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湄王氏

本派王氏,是太原王氏後裔、三槐王氏分支,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

起源

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後裔。黃帝,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時,炎帝神農氏國運衰弱,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伏誅,諸侯鹹尊黃帝(姬軒轅)為天子,代炎帝神農氏。黃帝即位後,會諸侯於釜山,經略四方,融黃、炎於一爐,遂開中華一統之局面,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玄囂、昌意,其後裔皆有天下。玄囂為堯、商、周之祖,昌意為舜、夏之祖。

玄囂之孫高辛氏,是為帝嚳。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是為帝堯;娶有戎氏女簡狄,簡狄因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是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為元妃,生棄,棄好農耕,懂稼穡,帝堯舉為農師,封於邰,號后稷,是為周朝先祖。

后稷裔孫周靈王的長子太子晉(姬晉),因直諫觸怒靈王,被廢為庶人,由是鬱鬱不樂,未及三年而薨。師曠朝見太子晉時,見太子色赤,不壽。太子晉說:“我再三年之後,將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訃報的使者就到了晉國。因太子晉能預卜生死,後人便說他成了神仙。《列仙傳》記載,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後見到恆良,太子晉說:“可告我家,七月七日會我於緱氏山麓”。其時,果然身乘白鶴立於山巔,可望而不可達,數日方去。太子晉卒後不久,靈王駕崩,太子晉的弟弟貴嗣位,是為景王。太子晉的兒子宗敬後來仕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亂,便請老致仕,避居太原。時人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也是我派始祖。

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現河南偃師縣緱氏山升仙太子廟,亦稱仙君觀。兩千多年來,太子晉成了正義的象徵。屈原在《遠遊》詩中表達了他對太子晉的景慕“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李白亦寫道,“吾愛王子喬,得道伊洛濱。”新加坡當代學者王秀南先生禮讚道:年少冊立,輔政英明,諸侯懾服,萬方狄聽,為因谷洛,水利民生,極諫堵塞,有違君命,竟遭父王,貶作庶民,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纓相繼,為國干城,本支百世,獨負盛名,欽水思源,我祖德馨。太子晉公年十七而卒。周靈王駕崩,其弟貴繼位,是為景王。晉公長子宗敬仕周為司徒。其時諸侯爭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遂上表致仕,避亂於晉陽(一說居河東城都鄉唐版里)。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仍呼之為“王家”,遂以王為姓,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後人並尊晉公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後,葬於晉陽城北五里,其墓地稱“司徒冢”。宗敬的後裔,瓜瓞綿綿,人才輩出,成為太原之著姓。其後子孫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為王氏之總號。

十八世孫王翦公及其子王賁、孫王離,祖孫三代,俱為秦之名將,翦公為大將軍,賁公封典武侯,離公稱武陵侯。秦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時,翦公北征燕國,東平楚地,南下百越,攻無不克,戰功顯赫。始皇論功行賞,翦公與大將蒙恬共執牛耳,王姓與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駕崩,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遂令離公為大將軍。二世胡作非為,橫徵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項羽起兵回響。離公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離公兵敗自殉。

王離公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往琅琊(今屬山東省),是為“琅琊王氏祖”。

王離公次子王威仍居晉陽,是為“太原王氏祖”,兩漢時,曾為揚州刺史,其子孫亦散居各地。九世孫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霸公生於東漢,屢聘不仕,隱居讀書。霸公二子,長曰殷,東漢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後裔稱祁縣分支。次子鹹,隨父居晉陽,其後裔晉陽分支。殷四世孫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東漢獻帝時居官司徒,董卓篡權亂政,允公與呂布誅殺之。懋公,東漢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孫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書、護烏丸校尉,其裔孫稱烏丸王氏。王霸之後裔王瓊,字世珍,北魏鎮東將軍,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

王威公嫡裔王祜(也作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立國,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王祜公後裔之一,是我派之祖王灼公。

現居之地——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多湖街道王宅埠村,地處南郊距江南經濟開發區十里許的武義江畔梅溪口之東,南靠二環南路,西臨武義江,武義江自東南而西北流向市區。村中東湄街(俗稱金雅公路),由北向南穿越二環南路至雅畈鎮,不久該公路將由規劃中的東市南街所替代,屆時東市大道將貫穿市區南北。北接環城北路,南接二環南路。古時曾有武義江支流—東湄河流經村旁,村邊設有埠頭,王氏始祖在此定居繁衍發族後,村名取為王宅埠頭。

宗譜故稱《東湄王氏宗譜》,堂號為敦本堂號。原王氏宗祠“頤壽堂”(俗稱大廳),在1972和1970被拆除。建於萬曆年間的慶雲廟。在解放初期毀塌,後於1993年在原址上重建。

記載

《東湄王氏宗譜》載,行百六、諱灼,字炳如,號潛真(1204-1271),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由括蒼遷東陽,居住五年後於南宋淳佑三年(1243)又由東陽遷居我村(古稱上埠),村坐落於武義江畔梅溪口之東,古武義江支流東湄河從村旁流過,村邊設有埠頭,村西地域形成江心州。
清朝《金華縣誌》及民國《金華縣圖》皆稱我村為王宅埠頭,光緒《金華縣誌》又稱王宅。1949年屬南屏鄉。1951年稱東湄鄉第一行政村。1956年屬多湖鄉。1958年稱雅畈人民公社東湄管理區王宅生產隊。1961年稱東湄人民公社王宅生產大隊。1981年改稱王宅埠大隊。1983年稱東湄鄉王宅埠村委會。1992年稱多湖鎮王宅埠村委會。2001年改稱金東區多湖街道王宅埠村。
東湄河在1949年解放後政府組織村民在河口築建洪牆壩體,截斷了河流。昔日的河床已是村莊的組成部分。只有王宅潭塘見證著這曾經的歷史。東湄王氏一世祖—王灼墓就立在東岸,是邊上這棵近七百年的古樟樹在默默的守護著它。但不幸在墓址的東北處的王氏宗祠在1972年建東湄五·七學校被拆除,後學校又併入金華十一中,現又成了多湖街道敬老院。但願有朝一日我王氏後裔有能之士能重建王氏宗祠。
《東湄王氏宗譜》以五世祖王榮公在明永樂年間回處州括蒼祭祖接譜為基礎修譜,至今共修譜十四次。弘治初年(1488)第一次修譜,道光三年(1823)第八次修譜,此次修譜後約定每二十四年為大修,十二年為小續,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第十三次修譜,公元二零零三年第十四次修譜,首次把女性後裔及姓母姓子女、養子女、列入宗譜世系圖,宗譜共十五卷,同時並重修了東湄王氏始祖灼公墓碑。

世系

(一)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姬軒轅)—少昊(又名玄囂,本名姬己摯,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姬夋,又名姬夒)—棄(世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本名姬類)—古公亶父(姬亶)—季歷(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滿—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夷王姬燮—周厲王姬胡—周宣王姬靜—周幽王姬宮湦—周平王姬宜臼—太子洩父(也稱姬泄父,本名 姬泄 ,又名 姬狐)—周桓王姬林—周莊王姬佗—周釐王姬胡齊—周惠王姬閬—周襄王姬鄭—周頃王姬壬臣—周定王姬瑜—周簡王姬夷—周靈王姬泄心(?--前545年)— 太子 姬晉( 王姓始祖)、周景王姬貴。

(二)

太子晉(姬晉,姬姓王氏之祖,世傳成仙而去)- - - - - - - - -王翦(太子晉後裔,居 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秦大將軍,降趙、燕、楚三國,征服百越,封武城侯。《史記》載“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功為多”)--王賁(秦大將軍,降魏、齊二國,滅代,封通武侯)--王離(?-前208年,秦大將軍,代蒙恬戍北疆,於鉅鹿之戰為項羽所虜)--王威(王離次子,居太原)- - - - - - - - -王祜(王威後裔,三槐王氏祖)- - - - - - - - - - - - - - 王灼(又名 王佰六,王祜後裔,為本譜 世祖)

(三) 上源十世

第一世

樂山公之子 行恭二 諱永 字伯齢 好禮讀書教子義方初授子封晉國公後受孫封魏國公 夫人李氏封齊國夫人 生一子 佑 敬九

第二世

恭二之子 行敬九 諱佑 字景叔 宋開寶元年擢進士任知制誥為直言貶華州安置太平興國元年召升兵部尚書不及久而沒追封晉國公贈太史尚書兼中書 聘任氏封徐國夫人 繼娶邊氏封秦國夫人 生四子 懿 孝六 旦 孝七 旭 孝十 勖 孝十二

第三世

敬九長子 行孝六 諱懿 字子英 膺詔知袁州淳化二年膺詔歷孝有政聲 娶周氏 生二子 質 睦

敬九次子 行孝七 諱 旦 字明 及第進氏太平興國二年大理寺評拜中書舍人知樞密院事升左丞相封魏國公謚交正配享真宗朝廷 娶昌言公子女趙氏封榮國夫人 生三子 邑 沖 叔

敬九之三子 行孝十 諱旭 字子潮 中科第祥符間除授兵部侍郎後知建康府事病致仕 娶錢氏 生二子 元得 譲二 元彥 譲五 一女適逍系兵部侍郎生一子 暹匕故盡節

敬九幼子 行孝十二 諱勖 子陽 邑癢生 娶卜氏

生一子 甯

第四世

孝十長子 譲二 諱 元得 字本理 擢進士任陝西蘭田縣合升御史中丞 娶孫氏 生三子 微 忠三 復 忠五 行 忠六

孝十幼子 行譲五 諱 元彥 字本直 任宜州同知 娶歐陽氏 生一子 正 四女

第五世

譲二長子 行忠諱微 居善 隱居讀書事親至孝匾書堂曰 思親堂仕致荊州教授 娶沈氏 繼弟之子睦為嗣

譲二次子 行忠五 諱復 字 居謚 有孝行錄贈名孝子 娶包氏 生一子 陶 信二 娶卜氏 生一子 陸出繼伯為嗣

第六世

忠五之子 行信二 諱陶 字居間 邑癢生 娶孫氏 生一子 慶言

第七世

信二之子 行恩九 諱嘉言 字 均謨 任蘇州府推官 娶朱氏 生二子 雲 榮十 霖 榮十五

第八世

恩九長子 行榮十 諱雲字 維瞻 娶石氏 生二子 世儒 侯十三 世彥 侯二十一

恩九幼子 行榮十五 諱霖 字 維澤 娶張氏 生一子 世頭

第九世

榮十長子 行侯十三 諱 世儒 字器之 娶陳氏 生二子 南渡選寓嚴州

榮十幼子 行侯 二十一 諱 世彥 字 美之 南渡選寓括蒼 娶裴氏 生七子 燦 伯一 熔 伯二 煌 伯三 煥 伯四 爍 伯五 灼 伯六 烔 伯七

第十世

我派始祖王灼公

註:以上上源世系圖經與三槐王氏世系圖對較,存在較大的出入,也許因歷史限制,修譜接譜的跨越時間較長,造成了宗譜的錯誤或錯接,其中的疏漏之處有待王氏後裔及與我族有關聯的支派,特別是九世祖王世儒、王世彥二公的後裔,來共同參與研究分析探討及相關資料的考證,修正上源淵源,還原準確世系圖。

行輩

第一世至第九世:伯(佰)、文、銘、丙、俊、順、玉、堂、相。
自第十世至四十九世,編為一詩:
祖德純良積,承芳千萬年;

能遵詩禮訓,端緒愈勝先;

盛世槐增茂,庭貽福澤錦;

芝蘭崇國望,智慧效英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