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龍(Diplodocus)

說明

中文名稱( Chinese)→ 梁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雙棘龍
拉丁文學名( Name)→ diplodocus
發音( Pronounced)→ di-PLOD-uh-kus
含義( Meaning)→ 雙倍的橫樑--指其脖子與尾巴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 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
Diplodocimorpha 梁龍形類
超 科( Super Family)→ Diplodocoidea 梁龍超科
科( Family)→ Diplodocidae 梁龍科
亞科(Subfamily)→ Diplodocinae 梁龍亞科
屬( Genus)→ Diplodocus 梁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D. longus 長梁龍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D. carnegiei 卡內基梁龍
D. hayi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D. hallorum == Seismosaurus hallorum
D. lacustris= D. longus
D. reedi = D. carnegiei 卡內基梁龍
時代( Period)→ 侏羅紀晚期 Kimmeridgian to Tithonian
分布( Found in)→ 美國的科羅拉多州 蒙大拿州 猶他州和懷俄明州
發現地層( Stratum)→ 摩里森岩層
食性( Diet)→ 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長27米
推測體重( Mass)→ 6-2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Marsh, 1878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Marsh, 1878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A】蛋>>法國南部發現的各種恐龍蛋可能都是蜥腳類動物的蛋,雖然裡面沒有胚胎。這些蛋的外表呈圓形,而其中一處發掘現場可以清楚看出,這些恐龍蛋都被生在溝渠里。更有趣的是,這些蛋在生下時似乎就已排列成弧形,由此可知,至少這種蜥腳類動物是一邊繞著大圈子,一邊生蛋的(以前有一種誤傳,既是“梁龍一邊走路一邊生蛋,因此恐龍蛋形成一條長長的線”,這是錯誤的)。弧形的半徑和蜥腳類動物以後腿為中心旋繞時造成的半徑相吻合,若沿蛋的排列弧線畫一個圓,整個圓周可容納大約一百顆蛋。蛋的尺寸有如一顆足球,和蜥腳類動物的體型比較起來,顯得非常小,很難想像孵出來的幼獸將來會長成這么龐大的成獸。但是蛋的大小實際上會受到生理限制。蛋必須呼吸,當蛋愈大,表面積與體積的比值就愈小,因此大的蛋無法使胚胎透過蛋殼來獲得所需的足夠空氣。2001年科學家首次在阿根廷發現了蜥腳類動物的胚胎,就連胚胎的皮膚組織也保存得很完整。還好這項發現,證實了科學家從法國發掘現場中得出的許多結論。 但是從這些發現中,我們無法推敲雌恐龍是如何把蛋生到地面上的。由於蜥腳類動物的身體離地面有一大段距離,而且從詳細的化石蛋研究中得知,蛋殼硬且易碎,因此生蛋對蜥腳類動物來說確實是個大問題。它也許用的是蹲姿,但即使如此,仍然距溝渠底部至少還有八英尺的距離。我們提出了一個可能的方法,但沒有人能確定這就是雌恐龍真正的生蛋方法。我們認為雌恐龍身上有一根管子,可以輕輕將蛋放到地面。現代烏龜就是利用管子生蛋,雖然它們的管子較短。 【目前發現到的蜥腳類動物的蛋還透露出更具意義的訊息。蛋的數目對蜥腳類動物的行為有何意義?自然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行為模式,即生產數目愈多,父母照顧程度就愈低。在生產數目對父母照顧比例的一端,魚和兩棲類動物一次產下數千顆蛋,但卻不關心它們的死活。人類為此比例另一端的代表,一次通常只生產一名嬰兒,但卻付出長期的關愛。蜥腳類動物似乎會產下為數可觀的蛋,因此即使它們讓這些蛋自生自滅,也不會影響蜥腳類動物的平衡。但我們想以比這項敘述更明確的解釋,來說明蜥腳類動物的行為。梁龍可能採用一種託兒所的模式,也就是同年齡的幼獸在孵化後會聚集在一起。現代駝鳥即採用此一模式;然而在此模式中,一隻成鳥會留下來照顧幼鳥。但為何我們會認為蜥腳類動物的幼獸會聚集在一起?這是從它們的足印推測而來。幾處發掘現場顯示蜥腳類動物喜歡成群移動,但在這些足印中卻沒有任何幼獸的小足跡。相反的,南韓金東岩層(Jindng F·rmatin)的一處足印遺址,顯示有一群非常小的蜥腳類動物集體行動。這和現在我們對現代動物行為的理解比較起來,這種假設似乎有些奇怪。但由於蜥腳類動物的幼獸和成獸之間的體型差異非常大,如果幼獸和成獸走在一起時,可能會被壓死。此外,在群體移動時,幼獸可能跟不上成獸的腳步。但這又衍生出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幼獸何時而且如何加入成獸群體?】
【B】吃>>吃是另一個有趣的領域,而我們也有足夠的證據來探討這個話題。在過去蜥腳類動物的脖子之所以那么長,被認為是為了使它們能將頭伸到樹頂 (就像長頸鹿一樣)。但梁龍並不是這樣運用脖子。它們伸長脖子,掃出一道弧形,吃食地上的植物。我們要感謝古生物學家嵌特·史蒂芬對蜥腳類動物的吃食習性做了這樣的重新評估。嵌特用電腦模擬出無法用真實骨骼辦到的吃食動作。他仔細測量構成梁龍脖子的每一塊椎骨,然後製作一個電腦模型,研究整隻脖子的運動方式。嵌特發現,從骨骼間的嚙合方式來看,梁龍不可能把頭抬到水平以上太高的位置,因為它們的脖子不像天鵝那樣容易彎曲。但它們卻能毫無困難的把頭伸到地面(事實上它們有可能把頭伸到水平以下的位置),然後大把掃掉地面上的植物,無須移動龐大的身軀。在此之前沒有人用真實骨骼做過這樣的研究,因為的體積太龐大,體重太重,因此無法做這種實驗。食物種類是另一個我們能證明的吃食特性。梁龍的頭很小,牙齒長得像釘子一樣,非常特別,和其它草食性恐龍有很大的不同,但這些卻可幫助它們掃掉樹枝和莖幹上的葉子。梁龍不只是大口咬下枝葉而己,它們會挑選植物較嫩的部分,以減輕胃部的消化負擔。由於利用動畫機械技術,節目中我們建造了與實物同樣大小的梁龍,而得以作許多實驗,使得梁龍的進食習性更為明朗。很多人認為針葉樹是梁龍的食物中相當重要的一種,因為針葉樹是當時的主要樹種。然而當我們嘗試使一歲大,利用動畫機械技術作出的梁龍去吃小針葉樹時,樹葉與嫩枝卻卡在梁龍的牙縫中。而當梁龍剝食蕨類植物與問荊時,就沒什麼問題。另外有關吃食習性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蜥腳類動物(如地震龍)化石的胃裡發現了「胃石」。胃石被認為是用以幫助食物消化才被吞下肚,而且胃石均非常的光滑,十分符合蜥腳類動物胃裡不斷蠕動的環境。現代爬蟲類如鱷魚,也會吞下鵝卵石,所以這個發現並不太令人意外。
【C】成長>>真正令人吃驚的發現,是梁龍的成長速率。根據美國科學家克麗斯汀娜·可莉的研究發現,梁龍只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即可完全成長。若拿其它動物作比較,一隻五歲大的象約重一噸,然而同年齡的梁龍卻重達二十噸,長達五十英尺。由研究另一種蜥腳類動物-迷惑龍【雷龍】的年輪,克麗斯汀娜·可莉得到這個結論。雷龍的骨骼橫切面會有類似樹木的年輪。一圈深色的年輪即代表一段緩慢的成長。在鱷魚的身上除了其它相似部分,也可以找到年輪。科學家認為鱷魚的年輪每年成長,而且不受環境狀況影響,例如不穩定的氣溫。將鱷魚放進溫水中,年輪仍會逐年成長。假使真如推測,幼梁龍並不受親族保護,那么快速成長對幼梁龍將是一大利多。體型小的梁龍面對掠食者必定沒什麼勝算。
【D】尾巴>>梁龍的尾巴非常的長且細,且由很多小脊椎骨所組成(我們對比一下,梁龍的脖子是由15塊脊椎骨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塊,而細長的尾巴內竟有大約70塊!)。到底這種結構有何用處?有人認為梁龍的尾巴軟弱無力的垂在後面,有人則認為梁龍使用尾巴來鞭退敵人。由於梁龍軀體的柔軟組織並沒有被保存下來,所以事實無法得知。因此我們綜合兩派學說而取中庸,假定梁龍的尾巴有部分肌肉組織,所以並不會軟趴趴的垂掛著。尾巴的活動是由尾部各部分的運動,經數學運算而來。最後來看梁龍的尾巴可當作後腿站立,前腿騰空時的支撐,即所謂的「三腳架」姿勢。許多證據顯示梁龍尾巴的根部能夠承受重量,所以這是一個相當具可能性的姿勢。只有在尾部能承受重量時,梁龍的交配姿勢才可能成立。而且梁龍的頸部能夠伸到低於地平面,這在前腳騰空,頭部趨前進食時相當有幫助。
【E】根據數據最長的恐龍應是地震龍(地震龍, 即『震憾大地』之意),長達42.67米,不是梁龍,但是部分科學家認為已發現的地震龍化石屬於一隻長得過大的梁龍。古生物學是一門經常在變動的科學,變動之一就是名稱常常在變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