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璠[革命烈士]

李璠(1908 一1936 ) ,字斐如,賓川周官營人,舉人李蔭華之子。革命烈士,在長征過草地時英勇犧牲。

簡介

1924 年,考人昆明省立第一中學國中23 班。當時,共產黨員李國柱在一中任圖書管理員,他和一些進步學生組織了“青年努力讀書會”,李璠也加入讀書會,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接受馬列主義真理,積極參加學生進步組織,經常與王復生、王德三、吳澄等中共雲南省委負責人接觸. 1927 年6 月,經中共雲南省工委委員、團省委書記李國柱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校內宣傳青年人救國的道理,揭發批判封建腐朽的落後現象,引起校內反動派的憎恨,以“反赤臨時同盟會”名義,於1927 年7 月呈報雲南省務委員會,要求對李璠緝拿懲辦。省務委員會令教育廳轉飭學校調查。校長周餳夔呈復:“經嚴密調查,該生等平素舉止言動,確無宣傳赤化之情事。”事情得到平息。1927 年秋,李璠、黃塏(筆名黃洛峰,鶴慶人)受中共雲南省臨委派遣,到易門縣以教師的合法身份,開展地下廠作。在回縣易門旅省學生的幫助下,對全縣國小教師宣傳馬列主義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先吸收了謝楚生、艾小堂等10 餘人入黨,建立了易門縣特別支部。支部書記黃塏,副書記李璠,支部還確定了各區的負責人。李播在易門高小教書時,教學生唱《 國際歌》 。在“五· 一”國際勞動節那天,他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像貼在黑板上開紀念會, 為新黨員舉行入黨宣誓。

此時,雲南省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清共”。李璠、黃塏的行動已受到監視,他倆轉移到祿豐縣米糟玉皇閣教書,繼續傳播革命種子。

年底,李璠、黃塏返昆明,臨行時李璠寫了一副對聯:“火球鑄成平等樹,鐵血爆發自由花。”送給艾小堂。

從事地下工作

接著,李璠受中共雲南臨時省委的派遣,又到箇舊、晉寧等地從事地下工作。1930 年,李璠回到賓川。此時,李璠的堂兄李燕石任賓川縣高等國小校長,李璠經常到學校接近進步學生談論社會政治問題,分析中國貧窮的原因,說明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並把他從昆明帶回來的許多書刊借給學生閱讀,對賓川進步學生後來投奔革命起了很大的影響。

遇有教師請假時,李播還主動地去代課,並藉機教唱《 國際歌》 ,使歌聲在校內外傳揚。

此時,地方劣紳夥同縣長蘇汝庚,扣發學校經費,李璠組織學生列隊到縣政府請願,並提出“打倒貪官污吏、上豪劣紳”的口號,遍城張貼標語。這在賓川是第一次,官紳十分震驚。

賓居李光炳的牌位送入文廟鄉賢祠後,深夜被人砸得粉碎,觸怒了權貴豪門,不經調查了解,就移禍於李蔭華父子。縣政府立即派出常備隊,全副武裝沖至周官營,將李蔭華及長子李璠、侄子李燕石3 人押解到縣,拘禁在縣政府二堂內的一間小屋裡。縣長蘇汝庚及地方劣紳,為了邀功求賞,以李璠在學校教唱《 國際歌》 是共產黨員,欲置之死地。此事被親友知道後,積極設法營救,李璠才得逃出縣政府,離開賓川。案情大白後隨侍父親在家耕讀。

光榮犧牲

1936 年4 月,紅軍二、六軍團長征路過賓川,李播與弟李璞同時參加紅軍,李播在紅六軍團政治部任宣傳科長。同年9 月長征過草地後,在甘肅光榮犧牲,終年28 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