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森

李泳森

李泳森 (1898-1998),江蘇常熟人。1920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圖書部。1922年創八四年常熟美術學會,並舉行美術展覽。1924年回上海和丁光燮等創辦《太平洋畫報》。1928年進中國化學工業社任美術設計工作,丙同時進行西畫風景寫生和創作。抗戰後受聘任蘇州美專滬校主人既水彩畫教授,後為該校副校長。解放後居留上海,1959年為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水彩畫教授,同年又協助籌建上海輕工業學院美術專業建設工作。併兼任上海美專國畫系、油畫系、工藝美術系教學,1962年始退居在家,專門從事藝術創作。1998年離世。中國水彩畫第一代先驅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詠森(1898~1998),江蘇常熟人。民國13年(1924年)畢業於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此後畢生在上海工作。20世紀20~50年代,歷任《太平洋畫報》編輯、中國化學工業社美術設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案系教授、蘇州美專滬校副校長等職。1953年後曾任上海輕工業局日用化學公司美術設計組組長、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教授、同濟大學和新創立的上海美專教授。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參與發起創立上海水彩畫研究會和上海粉畫學會,並分別擔任名譽會長。精於水彩畫,風格寫實寫意兼融。兼長工商美術設計和粉畫。1988年,與夫人邵靚雲於上海美術館舉行雙人畫展,並因將展出作品中的一部分捐獻給美術館,而獲得上海市文化局獎狀。

藝術生涯

外灘的早晨外灘的早晨
李詠森1898年出生於江蘇常熟。他自幼習畫,跟鄭天心先生學水彩,又與同學江寒汀同拜國畫家陶松溪為師,雖中西畫皆學,卻獨偏愛水彩。結果江成為花鳥畫名家,李詠森畫水彩畫,沉湎於色彩斑斕的水彩世界,以水彩畫名世。
江寒汀曾回憶這段經歷,說:“結果我畫國畫,李詠森畫水彩畫,在畫種方面是分道揚鑣了。”1919年,21歲的李詠森報考上海商務印書館圖畫部,在幾百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僅有的幾名錄取者之一。
李詠森真正進入水彩畫的堂奧還得益於著名畫家顏文梁先生,他後來一再說:“是顏老把我帶進水彩畫的藝術宮殿。”顏文梁是我國水彩畫的先驅者,他的畫堅持寫實,認為先有真實而後才能有美。
1922年,剛過弱冠的李詠森與一批同道合者,組織了常熟美術協會,並準備以會員作品舉辦一次“常熟美術展覽會”,以推動常熟新美術運動的發展。
由於水彩畫是舶來品,在當時還極少有人涉足,涉足者也水平有限,李詠森等人遂想請已嶄露頭角的顏文梁加盟。顏當時剛剛創辦蘇州美專,擔任校長,聞聽之下欣然允諾,與畫友們攜得意之作參展,其中顏的一幅粉畫佳作《廚房》(曾在法國沙龍得獎),對李詠森影響最深,他反覆觀察臨摹,又親向顏文梁請教,頗受啟發。顏文梁也十分賞識李詠森的才氣,問他是否願意進蘇州美專深造,這樣李就進入美專讀書,成為蘇州美專的第一屆畢業生。李詠森與顏文梁亦師亦友,李寫實風格的水彩畫,頗受顏文梁影響。直到耄耋之年,李詠森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深,唏噓不已。1995年,他的學生髮起成立顏文梁藝術促進會,他任名譽會長。
1960-80年代作品1960-80年代作品
1924年,李詠森於蘇州美專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外,他還擔任過中學美術教員、《太平洋畫報》美術編輯、中國化學工業社美術設計師等。抗戰期間,美專被迫關閉,李詠森深居簡出,潛心作畫。1936年至1940年是他創作的第一個高峰、代表作是《百合花》。他先後與夫人邵靚雲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今第一百貨公司)畫廊和慈淑大樓(今東海大樓)展廳,舉辦了水彩畫與工筆花卉山水聯展,轟動一時,聲譽鵲起,除非賣品外,所有作品均被中外人士收藏。邵靚雲畢業於新華藝專,功力深厚,畫展奠定了這對藝術賢伉儷在上海美術界的地位。
1957年他參加了上海美術家協會。1962年他辭去教職致力創作。他常說:“我喜歡寫實的風格,藝術概括的寫實寫景、有神、有味,能喚起心靈的真誠美。”代表作有《白菊》、《繡球花》、《紹興戲台》、《南京掃葉樓》、《豫園點春堂》等。
李詠森的水彩畫《鋼鐵廠的早晨》,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曾作為華東地區僅有的兩幅作品入選,以後又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86年,90高齡的李詠森率隊赴港舉辦水彩畫展,香港各報對他的藝術造詣,評價甚高。在日本、韓國以及我國的台灣,其參展作品所到之處,無不轟動。日本《讀賣新聞》發表的文章,題目是《中國水彩畫界的最高峰》。他的《繡球花》、《芍藥》參加漢城奧運紀念美展和日本東京都立美術館國際美展,分別榮獲金牌,由國際美術協會收藏,《秋菊》獲亞洲水彩畫展優秀作品獎。全國各大美術館收藏他的多幅作品,光上海市美術館就收藏有他的畫作50多幅。
李詠詠森從事美術教育,前後總計38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除在蘇州美專上海分校任教外,李詠森還先後在上海美專、上海同濟大學、上海輕工業學校等多所院校,執教色彩學和水粉畫。他的《水彩畫臨本》、《水彩畫技法》和《李詠森水彩畫集》,在水彩畫愛好者中廣為流傳,其中《水彩畫技法》再版至17萬冊,大力推動了水彩畫種的普及和發展。一些水彩佳作更被選入多種畫集,或被有關報刊選登。

創作觀念

庭院庭院
李詠森認為,寫實派的畫風,就是要在反映真實中,發現美、表現美,化平淡為神奇,所以在他的筆下,村舍、茅屋、田野、工廠、礦山、都韻味十足,富有美感和詩意,表現了一種欣欣向榮的情感。李詠森喜歡去工廠、碼頭、山村深入生活、去風景名勝之地寫生,這成為他創作前的必修課,老友林風眠在上海時、常邀他一同出外寫生。平時,每逢星期日,他也常去公園和郊外寫生,即使在家也每天堅持靜物寫生兩小時。他喜歡畫的一些花卉、絕大多數他都親自種植過,仔細觀察它們從發芽、開花到落葉的過程,以及晨昏不同的光照變化情況,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李詠森的水彩畫才有這樣獨特的魅力。

​人物評價

水彩畫這種藝術形式剛進入中國,李老就對它一見傾心,他畢生矢志不渝地進行著水彩畫的創作與教學工作。在當時,他與蘇州美專的校長顏文梁因畫結誼,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成為美專的首屆畢業生之一,此後留校任教,獲得相當高的聲譽。他認為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顏色繪製的圖畫”,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也正是基於這個認知,他將東西方的這兩種繪畫的技巧融於一體,從而創造出他那極為高雅雋永的個人風格。
西湖白堤西湖白堤
李詠森以其對中國美術事業的貢獻而論,當在水彩畫的開拓。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顏色繪製的圖畫”,與中國畫在某種程度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外來畫種進入中國後,必會受到中國畫氣韻、傳神、意境創造的影響,李詠森在這方面較為成功。其畫融中西畫技於一爐,以清新雋永、細膩高雅的寫實之風名震遐邇,用筆爽快而深邃,用色透明而清麗、尤擅表現花卉景物和風景,講究骨法用筆,不塗不改,點染成法,層次豐富。建國前,由於中國經濟文化的落後,能畫水彩的人不多,畫得好的就更少了。李詠森以其水彩創作的時間和理論,創作了一批水彩畫佳作,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早期水彩畫發展的軌跡,推動了中國水彩畫事業的進步。
得以親炙教誨的學生一提起李老,無不感佩萬分。學生邱國隆回憶說:“李先生慈愛關懷、使我難忘的是,在他擔任滬校負責人時,有許多同學避難來滬,大部分交不起學費,我就有兩學期未交學費。李先生和顏校長裝作無事,從不向我要學費。還有兩位女同學,也是免費學生。”“李先生教畫時的耐心、熱心、誠心,令人感動。他著著實實地做到了手把手教畫。學生們畫靜物或風景,李先生在原畫上指出不足之處以後,就讓學生看他一筆一筆地改,具體地從步驟、輪廓、色彩、平衡對稱及要避免之處進行指導,所以,李先生輔導的學生,進步都是較快的。”
屋外屋外
李詠森是中國水彩畫的開拓者,80多年的創作歷程,早已確立了他作為繪畫大師的地位,但他活到老,學到老,畫到老,老而彌進,而且為人和藹可親,有求必應,決不擺出一絲大師的架子,在李老百歲誕辰之際,上海有關方面為他舉辦學術研討會,市委領導發來賀詞,與會美術界人士紛紛發言,對這位百歲人瑞表示崇高敬意,對他畢生奉獻美術事業和質樸謙遜、正直愛國的高尚品德,給予很高的評價,“李先生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功力深厚,為人正直,淡泊人生,實為當代值得稱頌和讚揚的畫壇壽翁”,他用生命的畫筆鋪陳了一個世紀的色彩。

​最後歲月

1998年12月13日,李詠森病逝於上海,享年101歲。夫人邵靚雲已於1984年病逝,一子四女事業有成。最近,李老的後人將其一生為美術事業奮鬥的歷史記錄——2000餘件檔案資料,包括李老和夫人邵靚雲的部分畫稿,以及與友朋的來往信札、照片、各種獲獎證書、出版的畫冊和著作等,全部捐贈給上海市檔案館保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