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兵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平均每天在電腦上敲字3000有餘,且從不間斷。 他勤於耕筆,在六年光景里,他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教學研究文章有500多篇。 他六年來的教學工作和研究成果,得到了領導和同行的稱頌。

李正兵,男,30歲。2000年7月畢業於岳陽師院,同年9月分配至隆西中學任教語文。2003年9月,招聘至縣五中任教語文,並擔任學校教研主任。2006年8月調入縣教研室。在六年的工作時間裡,他憑著自己的勤奮與執著,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一首首優美動聽的歌。
他讀書如痴如醉,如饑似渴。自參加工作以來,他每年光是訂閱報刊、購買書籍方面的投資就達8000元。他寧願少吃少穿少點物質享受,也要把精神文化食糧貯備得厚實一點。他從不打牌,不進娛樂、休閒場所,課外可利用的時間,他都用來讀書學習。六年時間裡,他讀赫爾巴特,讀杜威;讀蘇霍姆林斯基,讀霍華德·加德納;讀皮亞傑、布魯納,讀維果茨基;讀魏書生,讀李鎮西;讀巴爾扎克、普希金;讀魯迅、余秋雨;六年里,寫教師讀書哲學日記200多萬字。他是個書痴,他說:“飯可不吃,覺可不睡,但書不可不看。”“人不學習,就會平庸。”
他勤於筆耕,碩果纍纍。自參加工作以來,他平均每天在電腦上敲字3000有餘,且從不間斷。即使外出學習也是隨身帶著手提電腦,一休息就敲起來,他仿佛是部“思維的機器”,有表達不完的研究內容。他勤於耕筆,在六年光景里,他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教學研究文章有500多篇。2001年4月2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題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關於“余秋雨現象的綜合述評”》的學術論文,在全國文學界、教育界產生了巨大反響,並得到文學界和教育界資深教授的推崇,一位年僅25歲的國中鄉村教師,完成了專家學者也難以勝任的研究工作。他在2005、2006年的高考作文競猜活動中,猜中高考作文題12道,先後得到《中學語文園地》、《語文教學之友》、《考試報》的重獎。他主持研究的省“十五”重點課題《合作學習策略研究》獲省課題組終結性評審一等獎。《中學文學作品分層導讀》的專著(30萬字)即將出版。他還被十餘家教育報刊聘為特約撰稿人,並應出版社之邀以副主編的身份參編教材5部。
他教學博採眾長,寓教於樂。他每天上網瀏覽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批判性地吸收有用信息,並使之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寶庫中來。他藉助於光碟,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的示範課反覆琢磨,努力從課例中學習特級教師的實踐智慧。他在工作之餘,自學電腦課件製作,並自製課件上示範課、公開課。他虛心向同行學習,堅持聽課學習,每年聽課在150節以上,以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寓教於樂”的教學風格:點撥巧設比喻,循循善誘;提問切中肯綮,滿臉期待;講解引經據典,旁徵博引;誘導相機而行,眉眼含笑。學生講,聽李老師上課,如同享用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
他做人規規矩矩,本色本分。他六年來的教學工作和研究成果,得到了領導和同行的稱頌。但他從不張揚,不吹噓,不標榜,堅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一如既往地、踏踏實實地研究書本,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從實際研究出發提出自己有獨創性的教學見解,對自己孜孜不倦。工作期間他利用自己抓教研工作的便利,經常給教師舉辦專題講座,或介紹新的教學理念,或現身說法,介紹寫作教學文章的方法和技巧,以促進教師群體的整體提升,對別人誨人不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