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博[隋朝羽騎尉]

李文博,字譯,博陵人。生卒年不詳,約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前後)前後在世。性貞介耿直,好學不倦。教義名理,特所留意。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李文博,字譯,博陵人。生卒年不詳,約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前後)前後在世。性貞介耿直,好學不倦。教義名理,特所留意。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覆吟翫。開皇中,為羽騎尉。持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恆令在聽事帷中披檢書史,並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疎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時朝政寢壞,人多贓賄,惟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遭亂播遷,不知所終。文博本為經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性長議論,亦善屬文。著有治道集十卷,大行於世。

史籍記載

隋書·李文博傳

博陵李文博,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至於教義名理,特所留心。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列士,未嘗不反覆吟玩。開皇中,為羽騎尉,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恆令在聽事帷中披檢書史,並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疏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後直秘書內省,典校墳籍,守道居貧,晏如也。雖衣食乏絕,而清操逾厲,不妄通賓客,恆以禮法自處,儕輩莫不敬憚焉。道衡知其貧,每延於家,給以資費。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掌,然無吏乾。稍遷校書郎。後出為縣丞,遂得下考,數歲不調。道衡為司隸大夫,遇之於東都尚書省,甚嗟愍之,遂奏為從事。因為齊王司馬李綱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為歡笑。其見賞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詣房玄齡,相送於衢路。玄齡謂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為從事,故應有會素心。比來激濁揚清,所為多少?”文博遂奮臂厲聲曰:“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今治源混亂,雖日免十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皆此類也。於時朝政浸壞,人多贓賄,唯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遭離亂播遷,不知所終。

初,文博在內校書,虞世基子亦在其內,盛飾容服,而未有所卻。文博因從容問之年紀,答云:“十八。”文博乃謂之曰:“昔賈誼當此之年,議論何事?君今徒事儀容,故何為者!”又秦孝王妃生男,高祖大喜,頒賜群官各有差。文博家道屢空,人謂其悅,乃云:“賞罰之設,功過所歸,今王妃生男,於群官何事,乃妄受賞也!”其循名責實,錄過計功,必使賞罰不濫,功過無隱者皆爾。文博本為經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性長議論,亦善屬文,著《治道集》十卷,大行於世。

史臣曰:明克讓、魏澹等,或博學洽聞,詞藻贍逸,既稱燕趙之俊,實曰東南之美。所在見寶,鹹取祿位,雖無往非命,蓋亦道有存焉。澹之《魏書》,時稱簡正,條例詳密,足傳於後。此外諸子,各有記述,雖道或小大,皆志在立言,美矣。

譯文

譯文一:

博陵人李文博,性情堅定耿直,好學不倦。每次讀書讀到國家治亂、政治得 失和忠誠之臣、建立功業之士,未嘗不反覆誦讀體會。隋文帝開皇年中,他作羽騎尉之官,特別被吏部侍郎薛道衡了解,常常讓他在廳堂帷幕中翻閱經史一類書籍,並讓他觀察自己做事。如果遇到治理政務方面的好事,就讓他抄寫記錄;如果選用官吏疏漏謬誤,就託付他來評論。薛道衡每次聽到他的話,沒有不高興地聽從它的。後來李文博在秘書內省值班負責,主管校對典籍,他堅守正道,過著貧苦生活,心情很安定。雖然衣食缺少甚至斷了接續,可是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激勵自己,不胡亂地交往賓客;常常用禮法嚴格要求自己,同輩人沒有誰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貧困,常邀請他到自己家中,供給他財物。李文博商討古今治理政務得失使,像在手掌上指出它們一樣,然而沒有當官吏的才幹。他逐漸升為校書郎,後來調出朝廷作縣丞,於是得到了下等的考核,幾年不升調。薛道衡為司吏大夫,在東都(洛陽)尚書省遇到了他,很感嘆同情他,於是向皇帝上書讓他作尚書省從事之官。在洛下時,他曾到房玄齡那裡去,房玄齡在大道送別他。房玄齡對他說:“要使水清就一定使源頭潔淨,要使樹梢直必須使根部端正。現在政治源頭混亂,即使每天免除十個貪贓郡守之官,又能起什麼作用!”他為人耿直憎恨邪惡,不知避忌某些言語舉動,都是這類事情。在這時朝政漸漸敗壞,官員們有很多貪贓受賄,只有李文博不改變他的操守,評論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譯文二:

博陵李文博,個性正直,好學不倦。每次讀書讀到有關國家太平、禍亂、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以及忠烈臣民的事跡,都反覆閱讀玩味。開皇年間,做羽騎尉,特別被吏部侍郎薛道衡了解,薛道衡常常讓李文博在聽事帷後翻閱查看史書,並讓他觀察自己如何做事。如果遇到治理得好的政事,就抄撰記錄;如果有選拔任用疏乎、錯誤的地方,就託付他來評論。薛道衡每次聽到李文博的話,都欣然聽從。李文博後來到秘書內省,主管校對古書,他保持操守安於貧困,(生活)平靜、安逸。雖然缺衣少食,卻保持清高的操守更加嚴格。李文博不隨便地交往賓客,常常用禮法嚴格要求自己,同輩人沒有誰不敬畏他。薛道衡知道他生活困難,常常邀請他到家裡,給文博錢財和費用。李文博商討、思考古今治政得失,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們,然而李文博卻沒有官差可做。不久成為校書郎,後來調出做縣丞,竟得到考核的下等,(因此)多年官職沒有被調動。薛道衡做司吏大夫,在東都尚書省遇見李文博,薛道衡很憐憫他,於是奏請朝廷讓他做了從事。在洛下,李文博曾拜訪房玄齡,房玄齡送他到大路上。房玄齡對李文博說:“你生平有高尚的志向,只做正直的事,現在你已經當上了從事,所以應該有機會實現平素的心愿了。近來做了多少激濁揚清的事?”李文博於是奮臂厲聲說:“清潔水流就一定要清潔水源,端正樹梢就必須端正樹幹和樹根。現在朝政混亂,即使每天罷免十個貪官污吏,又有什麼益處!”他追求正直、痛恨邪惡,不知道忌諱,都像這樣。在當時朝政漸漸敗壞,人多貪贓受賄,只有李文博不改變自己的操守,評論的人因此很尊重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