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朝杞

油紙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達縣亭子鎮、福善鄉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製品,以其工藝精湛、製作精細、美觀大方、經久耐用、價廉物美而暢銷當時的達縣、萬縣、重慶、武漢等地,頗受人們的青睞。但改革開放後,當地青年紛紛外出打工,無人繼承這一傳統的、寶貴的民間手工行業,隨著電風扇、空調等現代產品的出現,油紙扇這一手工行業更是瀕於滅絕。而家住達縣亭子鎮趙岩村的85歲老人柏朝杞,卻一直堅守著這一傳統的手工行業。老人說,做油紙扇非常辛苦,起初為了照顧他,哥哥只是叫他做一些簡單的活,比如劃篾條、裁油紙等,但他並不滿足於這些,經常趁哥哥不在家時,偷偷乾一些熬膠、穿油紙等技術活。一次,哥哥到街上趕場去了,柏朝杞就偷偷的做了幾把油紙扇,但由於製作時篾條間距太小,膠也塗得太多,油紙扇怎么也合不攏。哥哥回到家後,並沒有指責他,而是教他該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只見他將這幾把油紙扇拿到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後,油紙扇就合攏了。從那以後,柏朝杞學習製作油紙扇更加用心了,不久,他就可以獨立的製作油紙扇了,直到1946年結婚後,製作油紙扇就成為了柏朝杞養家餬口的手藝,而且一做就是70多年。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用紙扇的,但有一些老年人卻還保持著夏天用油紙扇納涼的習慣,曾經還有很多人都慕名前來購買過他製作的油紙扇。老人說,2003年,他老伴遠在台灣的堂弟回家探親,堂弟在外漂泊幾十年,退休前是一名飛行員,赴台灣前就知道他油紙扇做得非常好,回到老家後,堂弟發現已80歲高齡的他還在做油紙扇時,當即將老人做好的40幾把扇子買走帶回台灣,並送給了朋友,誰知,這些朋友在使用這些扇子後,非常喜歡,又委託堂弟購買了幾十把油紙扇帶到了台灣。
“孩子們現在也不富裕,我不能拖他們的後腿。”老人說,他現在跟著大兒子一起生活,由於幾個兒子都在農村,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他現在每天仍然堅持做油紙扇,掙點錢自己養活自己。
“我雖然做得慢一點,但慢工出細活,所以每一年還是能賣出不少扇子的。”老人說,年輕時,他每年能做五六千把扇子,現在由於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因此現在每天起早貪黑一年也最多只能做三千把扇子。這些扇子主要是銷往達城的珠市街、南門口的一些日雜批發門市。“雖然掙錢不多,但自己能養活自己,我也知足了!”老人最後欣慰的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