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府

杜少府

杜少府,名不詳,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稱呼,出任屬川少府,王勃的知己好友。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州,王勃的朋友姓杜,官職為少府,所以稱作杜少府。他是開國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因為他的朋友認為他“守信”、“上進”、“善良”,他又被稱為杜三德。

人物介紹

杜少府,名、字、生卒年皆不詳,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稱呼,出任屬川少府,“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知己好友,出自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相關詩文

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表示朗讀的節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字詞釋義

之:到。

任:上任

少府:官名,即縣尉

蜀州:今四川省崇慶縣

城闕(què):城牆和宮殿,這裡指當時的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輔:城堡

三秦: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

津:渡口

宦(huàn)遊人:遠離家鄉。外出做官的人

比鄰:與臨近的相比

無為:沒有作為

歧(qí)路:上坡路

兒女:小情侶

作品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作品評析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作品賞析

這首五言律詩是王勃在長安生活時期所作的,是一首別開生面的送別詩,詩人書寫惜別之情,勸誡友人只要存在真摯的友誼,就不必為離別而悲傷。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高宗時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初唐四傑之一,一生短暫坎坷。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對唐詩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喻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有《王子安集》傳世。

影視形象

電影《王勃之死》中的杜少府杜鏡(右邊) 電影《王勃之死》中的杜少府杜鏡(右邊)

2000年電影《王勃之死》:沈曉海飾演杜少府(劇中名杜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