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霖

李虹霖

李虹霖,男,滿族,中共黨員,1970年6月生,吉林遼源人,文博研究館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兼國家典籍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曾任東北華聯商廈精品商場副總經理、華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兼總裁 ,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吉林省博物院院長 ,國家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中心主任 ,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主任 。

基本信息

概述

簡介

2003年7月起任吉林省博物院院長,全面推進吉林省博物院的新院建設。參與對各文博單位收藏的大量文物進行普查、鑑定定級工作。曾帶領科研人員完成《吉林省博物院藏張大千畫集》,《扶餘出土明代紅綠彩瓷器》等多部學術研究著作。

技術專長:文物鑑定、經濟管理

履歷

1996年 政協吉林省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

1999年2月—2003年7月 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2003年7月—2010年2月 吉林省博物院院長

2001年—2009年 政協吉林省第九屆、十屆委員會常委及文史資料副主任委員

2005年 吉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6年 民建第八屆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

2006年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

2010年2月至今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中心主任

中國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鑑定中心委員

2011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專業技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審

榮譽

2001年 經吉林省直屬機關團工委評選榮獲吉林省直屬機關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1年 經吉林省團委、吉林省青年聯合會、吉林省電台、電視台公選榮獲吉林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2005年 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工作者稱號

2006年 經吉林省人事廳、文化廳批准任文博研究員

2006年 參加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承辦的博物館館長培訓班,獲得專業任職資格

2012年 帶領部門努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代表國博在由國家文物局和全國博物館協會組織的2011年度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2012年 帶領部門參加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區獲“綜合評比一等獎”,另有兩件創意產品榮獲“最佳創意產品獎”

業務成就

在吉林省博物院任職期間舉辦各類展覽124個;積極組織吉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並直接參加對各文博單位收藏的數萬件文物進行普查、鑑定定級工作,參加鑑定文物數萬件。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任職期間,組織開發了具有國博特色的文創產品兩千餘種;實現銷售業績從2百餘萬到近3500萬元的增長。

著作論文

《基於創業視角的民營企業成長規律研究》(現代出版社)

《翰墨遺珍——中國歷代書畫探考》(吉林美術出版社)

《吉林省博物院藏張大千畫集》(文物出版社)

《張大千年譜》(文物出版社)

《張大千精品書畫集》(人民美術出版社)

《齊白石書畫研究集》(吉林美術出版社)

《我國高技術風險投資資信風險管理及系統開發》

李虹霖著作 李虹霖著作

《基於產權分析視角的初期民營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研究》

《樹立文化強國理念建設世界文化大國》

媒體介紹

2003年11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吉林省博物館與吉林省革命博物館合併,組成吉林省博物院,該博物院已達到國家級博物館的規模。2003年11月28日,吉林省博物院經過驗收,具備開館資格。經過公開招聘,吉林省政協常委李虹霖出任院長。

漫步在肅穆寧靜的吉林省博物院展廳中,讓人思緒萬千。博物館作為人類歷史文明的寶庫,在它凝重的文化沉積面前,即便是文化大師也難免變成初生的嬰兒,睜大渴求的眼睛去探求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奧秘。

2003年11月,吉林省博物館與吉林省革命博物館合併,成立了吉林省博物院。經過公開招聘,幾經角逐,34歲的李虹霖最終贏得了最高分,成為吉林省博物院的第一任院長。

“三十而立”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34歲的李虹霖和很多上世紀70年代早期出生同齡人一樣,他們的人生歷程更多地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在他們身上既有文化傳統的延續,又有對市場經濟滿懷激情的擁抱,他們體驗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又經歷了知識經濟拉開序幕以來的種種榮辱哀樂。通過多年兢兢業業的努力,年輕的李虹霖已擁有吉林省政協常委、吉林省磐石市科技副市長、長春華僑飯店及中國華鼎集團董事長等職務,並獲得了吉林省十大傑出青年等稱號。

經濟工作方面的成功,只是李虹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人生最大的愛好卻在於對中國古代文物特別是中國古代書畫的研究。

李虹霖是滿族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自幼深受家庭的薰陶,酷愛古人書畫。少年時即臨習碑帖,繪畫從未間斷過。這為他日後鑑定書畫打下了良好基礎。因為一個好的書畫家雖未必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鑑定家,但一個高明的鑑定家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尤其要懂得筆法這一鑑定要素,所以自身必須能書善畫,精於筆法之妙。這一功夫需要長年累月的潛心練習。比如單就筆法來說就很複雜,分為中鋒、臥鋒、回鋒、順鋒、逆鋒以及中下、偏側、圓轉、方折、虛筆、實筆等;而且每個時代有各自得筆法風格,不同畫家又有不同的筆法特色,不下一番紮實的苦功是很難掌握的。

文物鑑定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對學習者要求很高,古時很多鑑定大師或身居宮中,或大隱於市,總之鑑定的功夫一般秘不傳人。因此僅靠個人的摸索很難成器,李虹霖的成才也離不開高人指點。

出於對古代書畫的愛好,李虹霖閱讀了大量書畫鑑定類的書籍,其中他最愛研讀的是我國文物鑑定界泰斗,國家級大師徐邦達老師的著作。徐邦達老先生在國內外素有“徐半尺”的美稱,因為他鑑定古畫只需看半尺,就能分辨出這幅畫的真假、作者、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李虹霖親眼目睹了徐邦達老先生鑑定古畫的過程,敬佩萬分,下決心拜徐老先生為師。幾經周折,費盡苦心李虹霖終於與徐邦達老先生建立了聯繫,他對古書畫的執著熱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悟性和才氣深深打動了徐老師,被徐邦達老師收入門下,成為最年輕的入室弟子,開始了長達10年之久的教育和訓練。

對中國古書畫的不同時代風格和不同書畫家個人風格的把握是書畫鑑定的主要依據。在徐邦達老師的精心指點下,李虹霖將從古至今每朝每代的書畫家的作品風格都作了認真梳理,並細緻研究了很多真跡與真品,通過反覆比較,就逐步掌握了各個時代,不同書畫家的風格特點。同時對書畫的印章、紙絹、裝裱、題跋等作了深入研究;提高目鑒水平的同時他還加強了考證的功夫,藉助於畫家的傳記,書畫著錄以及有關的詩文、歷史知識等文獻材料使自己的鑑別判斷更加科學準確。文物的鑑定水平的培養,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為了學好鑑定,李虹霖將家人給他準備結婚的錢也投入了進去。工作之後,他也經常將做生意賺的錢用來收藏一些名家作品,並參加各地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和各種書畫展覽及學術研討活動,如“齊白石專題研究”“張大千百年展覽研究”“傅抱石百年展覽研討”“清代‘四王’展覽研討”等等。經過多年努力鑽研與不懈追求,加之有名師指點,他的眼力已為國內外中國書畫鑑定方面的專家及同行所認同。他將自己多年所學及心得編寫為一本書《中國歷代書畫探考——翰墨遺珍》。其中“翰墨遺珍”四個字是徐邦達老先生題寫的,充分肯定了這本書的價值,而著名書畫家范曾先生也為此書題字曰“究書畫源流 通古今之變”。

出眾的文物鑑定能力,以及多年來馳騁商海的經驗是李虹霖成功應聘吉林省博物院院長的堅實階石。剛上任不久他就組織博物院人員連續開展了四場大型文物展:“中國百年美術巨匠聯展”、“院藏文物精品展”、“一個中國——台灣的歷史與現實圖片展”以及“抗日英烈珍聞展”,150件院藏珍品近5年來首次亮相春城,為長春人民獻上了一道豐盛的精神大餐。展覽期間每天參觀人數超過2000人次。

2004年早春,李虹霖對博物院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計畫和部署。首先擺在這位年輕院長面前的第一道要務就是依法保護好珍貴文物。這也是令新任院長最為頭疼的事,吉林省博物院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與其他單位的建築連為一體,周圍酒吧夜總會眾多,火災事件時有發生,“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隱患極大;而且這種連體建築也導致偷盜事件的頻頻發生。“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損壞了就再也無法挽回,這個歷史責任誰也負不起,我們必須為子孫後代負責。”因此李院長要求省博物院的全體職工全是安全員,保護國寶的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安全工作是博物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合理利用文物,推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也是李虹霖院長今年工作的重頭戲。古往今來,博物館在人類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所以被稱為“立體的教科書”、“科學院的長城”、“藝術的宮殿”。吉林省博物院的書畫收藏在全國可排名前5位。合理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物將會創造出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為此,李虹霖作出決定:凡是老年人、軍烈屬、殘疾人、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學者及學生、文物行業的工作人員憑有效證件門票可免或優惠。

今年,省博物院還將多辦展覽。初步計畫舉辦“張大千專場展”、“關東滿族民俗展”、“高句麗渤海遼金文物展”、“東北老工業走過的歷史展”等,並將部分珍貴圖畫整理成冊,印刷出版。

李虹霖今年最宏偉一個計畫就是積極籌劃博物院的館舍建設。李院長曾遊歷了40多個國家,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

在他看來博物館建築設計要求充分體現出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強烈地域的特徵。博物館建築要與環境、與社會、與觀眾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一座成功的博物館建築很快會成為城市景觀的新標誌、社區文化的中心。雖然這一目標在今年無法實現,但他相信在政府的幫助市民的支持下,一座新型的省博物館將聳立於這塊歷史悠久的墨土地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