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薩彥嶺

東薩彥嶺,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由片麻岩、雲母碳酸鹽片岩、結晶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及角閃岩等組成的不對稱的褶皺山系,地貌以森林、草甸和草原為主。

概述

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山系。西北-東南走向。西起葉尼塞河中游左岸,東至貝加爾湖南端,直抵蒙古邊境。長1,000多公里。為不對稱的褶皺山系。主要由片麻岩、雲母碳酸鹽片岩、結晶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及角閃岩等組成。西北部山勢較緩,海拔500-1,500米,東、西薩彥嶺會合處及其以東,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蒙庫-薩爾德克山,海拔3,491米,人們稱之“亞洲的脊樑” 。多山間盆地。富雲杉、冷杉、雪松、落葉松林。有雲母、金、鋁土礦、鐵、石墨、石棉、磷鈣石及稀有金屬等礦藏。多礦泉。
奧茲納琴諾耶安加拉河口為中游(長約876公里)。葉尼塞河流出薩彥嶺後,成為一條通航的河流。它穿過肥沃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列寧曾稱讚這一帶的美麗景色,他覺得葉尼塞河的兩岸既像日古里,又像瑞士。在米努辛斯克盆地以北,葉尼塞河又重新進入了狹窄的河谷,把東薩彥嶺和庫茲涅次克山的支脈分離開,河谷最寬達4.8公里,這已成為克拉斯諾亞斯克水電站的一個大水庫,水庫長達386公里,寬達15公里,庫容量為733億立方米。它比伏爾加河上的伏爾加格勒水庫大1倍。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的堤壩高124米。在水電站附近葉尼塞河奇妙萬千的岸旁,一座新城市——季夫諾戈爾斯克在這裡建成。這座城市正處在水路幹線和鐵路幹線的主要交叉點。東薩彥嶺的支脈直接成為城市的一個風景區,而離城不遠的地方離奇的花崗岩峭壁鳥瞰葉尼塞河,猶如一座座神奇的雕像——這是著名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石柱。

圖瓦共和國東薩彥嶺


圖瓦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Тыва,又名Тува)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主體行政單位,首府為克孜勒。圖瓦共和國位於蒙古國西北、西伯利亞以南。 圖瓦共和國的國土在民國時期,是中國的唐努烏梁海的主要地區。
地形:四周被賽留格木山、唐努山、西薩彥嶺和東薩彥嶺環抱,東部為上葉尼賽盆地。境內主要河流為葉尼賽河。地貌以森林、草甸和草原為主。
人口:305,510人 (2002年),主要民族包括圖瓦族(77%)、俄羅斯族(20.1%),還有少量科米族和哈卡斯族。男女比例為1:1.108。

歷史


公元十二世紀時,圖瓦地區居民為哈卡斯人(吉爾吉斯人),17世紀早期,沙俄哥薩克在此建立毛皮徵收站。17世紀中葉,圖瓦被蒙古人征服,大多數哈卡斯人遷移到南方(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準噶爾人和喀爾喀人遷居於此。18世紀以後,圖瓦地區直接臣屬於喀爾喀蒙古,並通過喀爾喀與清朝的藩屬關係從屬於中國。清時圖瓦地區也稱“唐努烏梁海”,隸屬烏里雅蘇台辦事大臣管轄。19世紀末,俄國開始向圖瓦移民,設立商站、開辦金礦。清朝滅亡後,俄國伊爾庫茨克總督通過煽動圖瓦人驅逐中國商人和邊防軍官而排擠了當地的中國勢力,並於1914年6月宣布對圖瓦進行“保護”。1921年蘇聯在形式上放棄對圖瓦的占領,當年8月14日,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從1926年起稱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10月,又被併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利;1961年10月,改名為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於1993年改名為圖瓦共和國,仍留在俄羅斯聯邦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