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莊村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孝義保·陳家莊”。民國初年屬大同鄉;1941年萊蕪劃分三縣,李陳莊屬萊東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制,李陳莊屬萊蕪縣辛莊區;1951年改為第八區;1955年屬松山鄉;1958年10月成立孝義人民公社,李陳莊劃歸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孝義人民公社與城關人民公社合併為礦山人民公社。李陳莊歸屬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城關鎮,後改為辦事處;1985年撤銷處設鄉,李陳莊屬萊蕪市北孝義鄉;2000年底,北孝義鄉併入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李陳莊村

隸屬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坐落在蟠龍山西麓。東依博萊高速公路,西靠孝義河,南接磁萊鐵路,北與郭家莊隔河相望。李陳莊村地處平原地區,耕地面積1100畝,238戶,753口人。
據《李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李姓由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遷往安丘,隨後又由安丘遷此,陳姓早居,以姓名村陳家莊。因重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將村名改稱李陳莊。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孝義保·陳家莊”。民國初年屬大同鄉;1941年萊蕪劃分三縣,李陳莊屬萊東縣;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制,李陳莊屬萊蕪縣辛莊區;1951年改為第八區;1955年屬松山鄉;1958年10月成立孝義人民公社,李陳莊劃歸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孝義人民公社與城關人民公社合併為礦山人民公社。李陳莊歸屬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城關鎮,後改為辦事處;1985年撤銷處設鄉,李陳莊屬萊蕪市北孝義鄉;2000年底,北孝義鄉併入鳳城街道辦事處;2002年10月22日劃歸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李陳莊自明朝建村。建村之初,只有陳、李兩姓,其後呂、曹、吳等姓氏陸續遷此,其中李姓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93%。各姓氏之間和睦相處,相互體諒,從未發生過族姓之爭。民風淳樸,遵紀守法,自建國以來,村內從沒有發生過重大刑事案件。
李陳莊村不大,整個村子掩映於綠樹濃蔭之中,幽靜別致,地靈人傑。一條發源於蟠龍山腳下的小沙河弧圍著大半個村莊,後匯入孝義河。就是這條河,養育了李陳莊村一代又一代人,他們從河中汲水灌溉田野,取沙建房。但畢竟因為村里經濟基礎薄弱,在孝義河上幾度修橋,都被洪水無情沖毀。近年來,又由於濫挖河砂,河床急劇下降,隨之帶來的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幹涸,田野乾旱。更為嚴重的是,李陳莊及周圍幾個村的幾百名學生無論寒來暑往,總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正是因為這一條河的阻隔,嚴重製約了村裡的經濟發展。
隨著開發區的建設和孝義河的治理,不久的將來,孝義河上定會架起一座橋樑,變成通途。
李陳莊正式建村只有500多年。據傳說,早在戰國時期,此處就有人居住。當時的柳下跖曾在村東約500米處建有五馬廟,廟高4.6米,正房三間,建築形式優美,五脊六獸,勾檐貓頭,紅漆門窗。廟前東西邊各有石碑兩塊,詳細記載了修廟經過。傳說在一塊碑心石內曾有一金蛤蟆,一南蠻子從此路過,被他發現取走。後人發現在石碑上確實留下了一蛤蟆痕跡。廟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拆,石碑在“文革”時被作為“四舊”砸壞。廟東建有一橋,名“平安橋”。傳說中,橋高大無比,麻雀下蛋落不到地就出飛。柳下跖經常路過此橋,稱之“一將當道,萬夫莫開”,足見橋之險要。廟西約200米處有一點將台,相傳是柳下跖為練兵所建,1958年因村里挖溝引水將此台毀掉,原址仍存。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1948年村民獲得徹底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村民真正當家作主人。1954年,村里成立初級社,共有李炳篤等12戶參加,實行“地四勞六”的分配政策,李炳篤任社長。1956年村里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180多戶村民全部入社,村里實行“人七勞三,困難戶加補助”的分配政策。1957年,李陳莊與姜家莊、老鴉峪、孔家莊四個村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聯社,李才篤任社長,對各村土地重新劃分。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李陳莊與姜家莊組成一個核算單位,同屬孝義人民公社,李才篤任村支部書記。1959年,李陳莊又與郭家莊、孝義樓組成一個核算單位。1961年,各村分開獨立核算,成立生產大隊,李夫忠任書記,李才篤任大隊長。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湧入李陳莊,造反派開始奪權,解放軍進村支“左”,村黨支部陷於癱瘓狀態,村里成立革命委員會,李華篤任主任。到1968年底,在駐村工作組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黨的領導核心小組,李夫忠任組長。1970年10月,恢復建立村黨支部,李和篤任書記。至此,李陳莊的“文革”告一段落,村里各項工作得以開展。為了安排富餘勞力,增加公共積累,1971年,村里建磚瓦窯一座,全部人工操作,後來改為機械化作業。同年“農業學大寨”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幾年的學大寨運動把全村大大小小1900多塊地合成了14片,通過深翻整平,基本實現了平原林網化,丘陵梯田化。打大眼機井7眼,修砌水渠1200多米,埋設地下管道800多米,全村70%的土地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田。1974年,村里投資1200餘元架設高壓線,村民第一次用上了電。由於有了電,到1978年村里工副業項目已發展到十幾項,主要有油坊、磚廠、縫紉、鐵業加工等,村里還成立了建築隊,村里公共積累達到歷史新高。到年底,村里第一次按人口分配現金、花生油等。村里公益事業也蓬勃發展,村衛生室對全體村民實行合作醫療,村國小除書費、作業費外,別的一分不收。村里還建立了藏書2000多冊的圖書室,成立了農民夜校,組織了文藝演出隊。由於村里公共積累的增加,村里還購置了拖拉機、播種機、脫粒機等大批農業機械及排灌機械,除收割外,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作業,村民真正體驗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風化雨,李陳莊人更是如魚得水。特別是1982年,土地實行分戶承包,聯產計酬,村民又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精耕細作,捨得投入,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改善,村民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家家糧滿倉,戶戶亮堂堂。
隨著黨的農村政策的不斷完善,村民大搞科學種田,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擴大複種指數,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人均農業純收入不斷提高,到2001年,人均達到2850元。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村民又努力改善居住條件,現在多數村民都建成了前後出廈的磚瓦房。村兩委又分別於1995年和1997年安裝了內部程控電話和自來水,現在程控電話A戶率達68%,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村民生活質量有了極大提高。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村里一些頭腦靈活的人,看準時機,率先從事個體私營經濟。李東篤經營的“森達”玻璃有限公司占據了萊蕪玻璃市場的“半壁江山”。現在村里經營肉食、副食加工的應有盡有,既方便了村民生活,又增加了個人收入。近幾年,村民經濟意識越來越強,他們耕作之餘,多從事房屋建築、室內裝修等,既務工,又務農。村里還鼓勵個人興辦水利,村民李銀篤、李傳勝自籌資金,各自打大口井一眼,埋設地下輸水管道,增加水澆地300多畝,為村民調整產業結構創造了便利條件。
跨入新世紀,李陳莊村兩委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帶領全體村民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而奮鬥。

人文自然

關帝廟,舊址在村北首,廟高三米有餘,廟內塑有關公、關平、周倉像,廟前立有石碑一塊,詳細記載了修廟經過及村莊變遷。在抗日戰爭時期,村中曾有一套樂器(鑼、鼓、軍號等),藏之於內。日軍進村掃蕩時,見廟門緊閉,就用槍刺從門縫往裡亂扎,結果鼓面被刺穿一洞。這套樂器至今仍存。“文革”初期廟被拆除,石碑被運至村外修了水渠,現仍存。
傳說是美麗的,李陳莊人的心靈更美。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就踴躍參軍,抗敵衛國,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壯寫春秋的英雄。像李玉慶、李玉愛、李玉能、李信實等,都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50年,為了回響黨的號召,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李玉營等又踏上了朝鮮戰場。在朝鮮,他們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將自己年輕的生命留在了朝鮮戰場上。
李陳莊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早在明初,村里就有學堂,附近幾十里內的孩子就來此讀書。到清朝末年廢止科舉時,村里外地做官和獲得功名者就有李樹培、李玉芷等十幾人,那時村子就有“秀才村”之稱。20世紀50年代尚存的萊城北礦頂的高大碑就是單縣縣教育局李樹培所書。解放後,歷屆村委都十分關心教育事業。村里為改善辦學條件,曾先後四次對學校進行改建。1977年村里為方便學生上學,積極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成立了聯辦國中,當年就招收國中學生2個班,到1983年,為擴大學校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將國中班撤併。2000年,為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李陳莊國小又被撤併到郭家莊國小。20世紀60年代初,村里李常篤就因在萊蕪一中學習成績突出,被保送上了大學,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後,村里先後有78名學生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其中有近1/4的學生畢業後當了老師,現村里在大中國小執教的就有34人,被四鄰八鄉稱為“教師村”。
《萊蕪日報》曾以《蟠龍山下教師村》為題作過報導。這些學生中,最突出的是李文玉,復旦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攻讀博士研究生。近年來,村民李夫超又在書法藝術里大顯身手,其書法作品曾在外省地和本市獲獎。蟠龍山公墓的墓碑多出自他手,2001年《萊蕪日報》曾以《農民書法家李夫超》為題作過專門報導。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玉愛   1943年入伍,1945年入黨,1947年在解放南麻戰役中壯烈犧牲。

李玉慶 1942年入伍。在泰安被日軍俘虜,因寧死不屈,被日軍活活投入井中淹死。

李玉能、李信實 在解放戰爭中,夜間破襲國民黨手莊據點時英勇犧牲。

李玉營 參軍後,回響黨的號召,抗美援朝,奔赴朝鮮戰場。他英勇作戰,屢立戰功。在朝鮮戰場上壯烈犧牲。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月-1947年12月 李同篤

1948年1月-1956年12月 李夫訓

1957年1月-1958年10月 李炳篤

1958年11月-1967年2月 李才篤

1967年2月-1969年5月 (無)

1969年5月-1972年12月 (無)

1973年1月-1985年10月 李和篤

1985年12月-1986年12月  李百實

1987年1月-1990年12月 (無)

1991年1月-1994年12月  李蘭實

1995年1月-1999年5月  李夫茂

1999年7月-2002年5月   李首篤

2002年6月- 李傳勝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月-1947年12月 李玉江 李運篤

1948年1月-1956年12月 陳義生 李才篤

1957年1月-1958年10月 李才篤

1958年11月-1967年2月 李光忠

1967年2月-1969年5月 (無)

1969年5月-1972年12月 李夫忠

1973年1月-1985年10月 李夫忠 李言買

1985年12月-1986年12月 李蘭實

1987年1月- 1990年12月(無)

1991年1月-1994年12月 李夫茂

1995年1月-1999年5月 李傳亭

1999年7月-2002年5月 李夫東

2002年6月- 李夫讓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行篤 曾任南京軍區某部獨互師師長、軍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職,己離休

李得篤 離休前任遼寧省民政廳廳長

李夫營 離休前任山東新華製藥廠黨委書記

李夫挑 曾任海軍東海艦隊某艦艇艇長,已離休

李德實 離休前任浙江省委辦公室主任(副廳級待遇)

李惠實 曾任萊蕪市人事勞動局副局長等職,已退休

李元篤 曾任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辦公室主任,高級政工師

李常篤 退休前任航空工業部二一〇研究所黨委書記,高級工程師

李民篤 曾任泰安市僑辦副主任

吳漢慶 曾任萊蕪市人大常委會常委,已故

李夫傳 曾任南京軍區某部團長,已故

李傳福 現任萊蕪市糧食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

李傳祿 現任萊蕪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局長

李傳禎 現任萊蕪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主任編輯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李增篤 高級農藝師

李好篤 中學高級教師

李勤篤 副主任醫師

李慶實 萊鋼六中高級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