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產自廣東東坑。糖不甩類似沒有餡的湯圓,它沒有湯水,經過用加入了姜的糖漿烹炒後呈現出金黃燦爛的顏色,由於在翻炒過程中糯米丸完全吸收了糖份,吃起來口感柔滑中帶著軟糯的筋道,糖的甜與姜的辛香完全滲入丸中與米香結合在一起,柔滑清甜。再灑上炒好的花生碎和雞蛋絲,咀嚼起來就在柔中多了脆與香,簡單卻不失豐富。

基本信息

民間傳說

八仙過海

這“糖不甩”的由來 , 據傳還跟八仙有關哩。 清朝道光十九年 , 東坑鎮一帶吸食鴉片之人甚多。初春二月二 , 由於流毒泛濫 , 民不聊生 , 趕往東坑過“賣身節”受財主僱傭的男丁精壯無幾,大都是面黃肌瘦 , 勞力退減。上天大八洞神仙呂洞賓聞說後連忙打制治癮靈丹,普渡眾生。但良藥苦口,再者私自下凡,乃冒犯天條。於是呂仙人把仙丹藏於熟糯粉丸內 , 配以糖漿煮成甜滑、可口的“糖不甩”( 取之“糖粉粘丹不分離”之意 ), 搖身變成一個挑擔叫賣的老翁 , 從街頭到墟尾實行半賣半送。眾人吃後,果真殺住了鴉片流毒 , 體力、智力恢復。農曆廿四節氣倒背如流 , 東坑“糖不甩”因此而名揚遠近。

清末年間

有關“糖不甩”的趣事尚多。據傳公元1883年,即光緒9年,慈禧終止聽政,光緒帝親政皇朝。廣開賢路,恢復全國科舉大考。東坑丁屋村貧苦才子丁仁長,上京赴考,沿途以吃母親所做“糖不甩”糕點充飢。試後被光緒帝欽點為癸末科當朝進士 , 御封“翰林院庶吉大學士”,驚動鄉梓,現存丁屋村有碑為證。

風俗傳統

相傳“糖不甩”還跟男女姻緣相關呢。地處東坑、茶山、橫瀝各鎮的“埔田片”一帶 , 舊時男婚女嫁還比較保守 , 更談不上如今的自由戀愛了。每當媒婆帶後生仔到女家“相睇”, 如果女方家長同意這門親事 ,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這門親事“甩”不了了 , 於是大功告成 ,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 ,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 表明願意好事成雙。如果女方不同意這門親事 , 則煮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 男方看到台上擺的是碗打散雞蛋的腐竹糖水 , 知道這門親事“散”了 , 那就知趣一點 , 以後別再糾纏了 ,這時“腐竹糖水”雖甜在嘴巴 , 卻苦在心上 , 匆匆喝上一口 , 便告辭而去。這樣的事 , 對上年紀的東坑人來說 , 都非常清楚。

做法與吃法

做法

將花生米放入烤盤中,200度烤10分鐘,將花生皮搓掉,裝進保鮮袋用擀麵杖擀成小顆粒 。

1.

將花生米放入烤盤中,200度烤10分鐘,將花生皮搓掉,裝進保鮮袋用擀麵杖擀成小顆粒 。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2.雞蛋用筷子充分打散,煎鍋燒熱刷少量油,將雞蛋液慢慢倒入鍋中,晃動鍋使蛋液均勻攤成薄蛋餅,切絲備用。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3.糯米粉加水和成光滑麵團,用手搓成大小合適的圓子,燒一鍋開水將搓好的圓子一次放入煮至漂浮起來即可撈出。糖漿是用的做月餅剩下的轉化糖漿(也可以用黃片糖或者紅糖加水煮),將糖漿燒至沸騰後把煮好的圓子放進去洗個澡。

東坑糖不甩 東坑糖不甩

4.倒入盤中,表面撒上花生碎和雞蛋絲即可。圓子軟糯,花生酥香,甜而不膩,口感特別好,好不好吃試過才知道!

吃法

“糖不甩”類似沒有餡的湯圓,它沒有湯水,經過用加入了姜的糖漿烹炒後呈現出金黃燦爛的顏色,由於在翻炒過程中糯米丸完全吸收了糖份,吃起來口感柔滑中帶著軟糯的筋道,糖的甜與姜的辛香完全滲入丸中與米香結合在一起,柔滑清甜。再灑上炒好的花生碎和雞蛋絲,咀嚼起來就在柔中多了脆與香,簡單卻不失豐富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