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祥

1949年12月生於湖北武漢,祖籍湖北黃陂,又名傳祥,字楚翁,號石泉山人,大學文化,任職於翠碧軒書畫苑。 系香港國際書畫家交流協會創始副會長兼秘書長、深圳海天印社社長、武漢翠碧軒書畫苑名譽苑長、台灣嶺南書畫會特邀藝術顧問、中日韓新書畫家聯盟副主席、潁州西湖畫院副院長、《孔孟藝苑報》副主編等。1969年1月開始收藏,主集書畫、篆刻、章石,現藏章石三百件;兼集書籍、紫砂壺、瓷器、郵票郵品。早年隨鄧少峰、黃亮、楊白陶、王學仲、黃養輝等學習書畫、金石篆刻,作品先後二百餘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並獲"羲之杯"、"王子杯"、"太白杯"及東南亞名家水墨畫展國際金獎,並被國內外百餘家博物館、紀念館、書畫院收藏及碑林勒石,曾被評為深圳市百位藏書家、'98全國百傑書畫家。與他人策劃主持了"港日滬漢四人展"、"湖北書畫家十人展"、" 鄧小平賀壽展"等大型展覽並在十餘個大中城市巡展,曾聘擔任"崀山杯"、"月兔杯"全國書畫大賽顧問評審,榮獲中華炎黃書畫藝術家名人、世界銀獎藝術家稱號。主編《海天印社作品集》,由深圳大學印行;撰寫的《論篆刻》一文發表於香港《聖匠畫報》。

概述

《書法之友》為其主辦作品研討會並辟專版介紹,寶安電視台、《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印林》(台灣)、《收藏天地》(香港)、《中美郵報》(美國)等新聞媒體亦予專題介紹。傳略已入編《世界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中華人物辭海》、《國際書畫名家教授名錄》、《世界名人錄》等百餘種書。

經歷

2、出生在山東省齊河縣趙官鎮大胡莊的時傳祥,幼年時地主逼死了他的父親,寡母領著6個孩子實在無法生活,使他不得不在15歲時就出外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時傳祥當了掏糞工,從此在糞霸手下幹了20年。這20多年,辱罵和毆打差不多天天都有,可是工錢卻很少給夠過,受盡了欺凌。在舊社會的“下九流”里,掏糞工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時傳祥沒有一天不盼望著能跳出這污黑的糞坑。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陽光照耀著掏糞工人的生活,也照亮了時傳祥的心。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他決心用自己的雙手,為首都的乾淨美麗作出貢獻。 此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體現對清潔工人勞動的尊重,不僅規定他們的工資高於別的行業,而且想辦法減輕掏糞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運輸工具。新中國給了他做人的尊嚴,時傳祥感到了尊重與平等,對黨充滿感激。他竭盡全力帶領環衛工人為市民服務,提出“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願一人髒,換來萬人淨”的口號。在那些年裡,他幾乎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有時間就到處走走看看,問問聞聞。哪裡該掏糞,不用人來找,他總是主動去。不管坑外多爛,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設法掏乾掃淨。 他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把過去7個人一班的大班,改為5個人一班的小班,帶領全班由過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則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糞背糞達5噸,管區內居民享受到了清潔優美的環境,而他背糞的右肩卻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他用一顆樸實的心記住了一個道理:掏糞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部分。他以主人翁的姿態,以“搞好環境衛生,美化人民首都”為己任,肩背糞桶,走家串戶,利用公休日為居民、機關和學校義務清理糞便,整修廁所。他把掏糞當成十分光榮的勞動,以身作則,以苦為樂,不分分內分外,任勞任怨,滿腔熱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55年,時傳祥被評為清潔工人先進生產者,1956年當選為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59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範。1959年,時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群英會”,10月26日,國家主席劉少奇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握著他的手,說道:“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時傳祥也表示:“我要永遠聽黨的話,當一輩子掏糞工。”從此,時傳祥成為載譽全國的著名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