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中廟

東嶽中廟

東嶽中廟 (1)在岳之陽,王母池之東〔西〕,昔名岱嶽觀,今土名老君堂,僅存三清小殿。

歷史記載

按宋李諤《瑤池記》云:“觀肇於軒黃”,即此地也。廢址中有古柏、古松十餘株,其枝幹如虬如龍。曾覽國朝高誨記云:“漢武帝東封時植”,蓋即此也。而後園洞中壁間一石碣,題“漢柏”二字,相傳趙子昂書,玩之,近是。古碑凡三:其二刻唐與偽周,老氏之徒題記,行楷書,俱有古法。碑雙石並立,覆以束蓋,土人稱“鴛鴦碑”(2),真奇制也。其一刻元至元年間《泰安州禁約》,今錄於後。”

泰安州準東嶽提點監修官牒開稱:“東嶽有上中下三廟,本州城北岱嶽廟系中廟。唐時武則天將岱嶽廟改作道觀。左側西王母殿宇,經毀不存。上有岩岩亭,乃遇封禪帝王歇體之聽。下有西王母池,次有呂翁洞,猶存聖像。池上一石碑,雲該奉州官台旨禁約,諸人無得於池上下作穢,如違,決杖八十。”當職。準此。合行出榜,曉諭禁約。至元二十九年九月榜。

歷史注釋

東嶽中廟

【注】(東嶽中廟:在王母池西。《從征記》:“中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水經注》:“古帝升封舍,所跨處有石竅存焉。”又稱元都觀、岱嶽觀。《泰山道里記》:唐代於此“為老氏築宮,武后賜額曰‘白鶴’。自高宗以下六帝一後修齋建醮皆於此觀。……《岱宗》載向尚存古松柏十餘株,有趙子昂題刻‘漢柏’二字,今與樹俱亡。”後通稱此處為老君堂。《重修泰安縣誌》:“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重修,堂宇頗整 業廚膳者增修灶君祠於內,又有佛殿及藥王等殿。每逢重陽,各匠作界就堂中醵資祭享。”後圮廢。故址今為虎山中學等單位占用。

鴛鴦碑

鴛鴦碑:唐顯慶六年(公元661年)二月唐高宗與武則天遣道士東嶽先生郭行真來泰山建醮,因立此碑。碑形制奇特,由兩塊相等條石並列組成,又名雙束碑。碑形制奇特,由兩塊相等條石並列組成,又名雙束碑。碑文為本年武則天及其後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在泰山齋醮的題記。原立於岱嶽觀,後移虎山水庫西碑亭,今存岱廟東碑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