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水村

柴水村

柴水村;隸屬靜樂辛村鄉轄區行政村;深處靜樂縣“萬輝溝”中端區;一條018鄉道貫穿南北、北與莊王溝、駙馬灘、相連;南與辛村;馬圈灘批鄰;全村面積3平方里;總人口286人;其中農戶40多戶;外出務工人員180人,村內人員分布稀疏;分散居住於後溝、前街、和前村、由於地處萬輝河支流,其地表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村內道路建設殘缺;基礎設施簡陋;村內建有國小和鄉級衛生室各1所;80年代以前該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生;柴水人民風淳樸熱情,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柴水村屬於辛村鄉行政區域;靜樂縣萬輝河終端地區;村落依山而建;整體格柴水村 局依山傍水兩面環

柴水村柴水村

山;一條辛村鄉道橫貫南北,南通莊王溝;駙馬灘,吹平莊;腰莊;老婆地村等;北端坐公交大約40分鐘就可以直通鵝城;上世紀70年代柴水村屬於繁榮時期;由於當時文革時期村里農業種植方便;是個“餓不死”的好地方,外來人口絡繹不絕的搬遷至此;最高時農業戶口達到200多戶;500多人;八九十年代以後國家發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號召後;人口逐年減少;截至到2012年底100多人;[1]全村國土面積4平方里;耕地面積740畝;其中河灘地面積340畝;境內海拔平均在200米以上;村內適合種植土豆;黑豆,胡麻,等農作物;以此為主要經濟來源;柴水村是個典型的農業村;近年有不少出鏡打工者成為該村致富一代經濟來源;主要分布於北京;上海;廣州;福建;江蘇;及省內各大城市;200
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不到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50元;目前;村里正轉向種植業和畜牧業[1]歷史上的柴水村是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地方;但由於近代人頻頻挖掘;現探明儲量極少;再加上煤炭開發點甚難發現;一直無人知曉;曾有人挖出過煤;但終究是曇花一現;不長時日;煤源就沒了;村內樹林種植繁茂;余占全村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全村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是一個上靠山、下靠灘,貧窮落後的小村莊。

地質地貌:

柴水村村落地勢平坦,但兩面環山,尤其東部山體地勢較高,山體一般為土質,非常裸露,整個山

柴水村位於“靜樂縣萬輝溝”柴水村位於“靜樂縣萬輝溝”

柴水村處於“萬輝溝”地區
體被太陽照在;身上;散發著金黃色的光芒;田地由階梯狀的格局分布開來;是一串呈s形的斷陷盆地所展布;從而加強了自然景觀的演替變化;由於處於黃土高原地帶,常年流沙走石,山上由於多年耕地開坑,植被較少,土質疏鬆,荒地較多,大多為無人耕種的荒地,柴水村境內水源充足,其餘均在200米以上。中面和西面為黃土丘陵區,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較為破碎。村內河流均屬萬輝河水系。汾河幹流源於寧武, 平均氣溫為7度,一月均溫--9度,七月均溫23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120至,屬於典型的北方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

柴水村坐落於村東頭的鬧地山腳下,層層土地在山坡上掛著;這是村里人的命根子;從遠處看這個村莊幾乎與大山合為一體

柴水柴水

;更顯得古老而文明;厚厚的黃土掩蓋不了柴水村滄桑的歷史;在過去幾十年代里,村里民眾家家戶戶多以種地柴水村農業社時期舊貌
為主,種地是主要的經濟來源;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靠地謀生,聞雞起身,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單調生活方式;舊社會人們常常形容為“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畝平,年年災情多。三天沒雨苗發黃,下場急雨地沖光,地里土肥地邊流,沖走肥畝土剩石頭”[2],父老鄉親辛辛苦苦的一年到頭來,還是看不到好光景,2007年,一場毀滅性的冰雹襲擊全村,村中大多數人們家窗戶玻璃被冰雹砸穿,到處枯枝爛葉,玻璃瓦片,地里的莊稼更是顆粒無收。村里經濟條件落後,基層建設不全;全村大多是出外務工人員;很少有年輕人在家務業,90年代以後經濟渠道主要以在外地打工和農業生產為主,可用耕地面積是798畝,平均為2人一畝,基層建設條件落後,村民致富意識淺薄;柴水村也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窮村。

基礎設施

柴水村截止2010年底,已基本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工程。

水全村有42戶通自來水,有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56%)。 

 電有72戶通電,有3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線電視機農戶3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0%和50%);

電話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分別占總數的6.94%和41.67%)[1]

車輛全村共擁有機車11輛。機動車15兩;

沼氣池全村有4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建有小水窖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戶。  

 居住有舊時的土窯,水泥轉房和木料房三種;窯洞都建於山坡上,房屋多見於山區、靠河床分布,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3]

道路柴水村通往鄉鎮道路為柏油路;村中道路為土路面;2007年鄉政府號召道路硬化後;村里道路組織曾經硬化過;但這種豆腐渣工程沒過多久;便回到了以前的路面;成為名符其實的石子路;

經濟發展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9萬元,占總收入的67.29%;畜牧業
柴水村村貌(5張)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15.5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頭,肉牛26頭);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97%;第二

柴水村柴水村

、三產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26.63%;工資性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4.36%。農民人均純收入257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人(占勞動力的18.02%),在省內務工22人。2010年換屆選舉;村民二旦子在村民的擁護下當選為村長,當下請求政府撥款蓋了村委會辦公室4間平房,修了學校的院牆;改造基層建設,並鋪設了水泥道路;2006年國家實行農改以後;村中山地少了,河灘地的大力開發,加上有雨水充沛,農作物一直都是好收成;近年不少村民效仿鄉里;開田發展種植松樹苗產業;取得了不錯的收入;勤勞智慧的的柴水人已不在是七八十年代的封建落後觀念;放眼未來;積極規劃發展柴水特產,努力從工業和養殖業入手;積極回響黨的十二五規劃,村里迎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曙光。[1]

種植業

該村里經濟主要靠種地生活;以生產優異的“小雜糧”聞名;生產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穀子、莜麥、山藥、糜子、黍子、小麥、豆類、玉米、高梁等;經濟作物以胡麻、菜籽為大宗;是村里一項最大的收入來源; 

畜牧業

  該村目前建有一養兔場和養豬場各一座;

勞務業

如今,柴水村大量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勞務經濟與勞務輸出已成為柴水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和支柱產業;實現了"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作用。如今,村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均在200人以上,占到全村人口的1/4,有70%的農戶改變了生活狀況,擺脫了貧困。勞務經濟,已經成為柴水村的支柱產業;同時促進了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民族人口

截止2012年底,柴水村共有農戶46戶,全村人口僅108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62人。其中農業人口65人,勞動力48人。該村基本都為漢族人。異有不少外來少數民族人口;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5人,參合率70.07%。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教育衛生

柴水村國小校

簡稱“柴水國小”;坐落於柴水村村委會辦公室旁,緊鄰辦公室,是一個國家鄉級公立制的國小校,學校新校地址建成於2000年,共有建造房屋5間,兩邊封開是教室,中間是老師集吃住,休息,辦公為一體的地如今的柴水村國小 [3]方,雖然是新建學校;但教學設備原始;簡陋;建校初期,學生最多,全部為本村學生;學生大約有40多名,老師2名,到2005年以後;本地教師嫌棄教學條件落後;紛紛離去;學生人數也逐漸變少;由原來的兩間教室合併成為了一間教室上課;剩下的一間房子堆放雜物;教室里擺放著16張桌椅,一套是老師講台桌;第一節課數學、第二節課語文、第三節課常識、第四節課體育、第五節課音樂、第六課自習,這就是學生簡陋的教學課程表;兩間教室裡屋頂卻只有一盞燈泡,到了晚上昏暗的教室里依稀可以看得見孩子們求學的真誠,房子前面是一片土操場,在這裡成為了孩子們課後之餘的活動天地;2010年;村委會將操場硬化;並在四周建起了院牆;截至目前;教師一名,學生13名,如今的柴水村國小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學生人數在不斷的流失;師資質量依然老套;死板;我們相信,在村委會各級幹部的帶領下;但願學校的明天將會更美好;[5] 炊煙裊裊中;可能會誤認為這是誰家的房子;其實不然,這就是柴水村國小,柴水村國小比一般唯一任教教師李文宣 [3]的國小小很多;學校設備簡陋,建設不全;師生缺乏;截至2012年在小學生僅是11人;大多為留守兒童;學校也是專門為村里這些孩子保留下來的;在教的只有一位老師李文宣,已經任教七年,以前的老師大多嫌棄這裡薪水低;設備簡陋而不願任教;只有他留在了這裡;學校牆上沒有時間表;老師只好看自己的手錶估計時間上課,下課以及放學;由於沒有年輕老師;體育設備缺乏,課件活動時間孩子們只是聊聊天;曬曬太陽,潦草打發;轉眼間,上課了,孩子們有有序的回到了自己的課桌上認認真真聽起來;不知道他們是否也渴望有一天學有所成,來改變這個村莊的窮苦面貌,還是在想著走出這座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3]

柴水村衛生室

2010年在鄉政府和村委會的共同努力下建有一個村級單位的醫療機構;在柴水村國小教師 以前有村衛生室、村衛生所、村醫療點等各種稱呼。新醫改以後,國家將村級醫療機構統一稱為村衛生室。並將以前的村衛生室、村衛生所、村醫療點進行合併,形成了現在的每個行政村有一所標準化的村衛生室。[1]  

醫療設備柴水村衛生室設有診室,治療室,處置間和一個藥房; 

工作職責積極宣傳計畫生育,定期的做好合作醫療相關政策、用藥目錄及規定不予補償項目、補償程式、月補償公示等宣傳工作,積極參加農合知識的培訓,嚴格執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品目錄和基本診療項目等有關規定,堅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藥、合理收費的原則;無自費藥品;嚴格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公開懸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點、村衛生室的標牌,設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投訴箱;柴水村衛生所的建立確保參合村民得到優質、價廉、方便、安全的醫療服務。

村務公開

項目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養老保險分發費公開;計畫生育法政策公開;村委會村民選舉名單詳細列表公開;土地補貼發放款公開;

方式

主要以寫字型的方式公布於村委會黑板上;會議方式公開或者貼上於上的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2人。

自然資源

煤炭資源

該地下資煤;儲量一般;由於近代人私挖濫采;已探明儲量不多;有但是煤的質量優好;

水力資源

該村地表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萬輝河流過。

耕地資源

耕地總面積740畝(其中:旱田400畝),河灘地面積340畝:人均耕地0.69畝,

民俗技藝

剪紙

在柴水村,民間一直流傳直這樣的童謠;活到老,學到老;剪紙技術愛到老;可見這裡的人對於剪紙的熱愛柴水人剪紙作品-回娘家 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風格獨異,別具一格,她既保持著黃土高原的泥土氣息,又顯示了黃河文化的古老文明。她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種類數以千計,民間故文化的古老文明。她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種類數以千計,民間故事事、生活、小品耐人尋味,花鳥、樹木各具形態人物、獸禽栩栩如生,真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她是點綴、裝飾生活的藝術,是象徵美好生活的祝願與追求,它不僅僅是製作的作品,更是一代又一代靜樂兒女孕育和滋養的文化碩果。古往今來,柴水村人們靈手巧鑄剪紙,紛呈各異競風流,代代傳承,輩輩升華,剪紙能手層出不窮,因而使柴水民間剪紙以百倍的身價博得現代文明與藝術家的青睞。“柴水民間剪紙件件不失為精品。柴水剪紙如今不再是昔日那種順應民俗的活動了,而注入了創造現代美好生活的希望。不僅僅是柴水村人們對美好的希望,更是靜樂人們對美好的期望。

圍畫

炕圍畫大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技藝全靠師承或世代沿襲相傳,炕圍畫藝人在農村炕描圍畫 倍受尊重,90年代以後,該村的面貌和生活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炕圍畫被現代的裝飾材料替代,從事炕圍畫的民間藝人紛紛轉向其它領域的工作,加之土炕和窯洞也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炕圍畫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消失了,炕圍畫手藝面臨失傳的境地。

特色特產

莜麵窩窩

莜麵窩窩又叫莜麵栲栳栳,是用莜麵(是由莜麥加工磨製而成的)做成的一種麵食。製作精緻,吃著有筋,耐飢抗 寒,營養價值很高,含的鈣、磷、鐵、核黃素都相當多;它的主要配料油,鹽,蒜木,蔥花,香菜醋,瘦羊肉,辣椒末等。沾著吃味道獨佳,有莜麵栲栳栳也是靜樂縣的名特產。

胡麻油

胡麻油在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在民間稱謂極多,有汪油、潞油和麻油等。胡麻是我國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俗稱芝麻、脂麻。胡麻油也稱芝麻油,它是從胡科植物脂麻種子榨取的脂肪油。靜樂縣柴水村也是出產優質胡麻的地方之一.;當地的百姓很早就以胡麻榨取油脂。胡麻油被當地的百姓用來做飯;在沒有煤油和電燈的時候還用胡麻油點燈;而用胡麻油拌涼粉可是當地直分好吃的一種小吃。

油炸糕

柴水人吃糕,與別地一樣,不僅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招待賓客,而且每每有紀念意義柴水村胡麻 的事都要吃糕。小孩子過滿月,做生日,要吃“滿月糕”、“百歲糕”;老年人做壽,要吃“長壽糕”,娶媳婦要吃“喜糕”,蓋新房要吃“上樑糕”,搬遷新房新居要吃“搬家糕”,並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說法......這些古老的習俗,至今在農家仍很盛行。他們一方面取“糕”的諧音與“高”緊密聯繫在一起,企盼步步登高,高升旺長;一方面取糕的形狀圓與色澤紅,祝願合家團圓,日子紅火。

攤黃兒

由於該村處於晉西北地區冬天氣候寒冷;攤折餅的時間一般放在小雪大雪上凍之後的臘月間。這陣子村子的街巷裡就會飄滿蔥花味。如果走進一家院子,就會遇上了攤折餅,農家使用的鍋很大,直徑有八九十厘米,攤折餅時把鍋端下來,在灶口放一個米字形的鐵架,將9個鏊子,1個擺在鐵架中間,8個擺在周圍,用泥填住空隙就可以攤折餅了。攤折餅的炊具叫鏊子,是一個中間凸起、邊沿略高的圓形生鐵鑄件。攤折餅一般由9個鏊底、8個鏊蓋組成“流水線”進行作業。8個鏊蓋在9個鏊底上倒替著“摘帽戴帽”,熟一個摘一個,鏟一個燒一個再蓋一個,如此這般,輪流往復,既減少了揭蓋蓋子的次數,又不容易忘記折餅的烙制時間。攤折餅的鏊子中間是凸起的,看上去很奇怪,但另有奧妙,攤折餅不需要那個木製的T型刮子,將麵糊刮開攤薄。攤折餅時,在鏊子上抹點食用油,將麵糊倒在鏊子上,麵糊就會從高處自動流下攤開成餅,一勺一個不多不少非常精準。攤黃兒也是整個山西的小吃;所以,山西人烙制折餅叫“攤”折餅,或叫“攤黃兒”。現在,生活雖然富裕了,白面和大米成為日常主食,但晉西北廣大農村過春節仍然保持了攤折餅的傳統風俗。折餅作為主食的調劑,為老百姓的飲食增添了花樣,被老百姓寵愛有加。

風土人情

衣食住行

 穿衣習慣 

 村內由於經濟落後人民衣著樸素,不尚奢華。1949年前,農家衫褲鞋襪,多以粗布和自織土布手工縫製。愛穿貼身布制夾背心和棉背心,俗稱“腰子”。因處於高寒地區,無論男、女,喜戴帽子,並有穿羊皮衣服的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衣著逐步改觀,衣料先時興海昌蘭、毛蘭布,以後又時興滌卡、滌綸、花達呢、花嗶嘰,到近年穿毛衣和毛料、呢絨服裝者也以常見。家做布鞋布襪也為皮鞋、膠鞋、塑膠鞋和線襪、尼龍襪所取代。衣服式樣日新月異,花色豐富多彩。城鎮女子燙頭髮,穿高跟鞋,夏天穿裙子,男士西裝革履者,已隨處可見。[1] 

 飲食習慣 

 該村飲食習慣是早晚喝稀,中午吃乾。一日三餐。家常飯早晚煮山藥稀飯或光稀飯、拌炒麵稀飯 ,中午蒸莜麵或抿豆面,河川區多吃燜粥、撈飯、黃軟米饅頭。熱菜基本上是燴山藥。一日三餐均是醃菜下飯,家家常年以自種的蘿蔔、蔓菁、茴子白、芥菜醃一瓮鹹菜,漚一瓮黃菜。山區農村種植新鮮蔬菜不多,常以野菜補充,有甜苣、苦苣、木根根(蒲公英)、苜蓿、地耳、柳米米、蕨菜、蘑菇、榆錢錢、粘蓬、灰菜、燕燕衣。[1] 每到春節臨近,家家殺豬、宰羊做年食,攤一瓮黃米麵折餅做一瓮糕,還要做豆腐、生豆芽、漏粉條,燒肉、炸丸子,足夠吃一月四十天。中秋節臨近,烤月餅、買瓜果,親友間相互饋贈。家家吃肉喝酒、包餃子。其它節日則熬山藥加粉條、豆腐、豬肉,稱為大雜燴,主食為油條、烙餅、花捲、油糕或包子。招待親朋貴客,備酒,菜有涼拌、熱炒,主食有油糕、烙餅、餃子、蒸包子。婚喪嫁娶喜慶宴賓,一般前一天是燴菜蒸莜麵,晚上吃餃子和四熱四冷。正日子接戚為粉湯、油糕,坐席過去是七碟子八碗,現在是十冷十熱,主食為白面饃饃[1]

居住習慣

住宅歷史來以四合院為多;以正房為上,改革開放後村里居民以窯、房兩種房屋居住;柴水村現代房屋居住風格-木料房 只有少數老年人居住於半山腰的舊時窯洞;土窯在紅膠泥或黃土崖上依山而掘,大小深淺視土質而定。土質松的支木頭楦,以防坍塌。講究的還接石口或磚口,以保持堅固美觀。人稱這種土窯是冬暖夏涼的“神仙洞”。 房屋大多分布與該村平坦地;隔河而建;其中以木料房居多;屋內盤土炕爐灶,順牆通房頂留煙囪,兩間為一居室,做飯、取暖、就寢、接待客人“一攬子”功能;也有不少鋼筋混凝土平房。[1]出行習慣人們出行常為步行或騎牲口,只有有錢人出門坐轎。新中國建立後,從坐馬車、騎腳踏車 腳踏車開始,交通日益發達,2001年鄉鄉通公路,村村通機動車,騎機車、電動腳踏車;坐QQ車、公共汽車,拖拉機都十分方便。[1]

婚喪喜慶

婚嫁

舊俗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旨在門當戶對,傳宗接代。解放前,婚嫁類似古代“六禮” 程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男女成婚後,第三日新夫婦同往女家謂之“歸寧”(又叫回門)。1951年,國家頒布婚姻法後,家長強迫包辦婚姻,日趨漸少。結婚程式亦簡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青年多以自由戀愛為主,後徵求雙方父母意見,共同商量辦理婚禮。現在的結婚程式較簡單。經男女戀愛後,準備結婚前,一般女方父母攜女方至親到男方家,雙方父母見面,商談結婚事宜,男家多酒飯招待,是謂“看家”。經看家後,若無意見,一般男家找一“媒人”送禮品、禮錢到女家,雙方商定結婚日期,女家開出結婚時所需款物,男家須一一落實,是謂“定婚”。到結婚當日,男家派出車輛到女家迎娶新娘,女家父母至親大多帶上陪嫁的物品,如床上用品、洗漱衛生用品、廚房炊具等隨車同到男家參加婚宴。新婚夫婦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對拜禮。晚上,男方親朋好友多留下來,鬧新房。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成婚的條件也越來越高。一般情況下,縣城男方要有一套裝潢好的住房,有配套家具、彩電、冰櫃、空調等,女方則根據家庭情況,陪嫁可多可少;農村男方多在家自建三間上下兩層住房,經濟條件好者也有到縣城購房結婚的。

生賀

解放前,生男滿三天,親朋道喜,吃“洗三酒”,贈送紅蛋,設宴招待;生女從簡。解放後,不論生男生女,均向親友送紅蛋。實行計畫生育後,給子女過生日之風盛行,猶重周歲(抓周)和10歲(做整10歲)。抓周時,一般購文具、玩具、食物等擺於小孩周圍,任小孩選玩,憑第一次選玩的東西,以推斷小孩今後發展方向。備美酒佳肴,請至親好友共同慶賀。也有到照相館拍照留念,一些初、高中學生也常於生日互贈賀卡、小禮物或網上祝賀。給老人過生日稱為“壽慶”,一般在59周歲生日時做60大壽,此後每隔10年一慶,如69周歲時做70大壽。給父母做壽,多由兒女提議,至親好友參與,子女送老人衣物,訂做生日蛋糕,辦壽宴。席間,祝壽者多以吉祥、恭維的話愉悅壽星。壽宴過後,擺上生日蛋糕,晚輩合唱“祝你生日快樂”,老幼同樂。

喪葬

村里人重喪葬,猶重為父母送終。老人臨終前,子女須守護在身邊,聽取臨終囑咐,送終盡孝,即使遠在外地也都儘量趕回,世人皆以沒能為父母送終者感到遺憾。1986年,縣內公職人員去 柴水村村情面貌(7張)世後均實行火化,農村土葬者多。喪葬程式一般有三:一為弔唁。堂屋內設一靈堂,靈堂內有遺體或遺像,兩側懸掛輓聯,供弔唁者悼念。二為出殯,俗稱送葬。兒孫及至親披麻戴孝,燃放鞭炮,哭送棺木到墓地。三為做七。老人死後每7天祭祀1次,共祭祀7次。1994年後,縣內普遍實行火化,傳統的喪葬禮儀日趨簡化。2005年,縣人亡故後,遺體大多直接送往殯儀館存放,張貼訃告,公布向遺體告別時間和地點,一般於亡故後第三天在殯儀館向遺體告別。弔唁者佩黑紗,戴白花,向遺體默哀致敬以示悼念。火化後的骨灰或進公墓,或在集體墓地安葬,

行情 

 俗稱送禮、出人情。村里人重情禮,一家有大事,親朋好友之間常出情送禮賀。禮尚往來,民間有“人情大似債,頭頂大鍋也要賣”之說。1986年,人行情多為婚嫁、生育、喪葬、建房等,情禮大多為實物。婚嫁常送衣物、賀匾、鞭炮、水瓶。生育常送老母雞、雞蛋、、紅糖、小孩衣被。喪葬常送孝幛、花圈、紙錢、鞭炮。建房常送被面、賀匾、鞭炮、水瓶等。1990年後,行情範圍擴大,升學、過生日、壽誕、喬遷、生病住院都有送禮出情者。除送傳統的實物外,也因人制宜,送水果、菸酒、鮮花,也有送禮金,大多30元、50元不等。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行情送禮者更多,逢年過節,家有喜慶,均有親朋好友出情送禮,多為菸酒、紅包,價值在100元、200元不等,多的上千元。收情者大多在飯店制辦酒宴謝客。

趕集廟會

下靜樂縣城趕集 廟會(靜樂縣)在每年農曆的6月15日,6月13日起會,6月18日完畢。也是全縣人民最紅火熱鬧的日子之一。村里人會選擇在這段時間購買自己日常所需的產品,老年人喜歡去南河灘、天柱山看戲,進廟宇焚香上供,敬神祭祖;年輕男女則旋轉於各個娛樂場所之中娛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