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滄區志

李滄區,成立於1994年5月,位於青島市中部、市區北端。 2004年全區外貿出口額達到6.82億美元,為1994年的700%。 2004年是李滄區成立的第十一個年頭。

基本信息

《李滄區志》青島市李滄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陳興泉 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9年12月 3000冊 1251千字 682頁 516元
ISBN 978-7-80238-691-4/K·362

主要內容

該志上限始於1994年,下限止於2004年末,個別事物為彰顯因果,適當上溯或下延。
李滄區,成立於1994年5月,位於青島市中部、市區北端。東枕嶗山余脈,毗連嶗山區;西擁膠州灣,海岸線長約11千米;南至李村河,比鄰四方區;北抵石家宋哥莊海邊防波堤——玄陽觀北山頂一線,接壤城陽區;面積97.98平方千米。氣候呈顯著海洋性氣候特徵。
東部丘陵起伏,草木蔥蘢,域內主要河流多發源於此;原為農業區,地域廣闊,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房地產業開發潛力巨大。中西部地勢平坦,沿海一線低洼。 該區域為進出青島市內咽喉地帶,道路縱橫,交通發達,青銀高速公路、308國道、重慶路、四流路、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膠濟鐵路,自南而北穿越全境,通向全國各地;又是青島市老工業基地和北部商業中心,工業發達,門類齊全,商場眾多,網點遍布。 2004年,全區轄有11個街道辦事處、12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28.65萬人,另有暫住人口6萬餘人;漢民族占人口總數的98%以上,少數民族有朝鮮族、滿族、 回族、蒙古族等21個,總計4 782人。
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全區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動力,實施“三產領先、商貿興區”和“科教興區”發展戰略,擴大對外開放,經過10餘年奮鬥,開創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95~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實現90億元,年均增長14.3%(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 ;區級財政收入累計2.83億元。1998年開始相繼實施的“突出發展二產,繁榮提高三產,培育精品一產”和“科技驅動,外資牽動,個私拉動,園區帶動,環境推動” 的經濟發展戰略,使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1998~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累計實現468.6億元,年均增長18.1%;累計實現區級財政收入17.8億元。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1995年,李滄區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外”並舉,積極拓展合作領域,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比例。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區政府出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意見》,積極採取措施幫助外資企業渡過難關。1999年,區政府提出“內外並舉”、“李滄以外都是外”和“村村都是招商引資的載體”的對外開放戰略,掀起新一輪對外開放高潮。並實施“安商富商”工程,進一步改善招商引資的軟環境。2000年建立外商投資服務體系和投訴處理機制,有重點地引進技術含量高、規模大、附加值高的項目。 1994~2004年,李滄區共批准利用外資、港澳台資項目619個,實際利用外資、 港澳台資累計6億美元。 2004年全區外貿出口額達到6.82億美元,為1994年的700%。
工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第二產業規模一再擴大,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李滄區成立後,確立以“優質、高效”為農業發展方向。至2000年,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銳減,區委、區政府適時調整農業結構,著力發展以農業為基礎與旅遊相結合的都市觀光農業。李滄區是青島市工業基地,工廠眾多,門類齊全。改革開放之後,國有大中型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裝備,生產規模一再擴大,企業生產力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下,鄉鎮工業異軍突起、發展迅速。1995年開始,李滄區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改造傳統工業、扶持優勢行業、發展新興主導行業,調整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增強發展活力。集中發展了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經濟效益好、發展後勁足的工業項目,並逐步實現資金投向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2002年起,抓住西部老工業基地汽車、鋼鐵、石油、化工、橡膠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的機遇,培植和發展“精、專、特、新”的配套企業;加快建設東部新型工業基地建設步伐,著力引進一批具有現代工業水平的內外資項目,形成新型工業的制高點;大力發展IT產業、電子、新型材料、造紙、電線電纜等市場占有率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培植工業支柱項目。截至2004年底,李滄區共有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 067個。 “三資”工業企業達到265家,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2 800多家,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工業格局。是年,全區第二產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7.9億元, 其中工業增加值81.3億元,分別為1994年的4.5倍和5倍。
第三產業迅猛發展,青島市第二個商業中心基本形成。李滄區成立伊始,區委、區政府即提出“三產領先、商貿興區”的經濟發展戰略,要將李滄區建設成為青島市第二個商業中心。1994~1997年,以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為思路,先後建成、擴建了北方國貿大廈等7個大型商業設施,同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社區服務、房地產、物流、倉儲、信息諮詢等第三產業新領域逐步拓寬。1998年實施“三產抓繁榮提高”的發展戰略,按照商貿企業、批發市場、現代物流“三個組團”齊頭並進、同時發展的思路,整合資源,打造大型購物中心,進一步做強壯大李村商圈,提升和完善東李商圈,培育發展滄口商圈。至2004年,全區共有第三產業活動單位1 622個、 個體經營戶14 135個,形成以李村商圈為軸心,以東李商圈、滄口商圈為兩翼的大商貿格局;交通運輸呈現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的格局,全區各類物流企業發展到近300家。 是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02億元,是1994年的3.64倍;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6.26億元,是1994年的8.58倍,在全區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3.47%提高到23.2%。
文化事業空前繁榮,文化設施、場所建設不斷加強,基層文化網路初步形成;文學創作、書法繪畫、民間工藝等民眾基礎廣泛,編史修志成果纍纍;民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中國青島賞花會”、“社區文化節”等節慶文化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提升了城市形象;2002年區政府投資100萬元啟動文物保護工程,先後修復了大棗園牌坊仙姑塔明真觀等古建築。截至2004年底,全區已建立街道文化站5處、 社區基層圖書室70多處;全區有新華書店兩處,個體書店、報亭及大型商場圖書專櫃30處, 娛樂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75家、 網咖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114家、 音像店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51家。1997年被國務院、文化部評為山東省第一個“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突出貢獻單位”,1999年獲得“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區”稱號,2000年獲得“全國文化先進區”稱號。
全區政通人和,社會安定,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成績斐然。1994~2004年,李滄區先後進行了“二五”、“三五”、“四五”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教育,人民民眾法制觀念普遍增強;開展了創建省級“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區”、“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莊”、“文明行業”、“星級文明個體工商戶”等活動和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活動, 全區有22個單位被評為山東省“文明單位”、270多個單位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 、450多個單位獲區“文明單位”稱號,82個社區達到區級“文明社區”創建標準,其中省級“文明社區示範點”1個、市級“文明社區示範點”2個;3個共建單位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2個共建單位獲市級“文明單位”稱號、7個共建單位獲市級“文明單位標兵”稱號、10個共建單位獲區級“文明單位”稱號。李滄區連續獲得山東省第四、五、六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區”稱號。
2004年是李滄區成立的第十一個年頭。就在這段不長的歲月里,全區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 建設起一座繁榮昌盛、生機勃勃的新城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