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江

李豐江

李豐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始新近紀風塵堆積蝸牛化石與古生態古環境的學習和研究,2006年6月獲博士學位;2009年1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是陸生軟體動物古生態學,近年來主要從事新近紀風塵堆積蝸牛化石及其古環境意義的研究。

個人簡介

李豐江,男。1999年7月畢業於長春科技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資源環境區劃與管理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7月畢業於吉林大學構造地質學專業(新構造運動與環境演變研究方向),獲碩士學位

;隨後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開始新近紀風塵堆積蝸牛化石與古生態古環境的學習和研究,2006年6月獲博士學位;2006年7月-2009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其中2008年1-2月,11月-12月赴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氣象動力學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2009年1月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曾獲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Keith Runcorn Travel Award”獎,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等資助,2006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研究方向:
陸生軟體動物古生態學,近年來主要從事新近紀風塵堆積蝸牛化石及其古環境意義的研究
學科類別:
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
獲獎及榮譽:
2008年,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
2006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博士後基金特別資助1項,博士後基金一等資助1項,參加973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各1項。

發表論文:

1. Li Fengjiang, Rousseau Denis-Didier, Wu Naiqin, Hao Qingzhen, Pei Yunpeng. Late Neogene evolution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vealed by terrestrial mollusk record i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from winter to summer dominated sub-regim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74 (3-4), 439-447(SCI,2008年影響因子3.955)
2. Li Fengjiang, Wu Naiqin, Pei Yunpeng, Hao Qingzhen, Rousseau Denis-Didier. Wind-blown origin of DONGWAN late Miocene-Pliocene dust sequence documented by land snail record i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Geology, 2006, 34 (5),: 405-408(SCI,2008年影響因子3.887)
3. Li Fengjiang, Wu Naiqin, Denis-Didier Rousseau. Preliminary study of mollusk fossils in the Qinan Miocene loess-soil sequence in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6, 49(7), 724-730(SCI,2008年影響因子0.725)
4. 李豐江, 吳乃琴, Denis-Didier Rousseau. 黃土高原秦安中新世黃土-古土壤序列的蝸牛化石初步研究. 中國科學(D輯), 2006, 36(5), 438-444
5. 李豐江, 吳乃琴, 裴雲鵬. 黃土高原西部秦安新近紀風塵堆積的蝸牛化石證據. 第四紀研究, 2005, 25(4), 510-515
6. 李豐江, 鄧金憲, 溫泉波, 陳廣善, 李軍敏. 吉林雙遼地區風沙堆積古溫度研究. 地理科學, 2004, 24(5), 616-619
7. 李豐江,鄧金憲,溫泉波,等. 長春腰分水嶺黃土剖面常量化學元素特徵及其氣候意義. 世界地質,2002, 21(1), 53-56
8. Pei Yunpeng, Wu Naiqin, Li Fengjiang. Terrestrial mollusk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Tertiary Red Clay 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10), 1072-1076(SCI,2008年影響因子0.683)
9. Wu Naiqin, Chen Xiaoyun, Rousseau Denis-Didier, Li Fengjiang, Pei Yunpeng, Wu Bin. Climatic conditions recorded by terrestrial mollusc assemblage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uring 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s 12-10.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7, 26(13-14), 1884-1896(SCI,2008年影響因子3.693)
10. Wu Naiqin, Pei Yunpeng, Lu Houyuan, Guo Zhengtang, Li Fengjiang, Liu Tungsheng. Marked ecological shifts during 6.2–2.4 Ma revealed by a terrestrial molluscan record from the Chinese Red Clay 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6, 233(3-4), 287-299(SCI,2008年影響因子2.405)
11. Rousseau Denis-Didier, Wu Naiqin, Pei Yunpeng, Li Fengjiang. Three exceptionally strong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events during glacial times in the past 470 kyr. Climate of the Past, 2009, 5, 157-169(SCI,2008年影響因子2.542)
12. 吳乃琴, 李豐江. 陸生蝸牛化石與中國黃土古環境研究. 第四紀研究, 2008, 28(5), 831-840
13. 裴雲鵬, 吳乃琴, 李豐江. 晚第三紀紅粘土成因和沉積環境的生物學證據——蝸牛化石記錄. 科學通報, 2004, 49(13), 1294-1298
14. 溫泉波, 鄧金憲, 劉玉英, 李豐江, 朱華平. 內蒙古大青山北麓黃土堆積的年代、粒度特徵及古氣候意義. 世界地質, 2003, 22(4), 385-391
15. 鄧金憲, 劉正宏, 徐仲元, 楊振升, 溫泉波, 李豐江, 宋海峰. 包頭地區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層劃分對比及環境變遷. 地層學雜誌, 2007, 31(2), 133-14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