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芸生

在>拾玉鐲蔡夫人

簡介

<紅豆緣>紅遍左海南疆,劇作家林芸生聞名劇壇藝苑。林芸生從藝50載,筆耕大半輩子,著作等身,好戲不斷。他創作的劇目有<曲判記>、<蔡夫人>、<追賢記)、(漁女狀元>、<夢斷長安>、<逃婚)、<告老尚書)、<蘭花賦>、<紅豆緣)等。其中<曲>劇獲福建省創作劇目調演劇本二等獎;<追>、<禁>二劇獲福州市戲劇會演創作獎:<告>劇參加省、市戲劇會演均獲劇本獎:1995年還獲中國副協主辦的’榕城杯’全國戲曲徵文比賽一等獎第一名。與人合作的<蘭>劇參加第七屆中國戲劇節,榮獲“曹禺優秀劇目獎";<紅>劇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這些劇目在閩劇舞台上久演不衰,深受觀眾歡迎。
林芸生之所以能寫出這么多佳作,首先得益於濃郁的地域文化的薰陶。他出生於福建閩侯縣青圃鄉,附近有一座穆嶺頂,山上一座石坊,上書四宇:“山不在高”,說明這裡文風很盛:他家的不遠處有一條烏龍江環繞,日夜奔流的閩水,足可表現青圃人的靈性和聰穎。上世紀30年代,這裡就孕育出閩劇界的“一生兩旦”,即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時派小生、生角名宿林鳥豹、‘福州之梅博士’林芝芳、著名青衣林水妹:建國後,又培養、造就出林芝芳之女名旦林秀英、名醜林億惠等等名演員。生長在如此氛圍里的林芸生,從小勤奮好學,讀起書來如饑似渴,尤其對戲曲藝術情有獨鍾。文學的因子和對藝術的感情在他的內心紮下了根。 12歲那年,他由閩劇名家林芝芳介紹,考入位於西子湖畔的福州市閩劇藝術學校,拜著名小生、校長蕭夢塵為師,專攻小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星空寂寥的清晨,月光皎潔的午夜,他悄悄地練習著一招一式,壓腿時的那份痛楚,如錐心般直刺,然而他不皺眉頭,默默地忍受住了。他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在藝術道路上一步步跋涉著。由於敢吃苦、肯拚命,他成功了。在<拾玉鐲>中,他飾傅朋,深受老師和觀眾的喜愛,在閩劇舞台上闖出了小名氣。可是,就在他初露鋒芒,演出新戲<桃花村>時,嗓子失潤了,只好改演配角。
生命是由一個個平台構成的,有志者便可在一階階平台上升躍,不斷地超越自我再上一層。林芸生就是這樣一位胸懷大志者,不斷地在戲劇創作的平台上提升自己。他初涉戲劇創作,改學編劇,是緣於在一次聽林亨仁老師讀劇本時萌生興趣的。此後,他拜林亨仁為師,天天起早貪黑地苦讀<論衡>、<幼學瓊林>、背誦<千家詩>、<聲律啟蒙>等書。劇團領導見他如此專注與堅毅,理解他的志向,保送他到省藝校編劇大專班學習編劇。後因劇團放映宇幕人員突患胃病開刀,他只好服從領導召喚,回到劇團放映幻燈字幕。這一下,他自以為人生旅途跌入了“低谷”。林亨仁老師慧眼獨具,看出他的失落感,便鼓勵說:“映字幕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多看戲,熟悉舞台,是學編劇的捷徑。”經此指點,他振奮起來,努力學習編劇技巧、訣竅,學練寫詩填詞。筆者當年在省藝校編劇大專班讀書,林芸生時常下鄉演出,我們書信往來,詩詞唱和。我依稀記得.40年前的他,寫的律詩絕句及填詞,講究格律、對仗、平仄,令人欽佩。這些都為他後來寫劇本唱詞打下了堅實基礎。
林芸生之所以能成為有成就的劇作家,還與其先師、先父辛勤培養分不開。先師和先父經常教育林芸生說:‘人不正,品不高,詩文必劣.劇作必敗。”“為人之道應輕名利.重情誼。”他遵囑為人做事,從不含糊。在一次三人合作<蔡夫人>劇本時,由他執筆,直至定稿演出。在署名時,他卻讓一位老作者名字擺在他的前頭。<蔡>劇由福州閩劇院一團赴日本地霸演出,日本印製的腳本,編劇署名:夫渠、林芸生、林光耀
<蘭花賦>原為兩個作者創作,當出現“拉鋸”和劇組瀕臨解散的關鍵時刻,劇院領導為了將<蘭>劇搞上去.建議林芸生參與創作。不計名利的林芸生與其中一個作者密切配合,一下深圳,二上北京,請教專家,徵求意見,平均一個星期寫一稿。經過16次的修改,終於獲得了第七屆中國戲劇節的入選參賽資格,並一舉奪魁,榮獲“中國曹禺優秀劇目獎”和九個單項獎。可是,在署名時,林芸生毫無怨言地甘居第三名。
俗話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生如此,編劇也如此。林芸生認為,閩劇要想為民喜聞樂見,除在設計動人的唱腔.迷人的表演和驚人的絕技的同時,還要塑造出令人難忘的舞台藝術形象。因此,在寫戲時,他特別重視人物的塑造。這裡以<曲判記>為例,說說林芸生如何刻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曲>劇中的嚴輝藝術形象的塑造.既不同於不畏權勢的包拯,又不同於強項不屈的董宣,也不同於知過能改的吳南岱。林芸生把他置身於一場涉及全家利益的公案之中,使他既有“當官應為民做主”的光明面。又有“自斬骨肉情何堪”的父子情。從“打子”到“斬子”的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寫出了他複雜的思想鬥爭,寫出了國法終於戰勝人情的結局。嚴輝這個人物刻畫得有血有肉有深度。
閩劇是我國戲劇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奇葩。對傳統戲劇如何挖掘與改編,使之成為現代觀眾所喜愛。林芸生認為必須推陳出新,不斷創新,賦予傳統劇目以新的生命。多年來,他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也闖出了一條新路。他的幾齣獲獎劇目,大多取材於傳統戲劇。比如<蘭花賦>改編自<鬧燈會>和<斬浦霖>, <紅豆緣>脫胎自<城下夫妻>。林芸生從改編中體會到:改編這些劇目,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高處攀量。高於前人,既是對前人的肯定和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苛刻的要求。於是,在改編整理傳統劇目時,他站在民間的立場上,用現代人的眼光和視角重新審視,重新挖掘傳統劇目中的閃光點,經過脫胎換骨的再創作,再創新。就拿<紅豆緣>來說吧,該劇源於傳統劇目<城下夫妻>。林芸生對這本舊劇不只是在劇種形式、古今語言的簡單變換或者只是文字上增刪潤色,而是突破舊劇的嫌貧愛富、世態炎涼、因果報應的故事框架和主題思想,進行富有創造性的重構故事內容。劇本以揭示同舟共濟、互愛互幫的人生哲理,弘揚了患難相幫、堅貞不渝、寬容待人的民族精神。戲劇情節起伏跌宕,緊緊抓住觀眾的心。該劇由福建省閩侯縣閩團演出。在湖南長沙第七屆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獲金獎、劇本一等獎。2004年12月又獲第16屆曹禺戲劇獎劇本獎。2005年9月又獲“中國戲曲學會獎”。這是福建省迄今為止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劇目。
<鬧燈會>和<斬浦霖>也是閩劇傳統劇目,過去的劇本始終擺脫不了清官戲、公案戲的束縛。2001年,由林芸生與另二位劇作家同心合作進行改編,把它變成反腐倡廉題材、有警示教育作用的新編古裝劇<蘭花賦>。由於林芸生本著“俗中求雅.雅中求趣,趣中求美,美中求意”的創新要求,<蘭花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
戲的靈魂是劇作家靈魂的複寫。只有淡薄名利的人,才能寫出超塵脫俗,清新自然的作品;只有誠實有骨氣的人,才能刻畫出個性鮮明,剛毅挺拔的人物;只有善良,充滿愛心的人,才能為廣大觀眾推出纖細精美.朦朧輕巧,充滿詩情畫意的好戲。願林芸生先生今後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中國的戲劇舞台再添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