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

柏林的女人

《柏林的女人》,這是一部關於戰爭中女性的電影,也是關於人性的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女人的日記。該日記是在為了躲避炮彈轟炸的地下室寫下的,記錄了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蘇聯紅軍進駐柏林的真實境況。影片由在德國頗具影響力的馬克思·法貝爾布克執導。由於上次愉快的合作,《戰火中的伊甸園》的主演之一朱莉安·科艾勒再次出演了《柏林的女人》,這位柏林影后的參演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分量。而出演女主角的尼娜·霍斯更是在2007年憑藉《耶拉》剛剛摘得柏林電影節的影后桂冠,兩位柏林影后的同台彪戲自然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看點。

基本信息

電影劇情

電影海報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女人的日記。該日記是在為了躲避炮彈轟炸的地下室寫下的,記錄了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蘇聯紅軍進駐柏林的真實境況。故事詳細描寫了德國婦女如何受到了蘇聯軍人的強姦和虐待,並最終成功逃脫。這個不願意透露的姓名的女人(尼娜·霍斯飾演),利用了一名士兵對她的迷戀,才得以生存,她認為他是她的情人,並非是強姦犯。但當她真正的未婚夫從前線戰場返回家鄉,卻唾棄她,認為她遭到強姦了,是骯髒的。當時很多在柏林生活的人都被迫使用過這樣無奈的生存方式。這部電影被認為該受到每個人的關注,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戰爭是一次毫無尊嚴可言的社交。

演員職員表

主演

尼娜·霍斯、茱莉安·柯勒、奧古斯特·迪赫、葉甫根尼·希迪金、伊爾姆·海爾曼

職員表

柏林的女人劇照柏林的女人劇照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Director:

LauraMihartescu....firstassistantdirector

選角導演Casting:

SimoneBa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詹恩·凱茲梅利克JanA.P.Kaczmarek

ZbigniewPreisner

攝影Cinematography:

BenedictNeuenfels

剪輯FilmEditing:

愛娃·J·林德EwaJ.Lind

藝術指導ProductionDesigner:

UliHanischAndrzejHalinski

布景師SetDecorationby:

ManfredLohmar

服裝設計CostumeDesignby:

LuciaFaust

視覺特效VisualEffectsSupervisor:

DavidLaubsch

獲獎情況

柏林的女人劇照柏林的女人劇照
FilmAwardinGold2009

BestSound(BesteTongestaltung)(提名)

ManfredBanach

BestSound(BesteTongestaltung)(提名)

ChristianConrad

BestSound(BesteTongestaltung)(提名)

MartinSteyer

GermanFilmAwards2009

BestPerformancebyanActressinaSupportingRole(BestedarstellerischeLeistung-WeiblicheNebenrolle)(提名)

伊爾姆·海爾曼

Camerimage2008

最佳攝影(提名)

BenedictNeuenfels

演員陣容

柏林的女人  劇照柏林的女人 劇照

尼娜·霍斯Nina Hoss....Anonyma

奧古斯特·迪赫August Diehl....Gerd

茱莉安·柯勒Juliane Köhler....Elke

塞巴·烏澤多夫斯基Sebastian Urzendowsy....Junger Soldat

Rolf Kanies....Friedrich Hoch

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Steffi

Rüdiger Vogler....Eckhart

喬迪絲·翠貝爾Jördis Triebel....Bärbel Malthaus

伊爾姆·海爾曼Irm Hermann....Witwe

Yvo Rene Scharf....Ivan, russischer Soldat

奧爾基爾德·魯卡斯瑟維克茨Olgierd Lukaszewicz....Buttermann

Aleksandr Samojlenko....Petka

Aleksei Poluyan....Pockennarbiger Unterleutnant

伊莎貝爾·格斯切克Isabell Gerschke....Lisbeth

Ulrike Krumbiegel....Ilse Hoch

Erni Mangold....Achtzigjährige Frau

羅莎莉·托馬斯Rosalie Thomass....Greta Malthaus

Hermann Beyer....Dr. Wolf

Maria Hartmann....Likörfabrikantin

Katharina Plaschke....Buchhändlerin

Ralf Schermuly....Buchhändler

Eva Loebau....Frau Wendt

Yevgeni Sidikhin....Andreij Rybkin

柏林的女人  劇照柏林的女人 劇照

Anne Kanis....Flüchtlingsmädchen

馬克西姆·科諾瓦洛夫Maksim Konovalov....Zündapp Junge

Aleksandra Kulikova....Mascha

Simon Raphael Louwen....Russischer Soldat

Kirill Ulyanov....Dichter

Andreina de Martin....Belästigte Frau

Artur Kowalski....Hübscher Unterleutnant

Hans-Peter Abts....Stiefelrusse

Romuald Makarenko....Adjutant

Catharina Schuchmann....Frau Binder

Stella Kunkat....Lenchen Hoch

Lili Färberböck....Fünfzehnjährige

Oleg Chernov....Erster Vergewaltiger

Dmitri Bykovsky....Sibiriak

Evgeny Titov....Volodja

Wolfgang Ceczor....Deutscher Offizier

Konstantin Vorobyev....Vierzigjähriger

Louis Schuchmann....Felix

Dimitri Bilov....Pfannenrusse

Roman Gribkov....Anatol

Igor Yatsko....Erster Kellerrusse

Samvel Muzhikyan....Andropov

Viktor Zhalsanov....Mongole

幕後花絮

柏林的女人柏林的女人

電影因為題材敏感,上映後引起了多方的關注,於國際與德國本土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在聖巴巴拉國家電影街上,獲得了最佳國際電影獎,並在有“德國奧斯卡”之稱得德國電影獎中占據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效的提名。原著小說的時間跨度是從1945年4月20日到6月22日,只有短短的兩個月。而原著小說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間傳看,被其中一位作家朋友Kurt Marek負責推薦宣傳,得以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先後在美國、英國出版,卻沒有受到德國文壇的關注,直到近年的再版,才又一次備受矚目,並被搬上銀幕。在小說最初出版後,經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為無名氏,以保護她的安全。直到她死後,其真實姓名Marta Hillers才被披露出來,又引發了一陣爭議。Marta Hillers被認為是“第三帝國(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小規模的宣傳員”。

影片由在德國頗具影響力的馬克思·法貝爾布克執導。他最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義大利從事戲劇方面的工作,後來去德國慕尼黑學習並為康斯坦丁電影公司工作。在執導過一些舞台劇和電視劇後,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戰火中的伊甸園》就讓他受到了世界的矚目,該片提名了當年的美國金球獎,並在柏林電影節拿下了最佳女演員的獎項,於其他國家的著名電影節上也都有所斬獲。《戰火中的伊甸園》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二戰時的柏林,講述了一個德國女人和一個猶太女人之間的感情故事,讓炮火見證了一段比生命更加偉大的愛情,感動了無數觀眾。作為他的第三部電影作品,《柏林的女人》再次將鏡頭對準了硝煙籠罩的柏林,關注著身處在戰爭年代那些不幸女人們的命運。由於上次愉快的合作,《戰火中的伊甸園》的主演之一朱莉安·科艾勒再次出演了《柏林的女人》,這位柏林影后的參演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分量。而出演女主角的尼娜·霍斯更是在2007年憑藉《耶拉》剛剛摘得柏林電影節的影后桂冠,兩位柏林影后的同台彪戲自然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看點。電影從各個方面都儘量貼合了原著,比如小說作者在寫日記時是三十四歲,而尼娜·霍斯在拍攝電影時是三十三歲。更加保證了表達人物狀態的精確度。

影評

柏林的女人柏林的女人

曾經聽一位德國老人講述他的“童年陰影”,當年蘇軍占領德國時,光天化日之下強姦德國婦女,甚至當著孩童的面。

他說,這個創傷,一輩子都不可能擺脫,是永遠的夢靨。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緊。

本來說不看《柏林的女人》,結果還是看了。這部片子對我產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沒有因為片中的場景做噩夢,也沒有因為“令人髮指的獸行”對人性產生絕望的懷疑(像我看完關於南京的紀錄片電影之後的反映),也沒有陷入女權主義的激憤思想中。

用HR的話概括說,這不是一部控訴的片子,而是讓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部落格中提到過這段歷史。寫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南京,我的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全城的女人都要像無辜的羔羊一樣呢?為什麼不能採取轟烈而有震懾力的方式反抗呢?當對方不把你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嚴的人來對待時,你就應該用極端的方式讓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問,它展示了一種“活下去”的信念,一種生命本身的尊嚴。讓我有種感覺,“寧為瓦全,不為玉碎”,同樣是一種高貴。

主人公,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年輕美貌的女記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蘇軍攻占柏林期間的柏林女子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殺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潰,有的行屍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卻選擇把這一切在日記中完整記錄下來,並且抱有堅強的信念:“所有外在的傷害都不能真正傷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覺得,再屈辱的經歷,你能有勇氣正視它,把它寫下來,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獲得了一種尊嚴。

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蘇軍的高級軍官。軍官是有教養的蘇聯人,會彈鋼琴,妻子被德國人殘忍地殺害了。

她為他提供“服務”,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並提供稀缺的食物。這么一種極端情況下的生存方式,卻讓我想到千百年來女子的處境:如果必須賣,那就儘量賣到更高的級別--比如找到有權勢的男人,締結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說過,妻子和妓女本質上並無分別,同樣是依附男人,同樣是沒有經濟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明明是嫖與被嫖的關係,女主人公和高級軍官之間卻漸漸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對他說,別走了。於是他們促膝長談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看到他們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這世上,只有他們之間才能相互懂得,他們都是戰爭的孤兒。

德國投降了,軍官發現自己愛上了女主人公,想帶她離開。

她說,這年頭,愛情的含義已經變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來找她的時候,她還在。

果然等到了從戰場歸來的丈夫。這位曾經的納粹戰士看了妻子的日記,自尊心崩潰,說你自己難道不覺得羞恥,不覺得噁心么?

她瘋狂地騎著腳踏車去找軍官,一路上她見到春日的蝴蝶。

軍官被調離,正欲離開柏林。我以為她會不顧一切地撲上去,要求軍官帶她離開這個傷心恥辱之地,離開給她傷口上撒鹽的丈夫。可是我想錯了,下面這段話震撼了我:

女人:謝謝你 軍官:謝謝我什麼? 女人:謝謝你,給我機會,讓我了解你。

最後一面。

謝謝導演,沒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這段敏感的歷史,掀不得的傷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諱地展示了人性的兩面。

我會想起《黑皮書》,《廣島之戀》,《午夜守門人》,《巴黎煙雲》等等。

納粹臭名昭著,納粹一旦撤離,被占領區人們對待所謂的“奸細”的手段,也並不比納粹溫和。

這些“和敵人睡過覺的賣國賊”裡面,很有可能摻著為國為民忍辱負重的間諜。可是人們不管這些,人們的壓抑太需要發泄的對象了,人們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遊街”,多么經典的鏡頭。

去年這時我去看《拉貝日記》,看到大螢幕上柔弱的中國老百姓躲在納粹旗下面,躲避日軍的轟炸,好大的悖論和諷刺!

小男孩愛看戰爭片,愛看好人打壞人。可現實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戰爭一旦爆發,人性惡便赤裸裸暴露無疑。

國家,政治,意識形態,正反雙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么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惡地離開了她,她喃喃自語說,不覺得傷心,因為太忙了,要擦乾淨房間的地板,還要到處尋找花朵(大概意思是這樣,我記不太清了)。

一個傷痕累累的女人在骯髒的廢墟中尋找春日的花朵,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這裡我才明白,她留下來,表面是為了丈夫,深層次是為了留守家園--女性和家園密不可分。這樣的回憶,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脫。就算她跟著軍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開始生活,一切真的會不同么?留下來,即是對恥辱回憶的一種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寬厚慈悲的,即使經歷了蕭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與花朵正暗示著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機。

活下來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堅強。他們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著談論被輪姦的經歷,見面打招呼都變成:幾次了?

你可以說這是不要臉,不知羞恥。可在我眼裡,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恥》裡面,我也讀到了類似的力量。

戰爭結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們在噩夢之後,要面對的是一個殘破的世界。

她們比她們的男人們更善於變通,知道舊時代早就過去了,新的時代無法抗拒地到來。和平,寬恕,交流,修復,重建才是未來。

有些德國男人拒絕未來,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過戰爭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選擇留下來陪著妻子,孩子過和平的日子,他卻要選擇和戰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亞,為了所謂的榮譽。

他的妻子哭著說,你打仗的時候我就天天盼著你回來,你好不容易回來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終還是在德軍投降後服毒自殺。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並沒有把蘇軍描繪成單純的禽獸,控訴他們泯滅人性的罪行。每一個有運氣活到柏林的蘇聯人,都有鮮血淋漓的回憶和滿腔的仇恨,他們的心被親人的慘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絕不會對著“罪惡滔天”的德國人。

不管是瘋狂的蘇聯士兵,還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殺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毀滅力。相比於女人,他們更難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寬恕與和解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更脆弱。對於他們來說,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斷裂,沒有癒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復興,肯定不是依賴於這些逃跑的男人。 這個國家重新變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難與贖罪”這樣的主題,來自於聖經。當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時,無法不想起這個主題。仿佛她一個人,被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個民族贖罪。

聯想到金基德的《撒瑪利亞女孩》裡面,肉身也有著恥辱和救贖的雙重含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記在戰後發表,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些人將之理解為德國人的恥辱,作者於是禁止了此書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無名--柏林的一位女人)網友評論

相關評價

柏林的女人  劇照柏林的女人 劇照

本片根據一位女性的日記改編,也許因為裡面記錄了太多的人性醜陋的地方,所以至今該女性的名字也沒有被透露。

故事發生在蘇軍完全占領柏林前夕的某個街道,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平民都只能躲進地下室。這裡所說的平民實際上都是些老幼婦孺,大部分都是婦女,即使有男人不是小就是老,因為適合打仗年紀的男人都去當兵了。蘇聯士兵最終占領了這個街道,面對手無寸鐵又驚嚇過度的女人們,蘇聯士兵被戰爭壓抑了許久的動物本能被激發了。只要是女人無論老少,蘇聯士兵們恣意的淫樂。在這裡強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蘇軍的軍官們不說是縱兵劫掠,至少也是對眼前發生的事情熟視無睹。倒不是說這群戰勝者的軍紀有多敗壞,因為德國人在蘇聯的土地上也是這么做的,而且有過而無不及,現在的一切只不過就是報復。其實令人寒心的不是蘇聯人的行為,而是本國人的冷漠。德國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被強姦的時候表現的大多是無動於衷,更有甚者為了自己的安全把女人推出隱蔽地點暴露給如狼似虎的士兵以換取自己片刻的安寧和苟延殘喘,其中不乏男人們。

女主角-Anonyma在經歷了被強姦的痛苦之後,決定找個靠山幫自己渡過難關。最後蘇軍在該地區的最高長官少校安德烈走進了她的生活,女人們終於可以在自己的房間裡過上安全的日子了。並且少校還帶來了食物,讓這些或老或少女人們在談論自己身邊、床上的蘇聯士兵的時候可以滿足胃口的需要。不久Anonyma所住的房子就成了蘇軍軍官們聚會的場所,人們在這裡喝酒、唱歌、跳舞,享受攻克柏林的喜悅。然而好景不長,這所房子裡發現了藏匿的德國士兵,少校並沒有按照當時的命令殺光房子裡所有的人而被憲兵帶走了。Anonyma的靠山沒有了,不得不回歸原來的生活,提著水桶在列隊的蘇軍官兵中穿行。

故事是真實的,由於暴露了過多人性的醜惡使得本片爭議頗多,很多人不喜歡,因為本片情節既不浪漫,主角也不漂亮,只有對現實的描述。真實的呈現了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痛苦,無論是侵略方還是被侵略方、戰勝方還是戰敗方。不單單是血腥、殺戮,而是對人性缺點的展現與放大。只有戰爭才可以剝去人們身上偽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現出自私、猥瑣、貪婪的內心。

影片的場景務求真實,基本上是在瓦礫堆中拍攝的,到處塵土飛揚;聲音還原的也不錯;語言上是德語、俄語互動使用。在英語片滿天飛的今天,做到這點非常難得。演員雖然沒有長篇大論的台詞,但是表情、動作足以表現痛苦的內心世界。

獲獎記錄

柏林的女人劇照柏林的女人劇照
德國電影獎 German Film Awards第59屆(2009)提名

金質電影獎-最佳女配角伊爾姆·海爾曼 Irm Hermann

金質電影獎-最佳聲效Manfred Banach,Christian Conrad,Martin Steyer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