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殼斗科柯屬植物]

柯[殼斗科柯屬植物]
柯[殼斗科柯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柯(學名: (Thunb.) Nakai)是殼斗科,柯屬喬木,高可達15米,胸徑40厘米,葉片革質或厚紙質,頂部突急尖,基部楔形,上部葉緣有齒,中脈在葉面微凸起,雄穗狀花序多排成圓錐花序或單穗腋生,果序軸通常被短柔毛;殼斗碟狀或淺碗狀,硬木質,小苞片三角形,甚細小,堅果橢圓形,暗栗褐色,7-11月開花,次年同期果成熟。 分布於中國秦嶺南坡以南各地,但北回歸線以南極少見,海南和雲南南部不產。日本南部也有分布。生於海拔約1 500米以下坡地雜木林中,陽坡較常見,常因被砍伐,故生成灌木狀。 樹皮褐黑色,不開裂,內皮紅棕色,木材的心邊材近於同色,乾後淡茶褐色,材質頗堅重,結構略粗,紋理直行,不甚耐腐,適作家具,農具等材。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形態特徵

柯

喬木,高15米,胸徑40厘米,一年生枝、嫩葉葉柄、葉背及花序軸均密被灰黃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的毛較疏且短,常變為污黑色。葉革質或厚紙質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4厘米,寬2.5-5.5厘米,頂部突急尖,短尾狀,或長漸尖,基部楔形,上部葉緣有2-4個淺裂齒或全緣,中脈在葉面微凸起,側脈每邊很少多於10條,支脈通常不明顯,成長葉背面無毛或幾無毛,有較厚的蠟鱗層;葉柄長1-2厘米.

雄穗狀花序多排成圓錐花序或單穗腋生,長達15厘米;雌花序常著生少數雄花,雌花每3朵、很少5朵一簇,花柱1-1.5毫米。果序軸通常被短柔毛;殼斗碟狀或淺碗狀,通常上寬下窄的倒三角形,高5-10毫米,寬10-15毫米,頂端邊緣甚薄,向下甚增厚,硬木質,小苞片三角形,甚細小,緊貼,覆瓦狀排列或連生成圓環,密被灰色微柔毛.

堅果橢圓形,高12-25毫米,寬8-15毫米,頂端尖,或長卵形,有淡薄的白色粉霜,暗栗褐色,果臍深達2毫米,口徑3-5毫米,很少達8毫米。花期7-11月,果次年同期成熟。 '花期9-10月,果期翌年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約1500米以下坡地雜木林中,陽坡較常見,常因被砍伐,故生成灌木狀。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秦嶺南坡以南各地,但北回歸線以南極少見,雲南南部不產。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江蘇(南京、無錫、崇安、宜興、溧陽、金壇),浙江(杭州、桐廬、建德、臨安、寧波、鎮海、奉化、平陽、泰順、諸暨、武義、開化、天台、仙居、溫嶺、麗水、遂昌、慶元、景寧、龍泉),安徽(黃山、歙縣、休寧、霍山、東至、青陽、廣德),福建(永泰、仙遊、將樂、永安、永春、龍海、南平、延平、順昌、邵武、武夷山、建陽、長汀、上杭、連城),江西(南昌、新建、浮梁、萍鄉、蓮花、九江、九江、武寧、修水、永修、彭澤、鷹潭、餘江、貴溪、贛州、贛縣、大余、上猶、崇義、全南、寧都、興國、會昌、石城、瑞金、遂川、安福、永新、井岡山、銅鼓、黎川、南豐、資溪、廣昌、廣豐、鉛山、婺源、德興),山東(寧陽),河南(新縣),湖北(武昌、利川),湖南(炎陵、衡南、衡東、祁東、邵陽、隆回、洞口、綏寧、新寧、武岡、宜章、永興、資興、東安、雙牌、道縣、藍山、江華、懷化、會同、洪江),廣東(廣州、從化、曲江、始興、仁化、翁源、乳源、新豐、樂昌、南雄、深圳、澄海、廉江、高州、鼎湖、封開、德慶、博羅、惠東、梅縣、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興寧、海豐、河源、龍川、連平、和平、清遠、陽山、英德、連州、東莞、饒平),廣西(南寧、柳州、鹿寨、陽朔、臨桂、全州、興安、永福、龍勝、資源、平樂、恭城、梧州、蒼梧、騰縣、貴港、北流、隆林、賀州、昭平、南丹、東蘭、興賓、金秀),海南(三亞),重慶,貴州,台灣(台中、桃園、南投、台東),香港。

主要價值

樹皮褐黑色,不開裂,內皮紅棕色,木材的心邊材近於同色,乾後淡茶褐色,材質頗堅重,結構略粗,紋理直行,不甚耐腐,適作家具,農具等材。果實含澱粉和脂肪,可釀酒;樹皮、殼斗含鞣質;對有毒氣體(二氧化硫、氯氣)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