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管理區

東四管理區

東四管理區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市區西。東四管理區是海城五個市區管理區之一。東四台子(東四村)、東四社區、哈達社區、水寨村、大甘村、大二村、三台子村、大榆村、二大堡村、三大堡村、雙龍村、東雙村、韓江村、紅旗。 東四管理區,東海城、西牛莊、南西柳、北鞍山。交通非常便捷 公車時間:早5:20——晚19:05(夏季晚末班20:00) 計程車揮手即停 海城西站坐落於東四管理區高鐵大道境內,是哈大客運專線在海城市的停靠乘車站,也是盤營高速鐵路的起點站之一。海城西站站台為四線標準中間站,設旅客站台2座,長為450米,寬為9米,距離鐵路線高為1.25米。無站台柱雨篷覆蓋面積20627.61平方米,軌頂到雨篷屋架最高點為12米。兩站房的站台高度正好與機車車廂地板高度一致,不管是正常旅客還是殘疾旅客均可以平步登車。


東四管理區位居海城市區西部十公里。總面積53平方公里。全管理區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瀋海高速公路,大盤公路橫貫全境,沈營公路、東韭公路交匯其中。 東四管理區位於海城河北側,地勢平坦,一望無垠。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可謂汗澇保收,具有海城“地眼”之說。全管理區每年可產優質稻穀2500噸,各類水果、鮮細菜2000噸、水產品320噸、肉蛋8000噸。

東四管理區有軋鋼廠十餘家,素有“軋鋼之鄉”的美譽。獲冶金部螺紋鋼的生產許可,年產量可達50萬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是各種大小型建築的最佳材料。

東四還有“釀酒之鄉”的美稱。有釀酒廠十餘家,年產純糧白酒2000餘噸。

東四管理區具有發展市場經濟的多元優勢,寬鬆的環境,為經濟的開發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東四管理區 東四管理區
元代范仲淹、范純仁畫像藏於美國紐約 元代范仲淹、范純仁畫像藏於美國紐約

東四台子—范雲龍攝

前文正公、後忠宣公

東四管理區東四村,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鸚鵡(宋·范仲淹)
堂上每云云,金籠久受恩。思山誠有意,對主忍無言。
性比孤鸞潔,聲殊百舌繁。雲林如一去,應喜謝朱門。

《范氏四句五言字譜》

范仲淹海城東四村支世系圖 范仲淹海城東四村支世系圖

【北宋·范仲淹】

仲純正直公、

良士宗文伯、

叔子希昌彥、

友善可彌安、

范仲淹設定二十字譜 范仲淹設定二十字譜

范氏族譜
水有源兮木有根,根源深固古今存。源深始信支流遠,根固從知柯葉繁。

柯葉繁華沾雨露,支流遠大潤乾坤。問渠氏族何由盛,水有源兮木有根。

關於《范仲淹·文正公》詩詞407首、范祠堂50首、贊詩200首

清范文程畫像-范雲龍 清范文程畫像-范雲龍

世宗祖范文程·世稱文肅公

范文程朝代:清
人物簡介
【生卒】:1597—1666
【介紹】:清初遼東瀋陽人,字憲斗,號輝岳。漢族,清時期著名傑出謀略家、政治家、教育改革家、原籍江西樂平,明初其先世自江西謫居瀋陽中衛。生員出身。好讀書,知兵善謀。天命三年投努爾哈赤,得寵遇。崇德元年任內秘書院大學士,參與軍國機務,為太宗所倚任。順治元年入關前後,曾建言應禁殺戮擄掠,嚴軍紀,收人心。奏請為明崇禎帝發喪,安撫明宗室舊臣,並建議減免賦稅,舉行科舉試,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實行軍民屯田墾荒,恢復農業生產。歷清初四帝,於清初政局穩定有一定貢獻。
范文程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三
范文程,字憲斗,號輝岳,漢軍旗人。官至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傅兼太子太師,一等子爵。諡文肅。

《遼東·盛京大族范氏四句五言字譜》

東四管理區 東四管理區

【清·范文程】

承時宜 建樹、

正一懋先傳、

垂世思光大、

為基在本原、

註:宜①鴻、宏、弘,世②業,思③須,光④廣,為⑤維、惟,在⑥戰,本⑦北,原⑧元、源

同音不同字

至今東四村范姓後裔仍保留啟用范文程設定字譜輩分不亂呼

遼寧省檔案館存大學士、一等子范文程家道光九年《范宅老地賬》載:“關東所有瀋陽、遼陽、南城、牛莊、海城、西城、椴木叢共有紅冊地三千六百九十七日(一日為六畝)半共收租錢一千二百四十一兩八錢整。又有開河馬廠地一千零三十三日四畝八分分給三家莊頭承領一千(日)共租銀[七百九]十二兩九錢一分。”計:“莊頭劉長盛官地一百三十二日交租銀七十五兩、鵝五雙、鴨十雙、粉子三升官豬折銀。”三系莊地典賣。

七言律詩
盧龍兵備使者張君總戎劉君郡守彭君司理任君邑宰李君備游孤行城置酒清風台有作(清·范文程)
讓國清風百世師,陰陰松檜隱空祠。黃農事業應無異,山水蕭森自不移。
石動黿鼉分大壑,城荒烏鵲下高枝。接同醉花間酒,絕勝襄陽訪習池。
其二(清·范文程)
孤竹城空隱夕陽,山中笳鼓漫悠揚。穿林閒聽松杉韻,隔嶺遙聞薇蕨香。
漆水波瀾交宛轉,灤河島嶼自蒼茫。登臨賓佐多清興,長嘯高台明月光。

東四村姓氏記錄:

范姓、劉姓、杜姓、張姓、高姓、蔣姓、尚姓、郄姓1戶、汪姓、董姓、孫姓、李姓、張姓、王姓、徐姓、

馬姓、宋姓、寧姓、魏姓、項姓、崔姓、白姓、黃姓、唐姓、陳姓、付姓、湯姓、田姓、盛姓、佟姓、

畢姓、靳姓1戶、

東四台子范雲龍提供 東四台子范雲龍提供

上報人:范雲龍

①東四管理區(曾用名東四鎮、東四鄉)

舊曆記載:海城市城西十公里,總面積56.6平方公里,1984年總戶數6215戶,其中農業戶5804戶,人口25725,其中農業人戶口23495人。鄉政府駐地東四台,昔曰曾有4座烽火台,故名東四台子,因與西四台對稱,而改稱東四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主產高粱、玉米、小麥、大豆,哈達碑的,曾享有盛名。

②牛莊戰役
“牛莊之役”,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重大戰役之一。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日軍由海城分路進攻牛莊。清軍徐邦道、李光久、魏光燾等部堅決抗擊。提督譚桂林、鄧敬財、總兵余福章壯烈犧牲,2,000多名士兵傷亡。是役,清軍敢於以弱碰強,且能重創數倍於己的日軍,雖敗猶榮。清軍眾將士慷慨激昂的作戰姿態,彰顯出中國人不屈不撓的英雄氣魄。

激烈的外圍戰
牛莊,地處海城以西25公里,西通錦州、山海關,南聯營口、田莊台,為營口、田莊台的後路,是清軍運送糧餉兵械的要道,適逢“各軍糧台輜重盡在牛莊”。先是魏光燾統武威軍6營3哨駐三台子,徐邦道統拱衛軍11營駐柳公屯,李光久統老湘軍5營駐三台子中陽堡,劉樹元統親軍6營駐四台子、榆樹堡、大堡壘,“皆以牛莊為後路,僅駐武威一營”。3月2日,諸將商定於明日進攻海城。正籌劃間,忽接探報:“賊馬隊七十、步隊數千,繞出耿莊子、古城子而去,恐襲牛莊也。”乍聽之下,眾皆不信,疑為奸細蠱惑,一致堅信日軍指向遼陽方面,“而不慮其抄襲我後者”。而駐牛莊的余壽武營直至戰前一日尚不知大敵當前,經偵察才敢確認。魏光燾聞訊日軍由鞍山站以大股騎兵乘虛直搗清軍後路牛莊時,才率軍於3日晨8時折回,其他各軍仍遠在海城前線。該鎮無城牆可守,周圍一片平地,清軍聚屯莊內。魏光燾深知惡戰降至,擇市街的入口處緊急搶築一尺厚的土牆,以此為一線工事,並在鎮內利用高大官衙和民房為防禦掩體,在其院內四周牆壁上開鑿槍眼,以此作節節禦敵的復城,為進而巷戰之備。魏光燾將僅有的兵力布置為:左、右、中三營防守西北面;前、後兩營防守東北面;自率大營炮隊、馬隊及衛隊防守中路。

(1895年2月16日劉樹統親軍6營駐四台子待考)

東四管理區 東四管理區

③遼寧省海城市東四管理區東四(曾用名稱:東四鎮、東四鄉、東四台子),(其舊名:四台子)

(練丹台·相傳仙人白仲理練神丹之處。在城西二十里四台子)

按照現在地圖計算5.6公里,按照海城舊城計算是10公里,舊載城西二十里。可以斷定就是城西二十里的四台子,就是今天的遼寧省海城市東四管理區東四村。

范雲龍研究上報資料

東四村范氏兵部侍郎府(居住人范傳鐸、范傳鏞、范傳瑛、范傳鎧)現在仍保存乾隆四十九年的楹聯

東四村尚氏四合院(居住人尚德清)現在牆壁石仍刻有字

范雲龍待補充資料

海城縣境內古蹟記載 海城縣境內古蹟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