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崮

松崮

松崮頂位於城西沂源縣南20公里處的大張莊鎮松崮村。由“松崮頂”、“於崮頂”、“鳳凰頂”、“方家崮頂(音)”、“硃砂洞”等組成“山脈”,松崮頂右側緊連“鳳凰頂”,之陽,左為“硃砂洞”、“方家崮頂”,右為“於崮頂”。主峰松崮頂海拔662米,面積6平方公里。山體由石灰岩、變質岩構成。因山上多松柏,故名松崮。遠眺此山,形如少女雙峰之一,甚為端莊美觀。此崮四周懸崖如削,高20餘米,突兀峭立,崮頂平坦。山坡中多野生中藥材,主要盛產全蠍、黃芪、遠志、丹參、何首烏等。登上崮頂, 自然風光,一覽無餘,放眼四周,千峰凝翠,層巒疊嶂,微風輕佛,松濤陣陣;俯瞰山腳,泓泓清泉,匯成涓涓溪流,蜿蜒遠方;抬眼腳下,古代文人墨客的題字與詩作躍然崮頂!遊覽松崮頂,讓你充分體會 “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和“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魄!!

松崮 松崮

【松崮頂廟會】

很久很久以前,傳說在松崮頂的峰頂有一座神廟,青磚碧瓦,雕樑畫棟,香火旺盛,煙霧繚繞,院落幽靜,壯觀肅穆,裡面供奉有受人景仰的天神。不論誰家有個大災小難,心氣不順,或有百姓婚配求子、賜福,官人仕途順利,商賈財源廣進之事,都來向天神祭拜許願,準能災難化解,夙願實現,非常靈驗。而且,每年趕在春耕大忙時節之前,周邊各村的村民都自發來這裡進行朝拜祈禱,祈求天神,保佑一年平安順利,風調雨順,人壽年豐。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周圍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家家團圓,戶戶和睦,儘管日子清貧,倒也衣食無憂,安居樂業。

對於神廟供奉的天神的身世,當地村民眾說紛紜,說法不一。一說是王母娘娘,一說是三龍女,一說是東海龍王,認為是王母娘娘者居多。然而,這樣的爭論卻源自一個共同的傳說。據傳,背朝東海的汶河,西向泰山,專供王母浴用。東海龍王得知此事,非常氣憤,他想,長江、黃河尚且東流而來,你一條小小的汶河怎可西向討好王母呢?龍王便派三龍女督察汶河改道事宜。然而,三龍女卻發現,汶河所經之處,土地肥沃,百姓安居,索性鎮守河邊,保佑沿岸百姓不受龍王洪水泛濫的侵擾。這一故事的出處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故事中所提到的“倒流順民”的寓意卻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時間的推移,趕松崮頂廟會的習俗還是被人們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時至今日,每年的農曆3月18日,周邊村裡的長者都會自發的帶著香火貢品,來到松崮頂,非常虔誠的朝拜王母娘娘等諸位神仙,以祈上天保佑家中老人健康長壽、全家平安和睦、兒女們有一個好的安排、家庭財源廣進、生活富足等。對於現在老人們的祈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從前所擔心的衣食問題了,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老人們在對美好未來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硃砂洞的傳說】

在松崮頂左前側有一山峰,山上長滿松柏,形態各異,鬱鬱蔥蔥;山坡中多野生中藥材,主要有全蠍、黃芪、遠志、丹參、何首烏等。峰頂有一個山洞,洞中光線昏暗,幽深莫測。相傳很久以前,一股泉水從洞口奔流而出,雪白如玉,清脆如琴,四季常流不斷。那時候,松崮頂周圍群山樹木參天,藤蘿密布,虎狼出沒無常。

斜對著洞口的一塊平地處有一口草屋,住著一對年邁的夫妻。老兩口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呢?因為皇帝連年對外用兵,老兩口的兒子都被徵兵服役戍邊了,一去就杳無音信。禍不單行,徵稅的又三天兩頭找上門來。家中無糧,又無銀錢,他們只好跑到這深山老林里躲起來了。在這裡老兩口兒以採摘野果、獵獲禽獸為生,日子儘管清貧,但不再受官府騷擾,倒也悠然自得。

光陰似箭,老兩口漸漸老了,終於有一天,老頭兒在追獵野兔時,把腳崴了,一連好幾天臥床不起,家裡眼看就要斷炊了。這天晚上老兩口兒愁得睡不著覺,呆呆地望著對面的山洞,忽然一陣微風吹來,洞口隱約發出光來,借著微光,老兩口看見一個仙女出現在洞口,眨眼之間,仙女飄至面前對老兩口說道:“我是爐神廟裡的仙姑,見二老在此艱難生活,又無兒女侍奉,真是讓人痛心,這裡有一塊帶字紅綢,也許能幫你們。”說完仙女便不見了,只見地下確實有一塊紅綢,只見上面寫了一首詩:

洞內有珍寶,色紅能鎮妖。

安神又靜心,生活離不了。

要取珍寶易,須過獨木橋。

貪心橋易翻,知足方牢靠。

一年兩鞋底,莫愁多難熬。

所言不計取,性命不可饒。

老頭便跛著腳從洞口爬進去,爬了幾步,眼前忽然明亮起來,洞中越來越寬敞,可以躬著腰走了,老頭又走了幾步,就看見一座獨木橋,橋極窄極細,橋下面是黑黝黝的深澗,望一眼都頭暈目眩。老頭兒閉起眼睛慢慢爬了過去。走不多遠,嘿,眼前忽然出現一堆小山似的硃砂!那硃砂就像雲霞一樣燦爛,像火焰一樣鮮紅,老頭恍然大悟:敢情綢子上寫的珍寶就是這玩意兒?老頭脫下鞋,裝了兩鞋。他牢牢地記著神仙的囑咐,沒敢多裝,就從原路返回了。

到了洞外,逢集這天,老兩口取了一小勺硃砂到集上賣了,換回一些生活用品,兩鞋硃砂賣完,時間也恰好過去一年,就這樣又過了好幾年。

一天,老兩口兒子在集上賣硃砂,被徵稅的衙役發現了。他們二話沒講,把老兩口兒五花大綁推到了縣衙。

縣官當即升堂,把驚堂木一拍,裝腔作勢地喝道:“老頭兒,你知罪嗎?”老頭兒說:“回大老爺的話,草民不知道所犯何罪?”縣官喝道:“大膽刁民,你無視王法,私逃皇稅,蔑視朝廷,罪不容赦,你還敢狡辯嗎?”老頭兒說:“大老爺,草民不是故意逃稅,只因家境貧窮,實在沒有銀子交稅啊!”縣官問道:“那你家的鹽錢從何而來,莫非是偷的不成?”老頭兒說:“回大老爺,草民生性老實,從沒做過賊。”縣官惱羞成怒:“來人呀,給我拖下去往死里打。”老婆子一看,這還了得,老伴兒諾大年紀,能受得住幾棒啊!於是不得已,把取硃砂的事說了。

縣官聞聽大喜,暗想:天機在此,我這小縣官兒發財的機會到了。縣官立即把老兩口兒打進大牢,回到後堂跟老婆合計了一宿。天剛蒙蒙亮,縣官瞞著眾衙役,偷偷帶了一條大口袋出發了。

縣官到了松崮山下,找到山洞,爬進洞去,乍一看到光燦燦的硃砂,不由得心花怒放。他手刨腳蹬,開始裝硃砂。前一捧,後一捧,左一捧,右一捧,直把大口袋裝滿才罷手。他累得狗熊似的,呼哧呼哧直喘粗氣。

歇了一會兒,縣官去背大口袋,沒想到硃砂那么沉,可再沉他也要背走。剛哆嗦著爬上獨木橋,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就聽天崩地裂一聲響,那獨木橋陡然間化作一條小白龍騰空而起,縣官和大口袋一起摔進了山澗。

再說那老兩口兒,本來就沒啥罪,不久就被新任縣官釋放了。老兩口兒步履蹣跚地回到自己的茅屋,發現洞口有一布袋硃砂。靠這袋硃砂,老兩口幸福地度過了晚年。

從此,這個故事傳開了,人們都把那個洞叫硃砂洞。

【基本介紹】松崮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大張莊鎮松崮村,萊蕪與淄博的交界處,從萊韓路向東行,行至淄博境地界牌,爬上坡即可看到。每年陰曆的3月18便是山會。沿途登崮,還能看到過去炮樓和石屋的痕跡,過去戰亂年代,老百姓就在這裡避難,上崮只有一條道,其餘的位置很難攀上,這也是其他崮的共性。松崮是崮中的模特兒,它的典雅、別致和雄偉,是整個沂源的驕傲自豪。它的出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塊土地的面貌,這就是因為它的大度與獨特。

松崮海拔662米,這在沂蒙崮群中屬偏高,而不是很高。若從山腳算,有6個平方公里,崮頂面積長約50米,最窄處只有15米,只有一畝多。“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崮的名氣並不在於人類用眼睛看到的高低大小,而主要在於表面看不到的歷史與文化。“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內涵”。“仙”就是它的歷史與文化,就是它的內涵。

松崮頂空曠、博大、平坦、多石,沒有多少樹木,僅有的綠色多是野葡萄或荊棘。少樹少草是與一片片巨大的石板有關。相比有些崮頂上高高的森林、瘋長的野草、厚厚的泥土,那松崮頂上的廣闊、博大、明亮,就是崮世界裡的另一種特點和風格了。崮頂有泰山奶奶廟,紅瓦灰壁,雙門虛掩。左側窗外,有棵孤立的與廟高矮相近的柏樹,上面掛滿了紅色的布條,看來還有不少香客跑到這裡求財祈福,望子成龍或狀元及第。

崮頂有個巨大的石水池,是鑿在整塊石頭上的石水瓮,而這個水池是露天的,裡面乾巴巴,光滑滑,一滴水也沒有。這就證明,當時一定有許多人在崮頂生活。離石瓮不遠,在一塊平平坦坦的大石板上,有一圈規規整整的圓茶壺大小的石窩,應是生活的用具,取代磨、碾的工能,類似搗米碎糧破果之用。無論乾什麼用,都記載了人類在歷史上的活動。來到了這些石窩窩之間,就好像來到了松崮過去的年代,與先人們一起碎米搗糧,有說有笑,情情切切,看到我們的進入,他們會表示更多的生活的情趣。每座崮就是一座博物館。今人不僅能從中獲得天外的信息,地球的信息,更多的是我們的祖先生活的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