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發

林水發(1908.11.27-1935.1.29),原名林禮培,福建省連江縣官坂鄉浮泉村人。

烈士簡介

1908年11月27日出生,1925年考入福建法政學堂,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1928年在福州加入反帝大同盟,秘密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10月參加透堡鄉秋收減租抗債活動和官坂暴動,策反在國民黨部隊中當兵的同鄉攜武器回鄉參加革命。1932年6月底任閩東工農紅軍第十三游擊支隊小隊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連羅(連江、羅源)蘇區的五次反“圍剿”鬥爭和開闢合山、長龍山區等游擊根據地的鬥爭。1933年2月底與第十三游擊支隊內以李德標為首的叛徒集團進行堅決鬥爭,處決了李德標等叛徒,清理了隊伍中的動搖分子。此後按照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指示,率部挺進羅源山區,使連羅根據地連成一片。同年10月,擔任由十三游擊支隊擴編的紅軍閩東第十三游擊總隊參謀長,抓住“福建事變”後的有利時機,率部消滅了透堡、官坂、黃歧、定海、馬鼻等地的反動民團武裝,為建立連江縣蘇維埃政權奠定了基礎。1934年1月3日當選連江縣蘇維埃政府財政委員,積極組織蘇區建設。1934年8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途經連羅蘇區,留下數百名傷病員,林水發積極籌集醫藥用品和醫療力量,建立紅軍醫院全力救治傷病員。同年10月初,紅十三團主力北上編入紅軍閩東獨立師後,積極組建紅軍連江獨立營。在國民黨調遣重兵再次“圍剿”連羅蘇區時,積極組織反“圍剿”鬥爭,周密部署蘇區的游擊戰爭。1935年1月,在連江獨立營(紅軍閩東獨立師西南團)轉移外線作戰後,奉命率游擊隊和赤衛隊留守部隊北上。因叛徒告密,在北上途中遭敵87師和保全部隊包圍。林水發在激戰中負傷被捕,歷經嚴刑拷打,堅貞不屈,1935年1月29日在連江縣城英勇就義。

生平經歷

林水發從小就讀私塾,1925年考入福建法政學堂。青少年時代,親眼目睹當時政府的腐敗、老百姓的困難,立志將來能為國家、社會和窮苦百姓作點有益之事,基於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參加反帝反封建等學生運動,1928年在福州加入反帝大同盟,護送市委領導往返福州、連江,並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10月,參加鄧子恢、楊而菖同志領導的透堡鄉秋收減租抗債活動和官坂暴動,策反在國民黨部隊中當兵的同鄉攜槍彈回鄉參加革命。1932年6月底,參加由陶鑄同志主持成立的閩東工農紅軍第十三游擊支隊,任小隊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率游擊隊粉碎國民黨閩海道海軍陸戰隊和連羅兩縣民團武裝對革命蘇區的五次"圍剿",開闢了合山、長龍山區等游擊根據地。1933年2月底,第十三游擊支隊發生以李德標等人為首,企圖捲款叛變投敵的事件,與游擊隊骨幹立場堅定,對這些人的陰謀進行了堅決鬥爭,處決了李德標、鄭太?,並將革命立場不堅定分子驅逐出隊。此後,根據福州中心市委關於連江縣委要把革命鬥爭由連江山區向羅源山區發展,同時秘密成立黨團組織的指示精神。在楊而菖、任鐵鋒同志指揮下,率部挺進羅源山區,消滅反動民團,解放鄉村,使連羅根據地連成一片。10月十三游擊支隊擴編為紅軍閩東第十三游擊總隊,任參謀長。"福建事變"後,連江中心縣委及時抓住敵防務力量空虛的有利戰機,在全縣發動農民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率部英勇參加解放透堡、官坂、黃歧、定海、馬鼻等鎮戰鬥,這些鄉鎮解放後都建立鄉、區蘇維埃政府,動搖了連、羅兩縣國民黨反動政權。 1934年1月3日連江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當選縣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委員)。積極宣傳土地革命運動和開展統戰工作,發動民眾參加紅軍。隨著紅軍隊伍不斷壯大,為解決槍枝短缺問題,化妝成商人,帶隨從跟商船出海購買武器。5月,福州市委書記陳之樞叛變,林水發同志秘密奉命潛入福州住在供職福州海關的同學處,伺機刺殺叛徒,未果。8月,積極組織力量,建立紅軍總醫院、分醫院,全力投入救治尋淮洲、粟裕同志率領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留下的七、八百名傷員工作。9月底,為貫徹特委關於"把連江紅軍主力轉移閩東,成立閩東獨立師……"的決議,積極開展準備工作,籌備錢糧。10月初,十三獨立團挑選500多名精幹戰士由葉飛同志帶往閩東整編,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為了保衛蘇區,抗擊國民黨軍事進攻,決定抽調地方武裝(包括各區游擊隊、赤衛隊、肅反隊),成立紅軍連江獨立營。在國民黨調遣重兵包圍連羅蘇區時,積極組織部署反圍剿;並為向北上和海上作撤退準備,籌集錢糧等;安排未暴露的同志潛伏工作;開展革命宣傳,動員蘇區青壯年參加紅軍,把紅軍連江獨立營擴編為紅軍閩東獨立師西南團。 1935年1月,奉命匯集游擊隊和赤衛隊零散戰士準備率部北上時,因叛徒告密,被國民黨八十七師和保全部隊包圍,在激戰中負傷而被捕,歷經嚴刑拷打,堅貞不屈。1935年1月29日(農曆1934年12月25日)在連江縣英勇就義,享年2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