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雙溝鎮國小

東雙溝鎮國小屬教育機構,該學校的建築面積9500餘平方米,始建時間 1931年。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修水縣第九區中心國小”。後幾易校名,到1996年正式命名為修水縣渣津鎮中心國小。學校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幕阜山麓,修江河畔。占地18.5畝,建築面積3500餘平方米。如今校園千樹蒼翠、百草掩映、鳥語花香,凸顯園林特色;人物雕塑、仿古樹壇、蘑菇涼亭裝扮其間,烘托藝術氛圍;校園建築設計匠心、線條流暢、錯落交致,透露現代氣息。成為一所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的現代農村國小。

發展前景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堅持“以質量求生存,用實績換名氣,用名氣換支持”的辦學思想。實踐“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德智雙全,身心兩健”的辦學理念。致力“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的辦學目標。近幾年學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4年被省教育廳列為“江西省九年義務教育建設中省級示範學校”。被省環保局命名為“江西省綠色學校”;市教育局授予“九江市中國小校園建設與管理示範學校”;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文明學校”;縣教育局授予“德育示範學校”,“實驗教學先進單位”;教學質量連續四年在全縣評比中獲一等獎,在全縣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獲國小組團體總分第二名;多次被渣津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和“先進單位”。使渣津鎮中心國小這所歷經風雨洗禮的農村老校再次踏上了現代教育的快車道。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德育為首,以教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中心,以教改為動力,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狠抓全程管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遵循教育規律,以人為本,從關心人、發展人的角度,堅持以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良好品德的一代新人為目標。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努力創辦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稱讚的特色學校。

辦學目標

學校始終秉承“全面發展,協調發展,持續發展”的辦學目標,“讓校園充滿書香,讓生命浸潤詩意”的辦學理念,大力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以中華文化的博大來,薰陶和感染師生。為提高環境的以“雅”育“雅”功效,凸顯校園景觀課程化的理念,學校在校園內因地制宜建成了具有特色的靜雅文化區、童雅長廊、雅行景牆、博雅廣場等景觀,將國學、蒙學、國粹等內容圖文並茂地陳列其中。使師生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傳承民族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國小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國小教育開始,國小教育的基礎地位表現如下:一是國小教育在實施義務教育中的基礎地位;二是國小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國小教育除了教育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近年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小學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近年來,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現在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