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禺

其論士為人,強調“不失恥心”,堅貞氣節。 李顒,字中孚,盩厔人。 ”居恆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為事,門人錄之,為七卷。

(1627一1705)清學者、教育家。字中孚,號二曲,學者稱二曲先生。陝西盩厔(今周至)人。
幼貧不能從師,乃自習經書,博覽子史,兼及九流釋道之書。以理學倡關中,從學者甚眾。康熙間,南行至常州、無錫、靖江等他講學。後歸陝主講關中書院。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以疾堅辭。其講學甚為時人推崇,與李因篤、李柏並稱“關中三李”,又與孫奇逢、黃宗羲稱清初三大儒。 其為學,以悔過自新、明體適用為宗。其論士為人,強調“不失恥心”,堅貞氣節。認為人材之興起,在於當政者倡明正學,故匡時第一要務,即是講明學術。以為“立人達人”、,‘移風易俗”、“撥亂返治”,全在講學。而其所謂講明學術,又以提醒人之善心為內容。其主張則折衷程朱、陸王。以陸王之言,為“醒人心”的理論根據;而以程朱之言,為實施明善的方法。謂“先立乎其大,致良知以明本體;居敬窮理,涵養省察以做工夫”。又力主“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要人時時反躬自訟,以求自得。其教人,除《四書》、《五經》、《性理》及史、子、文辭、律令、輿地之外,還主張研究“禮樂兵刑,賦役農屯”,又及“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以實學來代替“憑空踏虛,高談心性”的俗學。堅持選擇以有益於身心、有利於生產、有補於治國的實用知識教育弟子。為清代復興關學的學者之一。
著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清史稿》李顒傳

李顒,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貧,以理學倡導關中,關中士子多宗之。父可從,為明材官。崇禎十五年,張獻忠寇鄖西,巡撫汪喬年總督軍務,可從隨征討賊。臨行,抉一齒與顒母曰:“如不捷,吾當委骨沙場。子善教吾兒矣。”遂行。兵敗,死之。顒母葬其齒,曰“齒冢”。時顒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節義以督之,顒亦事母孝。饑寒清苦,無所憑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關學為己任。有餽遺者,雖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禮,孟子不卻。”顒曰:“我輩百不能學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無害。”
先是顒聞父喪,欲之襄城求遺骸,以母老不可一日離,乃止。既丁母憂,廬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覓遺骸,不得,服斬衰晝夜哭。知縣張允中為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戰場,名之曰“義林”。常州知府駱鍾麟嘗師事顒,謂祠未能旦夕竣,請南下謁道南書院,且講學以慰學者之望,顒赴之,凡講於無錫,於江陰,於靖江、宜興,所至學者雲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於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為肖像於延陵書院。顒既至襄城,適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歸附諸墓,持服如初喪。
康熙十八年,薦舉博學鴻儒,稱疾篤,舁床至省,水漿不入口,乃得予假。自是閉關,晏息土室,惟崑山顧炎武至則款之。四十二年,聖祖西巡,召顒見,時顒已衰老,遣子慎言詣行在陳情,以所著四書反身錄、二曲集奏進。上特賜御書“操志高潔”以獎之。顒謂:“孔、曾、思、孟,立言垂訓,以成四書,蓋欲學者體諸身,見諸行。充之為天德,達之為王道,有體有用,有補於世。否則假途乾進,於世無補,夫豈聖賢立言之初心,國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恆教人,一以反身實踐為事,門人錄之,為七卷。是時容城孫奇逢之學盛於北,餘姚黃宗羲之學盛於南,與顒鼎足稱三大儒。晚年寓富平,關中儒者鹹稱“三李”。三李者,顒及富平李因篤、郿李柏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