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糯米糍粑

桂陽糯米糍粑

桂陽的風味食品,最典型的恐怕是糯米糍粑。 每年春節將至,桂陽農村家家戶戶便要制糯米糍粑。一制糯米糍粑便讓人覺得就要過年了。

生產方法

人們把糯米舂得雪白,用甑蒸熟,放在特製的石臼內,兩個或三個年輕力壯的後生,手舉搗棰,交叉沖搗,將蒸熟的糯米搗爛後,製成大小不等的圓形糍粑,細薄如燒餅,厚大如團箕,最大的一個要用上二十斤糯米。

所需的糍粑一次要制齊,平時很少制,一制糯米糍粑便讓人覺得就要過年了。

糍粑制好後,攤上四、五天,晾乾,置於缸內,用冬至水浸泡,至來年春夏不發餿、不長霉、不變昧。要吃時,臨時撈上來,用清水沖沖即可。

食用指南

糯米糍粑的吃法五花八門:油炸糍粑裹上糖,撒上芝麻,又甜又香,俗話說:“岳母娘愛郎,糍粑裹糖”;糍粑煮甜酒糟,又甜又軟,吃後回味無窮;摻紅茹或南瓜,煮成糊狀,酥軟爽口,易於消化;拌上豇豆燜熟,疊一疊,夾上豆腐乳、豆鼓辣子或幾片鹹茶,則又是另一種風味。

糯米糍粑的一大特點,就是吃時方便、省事。說其省事,比煮一碗麵還簡單。小孩上學、大人出工或遠行,趕不回來吃飯,便揣上幾個糍粑,烤熱即吃,可以充飢。

飲食文化

每年春節將至,桂陽農村家家戶戶便要制糯米糍粑。各家制的糍粑,有多有少,多的千餘塊,少有的百十塊,沒有種糯谷的農戶,也要換點糯米制糍粑“跟伴”。

在鄉下,糯米糍粑還用作耕牛的滋補之品。上春時,田尚冷,耕牛下田前,把糯米糍粑烤熱,捲成雞蛋大小一坨,中間包上菜葉,牛吃了可以禦寒暖骨,犁起田來分外賣力。南鄉一帶,還流傳著用糯米糍粑趕鳥的習俗。農曆二月初一,南鄉人當作鳥節,這天,家家煮糍粑吃,吃剩下的,切成丁塊,串在竹枝上,插在田頭地邊,用來餵鳥,並邊插邊念:“鳥仔公、鳥仔婆,今天吃了糍粑坨,以後莫吃我的禾”。據說,鳥吃了糯米糍粑,嘴巴就被站住了,不會再破壞莊稼。

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

糯米糍粑,是桂陽農村的傳統食品。製作簡單,便於攜帶,易於貯藏,吃法變化無窮。因此,有人常把它比作西方的“三明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