《中國中華魂》《國際墨海精英精品集》120家辭典收錄。

2008年10月28日,應邀參加“首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出訪日本,授於“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稱號。

2009年6月28日,應邀出席英、德、法、瑞典中歐多國文化藝術交流展,反響強烈,特授“梅中藏書大師”稱號。

2009年被授予“中歐文化藝術特使”稱號。

王洪軍和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合影王洪軍和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合影

2011年聘請為“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2012年評為“感動中國傑出文化傳承人”榮譽稱號。

王洪軍和台灣領導王洪軍和台灣領導

2013年12月經聯合國書法家協會推選為聯合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分會"協會理事”,

梅花篆字梅花篆字

評選為“2013年度中國十大傑出創意大師”,榮獲“著名書法家”稱號!

梅花篆字梅花篆字
梅花篆字梅花篆字

2014年6月8日中國梅花篆字藝術中心·中國梅中藏書研究院院長王洪軍先生榮獲梅花篆字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聞發布會暨書畫展在北京舉行。

《梅花篆字》送給台灣政界領導《梅花篆字》送給台灣政界領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