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仙洞

桃源仙洞

“桃源仙洞”,重慶長壽新“八景”之一,2011年8月23日於“活力新長壽·魅力新八景”評選活動隆重推出。 桃花溪三洞溝,曾以“桃源仙洞”和“桃源三洞出仙家”之名,被明代和民國時期定為長壽“八景”之一。 “桃源仙洞”位於重慶長壽城東的桃花溪三洞溝,因河床陡然跌落,形成全長2.4公里的高山峽谷。南接長江,北抵桃花街,谷頂與谷底落差達160餘米。其間,有三座懸崖、三級瀑布、三眼深潭。森林茂密,飛瀑轟鳴,怪石嶙峋,有石筍、石鵝、風月之台、長生洞、桃源寨等名勝古蹟或遺址。還有縣人王紹吉修建的“恆星發電廠”遺址,及國民政府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曾以“桃源仙洞”和“桃源三洞出仙家”之名,列為長壽老“八景”之一。史上留有多位詩人、名家為之頌揚的詩篇。因風景獨特,文化厚重,實為中國甚或世界少有的城市大峽谷。

地理環境

桃源仙洞位於長壽城東的桃花溪三洞溝,因河床陡然跌落,形成全長2.4公里的高山峽谷。南接長江,北抵桃花街,谷頂與谷底落差達160餘米。

桃花溪三洞溝,是位於長壽城區中的瀑布、峽谷自然風景區。

主要景點

桃源仙洞有三座懸崖、三級瀑布、三眼深潭。森林茂密,飛瀑轟鳴,怪石嶙峋,有石筍、石鵝、風月之台、長生洞、桃源寨等名勝古蹟或遺址。還有縣人王紹吉修建的“恆星發電廠”遺址,及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修建的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到21世紀,長壽城市拓展,新建成的桃花片區高樓林立、道路寬直、綠樹成蔭,突顯現代氣息的城市風貌。以原三洞溝風景為基礎,加上桃花新城風貌,列為長壽新八景之二。其名稱亦將原“桃源仙洞”,改為“桃源新姿”。

自然景觀

桃花溪流經這裡,突遇河床岩層陡然躍落的狹長河谷地段,而形成三級瀑布、三個岩洞、三汪水潭。河谷全長2.4公里,高約160米。三段瀑布中尤以頭洞瀑布為最,高約45米,寬約50米。兩岸懸岩峭壁,怪石嶙峋;河灘瀑布飛瀉,岩洞幽深,潭水清澈;沿岸森林植被多有保存,尤以桃林居多。這些城區內的自然風光,在中國和世界上許多城市中都是少見的。

人文景觀

三洞溝境內多有歷史文化勝跡和傳說。有相傳為仙家奕棋的六角亭台,古人曾在此鐫刻有“風月之台”四個大字。有古寨桃園寨、有清鹹豐年間,農民起義軍白蓮教浴血奮戰處。有長生洞及摩岩壁刻記事碑。有隔岸相對的石筍、石鵝景觀,民間因此留下了“石筍對石鵝,一纖系籮索”的美妙傳說。境內遍植桃樹,相傳為西方王母栽摘仙桃的蟠桃園。今人又在境內發現酷似種仙睡臥的景觀——睡仙。

有關三洞溝的眾多景點、勝跡和傳說,大多離不開一個“仙”字。清代修編的《長壽縣誌》稱:“圖經雲白虎山”(註:古稱銅 鼓山即鳳山為白虎山),民間也有“兩岸 桃花香千里,桃源三洞出仙家”一說。明代四川文化名人李開先在《長壽“八景”詩、桃源仙洞》一詩中,直接將三洞溝稱為“桃源仙洞”,並將其比作陶淵明理想的世外桃源——武陵桃花源。因此,人們歷來都把三洞溝稱為人間仙境或神仙居住、生活、遊玩的地方。並以“桃源仙洞”或“桃源三洞出仙家”之名,列為長壽八景之一。

歷史評價

明代人李開先曾描述桃源仙洞“太守舊風流,探奇泛小舟。桃花飛片片,潭水去悠悠。古洞蛟龍臥,深山麋鹿游。武陵人去後,煙雨暗西疇。”

桃源仙洞(桃花溪三洞溝)曾是明代的長壽“八景”、桃源三洞出仙家(桃花溪三洞溝)是民國時期的長壽“八景”。 “桃源新姿”又是新時期的長壽“八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